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發現肺結節,要不要“一刀切”?


體檢發現肺結節,要不要“一刀切”?

我們對於肺部小結節的態度是要重視,但不能一概而論,以免陷入“一刀切”的誤區。目前,低劑量螺旋CT可以篩選出最小3毫米~4毫米的小結節,此時一般形態不能分辨出良惡性,按照目前國際上認可的標準可以定期隨訪,不需要手術治療。

對於檢查出來結節直徑大小在6毫米~1釐米的患者,就不可掉以輕心了。儘管邊緣有毛刺是眾多“壞結節”的標誌,但也不是每個“壞結節”都會呈現出明顯的特徵。比如磨玻璃病變的結節,邊緣的毛刺以及分葉都可能不是很明顯,這就需要醫師結合患者結節的大小、形態、位置、高危因素做出充分評估,並給予進一步的個體化處理建議,例如參加第二年篩查、隨訪複查、抗炎後複查、穿刺活檢、胸腔鏡或微創手術活檢等。

體檢發現肺結節,要不要“一刀切”?

含實性成分的磨玻璃結節,術後證實均為微浸潤腺癌

對於首次發現的磨玻璃結節,一般定期建議隨訪複查,如果結節大於5毫米,建議3個月、6個月、12個月和24個月持續CT檢查。大多數感染引起的磨玻璃結節在自身免疫力的作用下會逐漸消散。但如果幾次複查下來結節沒有明顯變化,甚至有變大或密度增高等,就需要引起警惕了。

在臨床上許多磨玻璃結節在手術切除後經病理證實,屬於早期的肺腺癌,但也不是說,一發現磨玻璃結節必須馬上開刀。一般這種腫瘤屬於“惰性腫瘤”,生長速度緩慢,手術效果良好,適當時間的複查隨訪並不會影響治療效果和患者生存率。過小、過早進行手術都會導致過度治療。因此,磨玻璃結節需要早篩早診,如何治療應該由胸外科等專科醫生來判斷。

體檢發現肺結節,要不要“一刀切”?

邊界相對性清楚、形態飽滿,術後證實均為原位腺癌

對那些大於1.5釐米或在8-15毫米但長相古怪的實性結節,經過醫生診斷通常是手術切除,而對於大小在8-15毫米但長相不古怪的實性結節,通常是3個月複查一次,如果變大則按照高危結節處理,對直徑小於5毫米的實性結節,通常是1年隨訪一次,如果變大則按照高危結節處理。

如低劑量CT發現肺部有高度可疑的結節等那些肺癌的高危人群,應進行薄層CT的檢查。一般人群如有結節不必過分擔憂,堅持每年一次的低劑量螺旋CT,亦能較早地發現肺癌早期病變的“蛛絲馬跡”。

需要再次強調的是,以上這些都只是治療意見,並不能將其作為對應的每一種結節的治療方案,肺結節的具體治療方案必須要經醫生專業診斷後給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