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非常講究資歷的國家。

就官場而言,能稱得上三朝元老的,便已經十分了不起。稱得上是朝元老的,那更是鳳毛麟角。至於五朝元老,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並不多見,甚至可以說是屈指可數。小編髮表五朝元老篇,就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些屈指可數卻又鼎鼎大名的人物。真可謂是鐵打的元老,流水的皇帝,官做到這個份上,無論政績如何都足以青史留名。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今天我們聊一聊這第一位人物,在歷史上可謂是驚世駭俗、千古第一人,號稱官場不倒翁的十朝宰相——“馮道”。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馮道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馮道(882年-954年)生於五代殘唐的時代背景下,出身於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北)耕讀之家,年輕時品行淳厚,勤奮好學,善寫文章,且能安於清貧。他平時除奉養雙親外,只以讀書為樂事,即使大雪擁戶、塵垢滿席,也能安然如故。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至安史之亂以後,盛唐江山風崩離析,各地首領傭兵自立自封為王。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戰爭年代,五代十國時期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歷唐四朝

天祐年間,馮道被幽州節度使劉守光闢為掾屬。乾化元年(911年),劉守光率軍征討定州,並詢問僚屬意見。馮道加以勸諭,惹怒劉守光,被關入獄中,幸遇營救,得以出獄。劉守光兵敗後,馮道逃往太原,投奔晉王李存勖,被監軍使張承業闢為本院巡官。張承業看重他的文章操行,對他非常禮遇,後又薦為霸府從事。後來李存勖佔據河北,將霸府文書全部委託給馮道,任命他為太原掌書記。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在鄴都稱帝,是為後唐莊宗。馮道被授為省郎,充任翰林學士,獲賜紫衣。莊宗滅梁後,擢升馮道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後來,馮道因父喪離職,返回景城守孝。當時年成不好,他便將剩餘的俸祿全部賑濟鄉民,自己卻居住在茅草棚中,而對官吏所贈財物,分毫不受。這時契丹強盛,素聞馮道之名,想把他掠到契丹。但因邊將有備,馮道才得以倖免。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天成元年(926年),馮道守喪期滿,被徵拜為翰林學士,到洛陽赴任。這時,李嗣源在鄴都被叛軍擁立為帝,並反攻京師洛陽。馮道正行至汴州,不顧孔循的勸阻,急速趕赴洛陽。四月,唐莊宗在兵變中遇害,李嗣源繼位,是為後唐明宗。明宗素知馮道之名,授其為端明殿學士、兵部侍郎。

天成二年(927年),馮道被拜為宰相,擔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對有才識的孤寒士子加以引薦任用,而對品行浮躁的士人子弟則加以抑制。當時,百官為明宗加徽號,都由馮道起草奏章。他的文章渾然一體,不是一般流俗的風格,舉朝臣僚無不欽服。後來,馮道改任門下侍郎、吏部尚書、集賢殿弘文館大學士,加授尚書左僕射,封爵始平郡公。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清泰元年(934年),潞王李從珂在鳳翔起兵反叛,攻打洛陽,後唐愍帝逃往衛州。馮道便率百官開城迎接李從珂,並擁其繼位為帝,是為後唐末帝,三日後愍帝被殺害。同年五月,唐末帝罷去馮道的宰相之職,讓他出鎮同州,授任匡國軍節度使。清泰二年(935年),馮道被召拜為司空。

後晉二朝

天福元年(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滅唐稱帝,建立後晉,是為後晉高祖。馮道再次被拜為宰相,授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天福二年(93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遣使到汴梁,為晉高祖加徽號。晉高祖也為耶律德光獻徽號,並遣馮道為使,出使契丹。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天福四年(939年),馮道自契丹歸國。晉高祖廢除樞密使,將樞密院職權劃歸中書省,將政務都委託給馮道,加授他為司徒、兼侍中,進封魯國公。馮道曾上表高祖,請求退隱。晉高祖也不看錶,便讓侄子石重貴前去探視,對他道:“您明日若不上朝,朕就親自來請。”馮道無奈,只得繼續任職。當時晉高祖對馮道的恩寵禮遇,滿朝無人能及。

天福七年(942年),晉高祖病重。他在馮道獨自侍疾時,命幼子石重睿叩拜馮道,並讓宦官將石重睿抱到馮道懷中,希望馮道能輔佐石重睿即位。高祖病逝後,馮道卻與景延廣商議,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為由,擁立石重貴為帝,是為後晉出帝。[10出帝繼位後,加授馮道為太尉,進封燕國公。

開運元年(944年),朝臣中有人在晉出帝面前離間道:“馮道只能做和平時期的宰相,不能靠他度過艱難時期,就像參禪的僧人用不上鷹犬一樣!”出帝遂授馮道為匡國軍節度使,讓他出鎮同州。後來,馮道又移鎮南陽,改任威勝軍節度使,加授中書令。

歷漢二帝

天福十二年(947年),耶律德光攻入晉都汴梁,滅亡後晉。馮道前去朝見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問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馮道答道:“此時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了。”此後中原百姓能不受侵害,都是馮道和趙延壽暗中庇護的結果。二月,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是為後漢高祖

