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溯源(一)

公園前1300年,商朝的第20代君王盤庚遷都至殷,經過一系列改制,使行將崩潰的商王朝得以延續。嗣後,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 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即商紂王),八代十二王皆在此建都。殷作為商朝後期的都城,前後歷時共273年。中國古代王朝的名稱是以它們的發祥地來命名的,根據這個史學慣例,人們又把商朝叫作殷朝。

甲骨文溯源(一)

商紂王

史書記載,商紂王時,大興土木,擴建都城,南接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並在這些地方營建離宮別館、鹿臺林苑。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一時,舞女歌伎遍佈朝野,珍禽異獸行於林帶,殷都達到了空前的繁華。然而統治者的荒淫暴虐最終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武王起兵,經歷一場揮戈漂杵的戰爭,推翻了殷王朝,同時也徹底摧毀了這個繁華的都城。隨著年代的更替,其殘垣斷壁也慢慢地從地平線上湮沒了,到漢朝,這個地方已成廢墟。因此漢武帝時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裡就稱它為殷墟。

甲骨文溯源(一)

飽經歷史滄桑的殷墟位於洹水之濱,即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的小屯村一帶。

甲骨文溯源(一)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清朝末年,這一帶的農民在梨耕時,常常刨出一些有字或無字的甲骨片來。當地人都把這稱為"龍骨",將它研成粉末,可以治療刀傷。因此人們翻到甲骨片時就隨意集在一起,然後幾個銅錢一斤地賣給中藥店,或者自行研成粉末,作為"刀傷藥"於每年春秋兩季的廟會上換錢。

甲骨文溯源(一)

當時,與甲骨文一起出土的還有許多古物,因此吸引了各地的古董商人,他們常到這裡進行收購,然後轉銷北京、天津等地。這些古董商人也不知甲骨的價值,只是順便帶了些想去試著銷售,不料卻引起了一些收藏古董的官僚和士人的特關注。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1899年,著名金石學家王懿榮首先發現甲骨文的價值,第一個判定其為商代文字,於是大量搜求。當時有人甚至以每字二兩銀子的高價進行搶購,甲骨片一時身價百倍。古董商人見利便趨之若鶩,小屯村一帶便雲集了懷著不同的四方人士,奔走挖掘,甲骨片因此得以大量出土。

甲骨文溯源(一)

1903年《老殘遊記》的著者劉鶚把收藏的甲骨片匯拓出版於世,題名為《鐵雲藏龜》。在自序裡,劉鶚曾經明確指出:甲骨片上所刻的文字屬於"隱代人的刀筆文字"。這種文字有許多別稱,因為它是契刻的,出於殷墟,所以有人稱之為殷墟書契,簡稱殷契。如果從書寫內容上考慮,它屬於商代人的占卜遺物,所以又被稱為商代占卜文字。然而,它最普通認可的名稱是甲骨文,這是就書契材料而言的,"甲"是指烏龜的背甲和腹甲,以腹甲為主;"骨"是指牛、豬、鹿、人的骨頭,其中出土最多的是牛的肩胛骨。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甲骨文溯源(一)

據《禮記.表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商代人尊神敬鬼的具體表現是卜筮,他們認為"若不籠,罔不是孚",就是說如果卜筮的話,沒有不得到鬼神保護的,因此,遇事必先卜神筮鬼。如果發生重大的事情還要幾個人反覆地卜筮,最後"三人佔,則從二人之言",如果"龜筮共違於人,用靜吉,用作兇",任何活動必須停止,為的是趨吉避凶。商代人就是這樣小心謹慎、戰戰兢兢地在鬼神的意志下生活。

甲骨文溯源(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