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比貪官更昏庸?看看劉鶚的《老殘遊記》怎麼說


清官比貪官更昏庸?看看劉鶚的《老殘遊記》怎麼說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


在貪官橫行的封建社會中,清官在百姓中一直是備受推崇的。千百年來,老百姓們為清官立廟塑像,香火不絕,“清官”已經成為百姓的一種期盼、一種信仰。如包拯、狄仁傑、海瑞、施仕倫、劉墉,都是百姓口中的“青天大老爺”。

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形容的是舊社會的官場。貪官汙吏橫行霸道,貪汙手段層出不窮,處在被侮辱和損害中的百姓們,此時迫切的需要有人能站出來為他們做主。清末小說家劉鶚卻在《老殘遊記》中直斥清官誤國,清官害民,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貪官更甚,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清官比貪官更昏庸?看看劉鶚的《老殘遊記》怎麼說

老殘遊記


老殘遊記與晚清

晚清時期官員的俸祿普遍偏低,以康熙時期俸祿為例,一名一品大員的俸祿是一百八十兩,七品知縣的俸祿只有四、五十兩。換算成現在的說法,一兩白銀大概能摺合成人民幣200-300元,知縣一年的工資大概有一萬五千塊錢,摺合成月薪就是1250元,這還只是理論工資。如果被皇上“罰你一年俸祿”,基本就只能等餓死了,更不要說家裡還有妻妾、師爺、長工、丫鬟等等,這些也都是開銷。因為錢不夠花,也就導致晚清時期的朝廷基本上是無官不貪的。

在如此需要一位清官挺身而出的時代,劉鶚為何說清官比貪官更昏庸迂腐呢?我們查閱古籍,參考古人筆墨的時候卻發現,士大夫階層對於清官的評價有些時候與百姓的評價有著天壤之別。劉鶚認為,清官的毛病在於道德上的居高臨下,清官往往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問心無愧的,有了這種優越感後,斷案量刑時往往容易自以為是,剛愎自用。

案件事實與人情世故統統被他們歸為“鄉愿”,不聽陳情、不查事實,這種為官的心態是極其有害的。《老殘遊記》中就曾寫到:

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個脾氣不好,他總覺得天下都是小人,只他一個人是君子。這個念頭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我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

劉鶚也在書中塑造了玉賢和剛弼這兩個看似清廉,實則剛愎自用、濫施重刑、草菅人命的酷吏形象,並讓他們辦了許多冤假錯案。

清官比貪官更昏庸?看看劉鶚的《老殘遊記》怎麼說

包青天


包拯與歐陽修

相較於劉鶚對清官的批判,古代的士大夫階層也早就提出了與之相近的觀點。被百姓推為四大清官之一的包拯也曾受過類似指責,指責他的還不是別人,而是對他有提攜之恩的“醉翁”歐陽修。

包拯因為薦人不當被貶到池州做知州。有一年鬧水災,歐陽修便上書對皇上說,這次水災的原因實則是因為無能官員太多造成的,應該選拔一批沒被重用的官員。而推薦名單中的第一個人,就是池州的知州包拯。歐陽修稱讚包拯“清節美行,著自貧賤;讜言正論,聞於朝廷。自列侍從,良多補益”。正是因為歐陽修的舉薦,才有了後來的開封府包青天的傳奇故事,如此看重包拯的歐陽修為何又要指責包拯呢?

時間一晃來到幾年之後,歐陽修在嘉佑四年突然寫了一篇《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講的是當時擔任御史中丞的包拯,彈劾了兩任三司使,宋仁宗聽了包拯的話,還打算讓包拯繼任。本身歐陽修跟這兩位三司使的關係挺不錯,聽到包拯這麼一搞心裡就不高興了。包拯你把他們轟下臺也沒什麼問題,但是緊接著你自己就要上任,這影響就太不好了,別人會覺得你是因為貪圖官位才彈劾他們的,文章中寫道:

夫心者藏於中,而人所不見;跡者示於外,而天下所瞻。今拯欲自信其不見之心,而外掩天下之跡,是猶手探其物,口雲不欲,人誰信之。此臣所謂嫌疑之不可避也。

夫有所不取之謂廉,有所不為之謂恥。近臣舉動,人所儀法。使拯於此時有所不取而不為,可以風天下以廉恥之節。

拯性好剛,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況如拯者,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

歐陽修大概的意思就是,我對你包拯的節操很是讚賞,但是政事和做人是兩個概念,做人重視道德沒什麼錯,但是朝堂之上不能只憑道德來做事。你天生就爭強好勝,但是學問又不行,朝廷上的事想的也不夠全面。這也是為什麼歐陽修覺得包拯做人尚可做官不行的原因。

清官比貪官更昏庸?看看劉鶚的《老殘遊記》怎麼說

施仕倫


康熙與施仕倫

康熙對清官應該說有著很深的理解,他在一道詔書曾說過:“清官多刻,刻則下屬難堪,清而寬方為盡善。朱子雲:居官人,清而不自以為清,乃為真清”。

康熙的意思很明確,清官多數都是很苛刻的,下屬一般都很難做,為人清廉政策寬放才是最好的。清官不能有優越感,更不能一味的強硬偏執。

《施公案》是坊間流傳的以施仕倫為原型主角的通俗公案小說,大致上講的就是施仕倫任期中破獲各類奇案的故事。在歷史中,曾經有人向康熙舉薦施仕倫出任湖南按察使,康熙是這麼回答的:

朕深知仕綸廉,但遇事偏執,民與諸生訟,彼必袒民;諸生與縉紳訟,彼必袒諸生。處事惟求得中,豈偏執?如世綸者,委以錢穀之事,則相宜耳。

大概就是說,朕知道施仕倫很清廉,但是做事很偏執,百姓向他告狀,他肯定偏袒百姓。學子和官員爭論,他肯定袒護學生。做事情最重要的是公正,哪能偏執呢?施仕倫這種人,還是管國庫合適。於是就給了施仕倫一個湖南布政使。

清官比貪官更昏庸?看看劉鶚的《老殘遊記》怎麼說

海瑞


結語

就如康熙所說,士大夫階層對清官的意見多是體現在“刻”字上,除了在法度上過度刻薄,也體現在對部下和民眾苛責上。清官在道德上一般都是有潔癖的,對於不能達到自己道德高度的人,都會指責為貪官或者小人。

我們揣測底層民眾的想法,對清官的期許無非就這麼幾種,欺壓百姓的要管,魚肉鄉里的要管,貪贓枉法的要管,無論事實如何,只要為百姓說話就是好官。雖然清官在社會中是值得標榜的道德楷模,但是在官場和政治中偏偏不適用。

我們並不是鼓勵貪腐行為,而是需要像康熙說的一樣:處事惟求得中。

政事與個人道德修養本身就不是一回事,政治就是學會取捨,除了道德的考量之外,也要對現實情況進行審視。一味的苛求“清”本身就是錯誤的,我們不能以誤勘誤,否則得出的一切結論都是不實且荒誕的。


END.

大家好我是三野,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賬號:三野雜說。看完文章,記得點贊關注呦~

對《老殘遊記》有興趣的朋友,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老殘遊記”,就可以看到關於老殘遊記的消息啦!


清官比貪官更昏庸?看看劉鶚的《老殘遊記》怎麼說


清官比貪官更昏庸?看看劉鶚的《老殘遊記》怎麼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