同年四月,耶律德光北歸契丹,命馮道等後晉降臣隨行。不料,耶律德光途中病逝於欒城殺胡林,永康王耶律阮接掌兵馬,返回契丹爭奪皇位,馮道等人都被留在鎮州。八月,漢軍收復鎮州,驅逐契丹守將嘉裡。馮道與同僚四處安撫,採取適宜措施處理各類事務,使人各安其所。九月,馮道自鎮州入朝,歸附後漢。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乾祐元年(948年),馮道被授為太師,以“奉朝請”的名義參加朝會。[15] 後來,漢高祖病逝,太子劉承佑繼位,是為後漢隱帝

歷週二祖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在鄴都起兵,攻入汴梁,漢隱帝遇害。郭威認為後漢群臣一定會擁戴自己即位,在見到馮道時,如往常一樣向他下拜。馮道安然受禮,毫無擁戴之意。郭威方知還不到稱帝的時機,便揚言欲立武寧節度使劉贇為皇帝,並派馮道到徐州迎接劉贇。劉贇尚未到達汴京,郭威便在澶州軍變中被士卒擁立為帝。後漢太后冊郭威為監國,並將劉贇廢為湘陰公。

廣順元年(951年),監國郭威繼位,建立後周,是為後周太祖。馮道被拜為太師、中書令。周太祖對馮道非常敬重,每逢馮道覲見,從不直呼其名。[18]不久,河東節度使劉崇(劉贇之父)也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顯德元年(954年),周太祖病逝,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後周世宗。劉崇趁機入寇,攻打上黨。周世宗欲御駕親征,馮道極力進諫。世宗道:“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親自出徵。”馮道道:“陛下不能和唐太宗相比。”世宗又道:“漢軍乃是烏合之眾,若遇我軍,如泰山壓卵。”馮道仍道:“陛下不是泰山。”世宗大怒。

同年三月,周世宗親征北漢,不讓馮道隨行,命他擔任太祖皇帝山陵使,主持太祖喪事。不久,周世宗在高平之戰中大敗北漢。四月,周太祖入葬嵩陵,還沒來得及袝祭太廟,馮道便在十七日病逝,終年七十三歲。周世宗聽聞,廢朝三日,冊贈尚書令,追封瀛王,賜諡文懿。

至此十朝宰相馮道走完了自己艱苦卓絕,顛沛流離,也輝煌無比的一生。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我們接下來聊一聊馮道“謗滿天下,譽滿天下”的各中原因。

馮道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歷侍十朝,對喪君亡國卻毫不在意。

棄守節操and心糸蒼生

後唐時期,馮道曾因父親去世離職,守喪期滿,被徵拜為翰林學士,到洛陽赴任。半路上聽說李嗣源在鄴都被叛軍擁立為帝,並反攻京師洛陽。馮道不顧別人的勸阻,急速趕赴洛陽。沒多久,對馮道有知遇之恩的唐莊宗李存勖在兵變中遇害,李嗣源繼位,馮道立即在新政府中走馬上任,擔任兵部侍郎。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公元934年,潞王李從珂在鳳翔起兵反叛,攻打洛陽,後唐愍帝逃往衛州。一看愍帝大勢已去,馮道便“視其君如路人”,親率百官開城迎接李從珂,並擁其繼位為帝,馮道則繼續擔任宰相一職,百官在他的帶領下也迅速各歸其位。後來每次的政治風雲中,馮道都能及時調轉船頭,短時間內把在前一朝累積的官聲名望轉換為取信後一朝的政治資本。這些做法在歐陽修看來是“不知廉恥”,司馬光更斥其為“奸臣之尤”。

元代詩人劉因還寫了一首詩,嘲諷馮道:“亡國降臣固位難,痴頑老子幾朝官。朝梁暮晉渾閒事,更舍殘骸與契丹。”後人便用“朝梁暮晉”比喻人反覆無常,沒有節操。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但是馮道的做法在王安石看來卻是顧全大局,接濟天下蒼生的行為,謂其“能屈身以安人,如諸佛菩薩行”,實乃“佛位中人。”馮道一生所事四朝十帝,合計不過三十一年,平均每朝(含契丹)僅六年餘,每帝僅三年餘。十帝之中,除了個別皇帝還像樣,其餘都劣跡斑斑,暴政累累。所以蘇轍認為馮道立於暴君驕將之間,日與虎兕為伍,棄之而去容易,而輔佐其間,能讓民以少安則太難了。

悲顏曲膝and忍辱負重

馮道輔佐後晉石敬瑭的時候,曾經出使契丹。契丹首領耶律德光賞賜馮道象牙笏、牛頭,這在契丹是一種特別的禮遇。馮道為此賦詩紀念:“牛頭偏得賜,象笏更容持。”耶律德光大喜,有意將馮道留在契丹。馮道回答:“晉朝與契丹是父子之國。我在兩國都是臣子,在哪都一樣。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攻入晉都汴梁,滅亡後晉。馮道前去朝見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問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馮道答道:“此時的百姓,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了。”馮道在耶律德光面前的表現讓他背上了奴顏婢膝的罵名。金代的王若虛評論他“忘君事讎,萬世罪人”。

不過明朝的李贄卻為馮道鳴不平,認為馮道的忍辱負重才換來了百姓卒免鋒鏑之苦。當時晉高祖石敬瑭打算派大臣出使契丹,群臣都不敢前往。馮道當時正在政事堂,獲悉此事,便在紙上寫下“道去”二字,並命書吏草擬出使敕令。書吏聞之變色,雙手顫抖,淚流不止。馮道也不回家,只命人代他向妻子告別,當晚便住在驛館中,準備出使。晉高祖擔心他的安危,說:“

你官高德重,不宜深入契丹。”馮道回答:“陛下受契丹的恩惠,臣受陛下的恩惠,臣去有何不可。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而史家也認為馮道對耶律德光佛祖再世的一番話一定程度上收斂了契丹的殺戮,庇護了中原百姓。契丹北撤時,馮道與後晉大臣被隨遷至常山,見有被掠的中原士女,就出錢贖出,寄居在尼姑庵中,以後為她們尋找家人領回。

八面玲瓏and始終如一

馮道能夠成為官場不倒翁,在後世的一些史家看來和他的圓滑世故密不可分。胡三省評價他“位極人臣,不聞諫爭”,范文瀾批評馮道做事總是避免危害,所以才能長享富貴。

其實馮道初入職場就因言獲罪,他因勸阻幽州節度使劉守光“緩稱王”而被投進監獄。劉守光兵敗之後,他才僥倖逃出投奔後唐李存勖。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輔佐唐莊宗李存勖時,大將郭崇韜因軍中伴食人員過多,要求裁減閒散者。唐莊宗大怒道:“我連為效命者設食的自由都沒有嗎?那還是讓三軍另擇主帥,我返回太原好了。”他當即命馮道起草文書,宣示三軍。馮道猶豫良久,不肯下筆,莊宗在旁催促。

馮道徐徐進言道:“如今大王屢建大功,正待平定南寇。郭崇韜所言並不過分,頂多不聽便是,何必大動肝火?如讓敵軍知道,認為我們君臣不和,對我們大為不利。”莊宗醒悟。不久,郭崇韜向莊宗道歉,經過馮道的調和,此事順利解決,而人們也開始敬重馮道的膽量。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輔佐後唐明宗李嗣源時,一次明宗得到一個玉杯,上寫“傳國寶萬歲杯”,並給馮道觀看。馮道說:“這是前朝的有形之寶,王者有無形之寶。仁義便是帝王之寶,因此有‘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的說法。”明宗出身武夫,沒聽懂他的意思。馮道走後,明宗又問侍臣,這才知道馮道是說守住皇位要靠仁義

輔佐後周柴榮時,柴榮打算御駕親征北漢,馮道極力進諫。世宗道:“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親自出徵。”馮道說:“陛下不能和唐太宗相比。”世宗又道:“漢軍乃是烏合之眾,若遇我軍,如泰山壓卵。”馮道仍說:“

陛下不是泰山。”此番回答惹得世宗大怒。

凡此種種都不是明哲保身之舉,因此清朝的王士禎說“嘗考質其生平行事,亦多侃侃不顧避處。”

當世稱頌 後世爭議

儘管後世對馮道的一生頗多指摘,但在五代時期卻人人稱頌。“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馮道身居相位,不貪財、不好色。在鄉丁憂期間,正逢大饑荒,當即傾盡家財救濟鄉民,自己卻住在茅草屋裡,親自耕田背柴;梁晉爭霸時,馮道也隨軍出征,晚上就睡在一捆餵馬用的乾草上。他用自己的俸祿備辦飲食,與僕役們同鍋吃飯。有的將領將掠得的美女送給他,他推卻不掉,便將美女安排在別室之中,然後再尋訪她們的主人,將其送還;對地方官的饋贈,一概不受。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也許是想到了自己的一生會被後世指摘,馮道寫下《偶成》一詩,以述其志: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終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公元954年,馮道逝世,終年73歲,與孔子同壽,故“時人皆共稱歎”。死後葬禮萬人空巷,紙錢飛揚,道路兩旁的樹枝都被染成灰色,後周世宗為此罷朝三日,以示悼念,並追封其為瀛王。

馮道晚年自號“長樂老”,並著有《長樂老自敘》一文,文中說自己做事的原則有三不欺:“

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而且是“賤如是,貴如是,長如是,老如是”。自己晚年“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耶!老而自樂,何樂如之!”亂世之中,這樣的一種人生態度想必會一直被人“津津樂道”下去。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不知道各位讀者心中作何感想?在小編心中,對歐陽修、王夫之、李贄等人的態度並不認同,因為他們的觀點都帶有歷史侷限性,在我看來這只是傳統的忠君思想。

而馮道的思想更為超前,他心繫蒼生而不是忠心於一個人的天下,具有超前的價值觀。不知道大家的看法如何,歡迎留下評論。

五朝元老篇——之十朝宰相 馮道 的處事之道(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