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大順軍,在一年多快速覆滅,最主要的因素是迎闖王不納糧

1644年李自成在進攻北京時,大順政權佔領的範圍,包括整個西北、華北、山東、河南兩省、湖北、江蘇的部分地區。在進入北京後大順軍的軍紀嚴明,李自成也出臺相關政策穩定人心,派兵攻佔南方要地,穩定地方,在京城打擊官僚、抄沒明朝皇親貴胄財產以充軍餉,可見當時的李自成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可出人意料的是,李自成的大順朝只在北京待了42年,就被迫撤出北京城,而撤出北京後李自成軍隊節節敗退,1645年李自成敗逃至湖北通山九宮山,自從李自成的大順朝就此覆滅。李自成作為一個擁有百萬大軍,且擁大片疆域的政權政實體,進京後又沒有犯太大錯誤,李自成何以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敗亡呢?

李自成的大順軍,在一年多快速覆滅,最主要的因素是迎闖王不納糧

網絡圖片李自成

第一個就是人才梯隊建設的問題

1643李自成在襄陽建立大順後,吸引了牛金星、顧君恩、李巖(原名李信)等人來投靠,從而組建了自己的文官系統,提出了“迎闖王 不納糧”、“三年免徵、不殺一人”的政治口號,吸引了大批明朝文武官員投誠,可是大順政權規定的是文官受武將節制制度,要求的是起義將領居於支配地位,對降官不能重用,這不僅是戰略上的最大錯誤,也造成了李自成過於迷信軍事上的勝利,在政治上沒有太多建樹,這與他缺乏政治上的遠見和不能夠重視政治治理人才有關。反觀清朝的統治者,對范文程、洪承疇等明朝降將不僅重用,還善於聽取他們的建議,對曾經對恃敵人的器量容納也是李自成沒有的。

李自成的大順軍,在一年多快速覆滅,最主要的因素是迎闖王不納糧

網絡圖片李自成

可見人才只有在能夠重用他們的君王手下,才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和作用。以至於他能夠做出合理的政策,進關以後迅速收買人心。而李自從雖說擁有很多有能力的降將,但得不到重用,這造成人才梯隊得不到更新,以至於到後來大順軍進京後,缺少了解實際情況、統籌全局、能夠制定戰略方針的人才。也就不能出臺合理的政策,有效利用投誠官員去治理已經的得到的土地,因此,李自成也得不到老百姓真誠擁護,得到的大片土地看上去也就是個面子工程,一旦兵敗,馬上就不可收拾,號稱百萬大軍的大順軍之所以到後期毫無抵抗力,一敗塗地,也就是這個原因。

李自成的大順軍,在一年多快速覆滅,最主要的因素是迎闖王不納糧

網絡圖片

第二個就因為追贓助餉造成吳三桂反叛

1644年李自成的大軍進入北京之後,沒有考慮到進入北京後客觀形勢的變化,政策上沒有作出相應調整。繼續執行“三年免徵的政策”,對待軍餉、糧餉等問題上依舊靠,屠殺明朝士族官宦,皇親貴戚所得, 雖說能解一時只需卻不是長久之計。據說,李自成從崇禎的內褲中繳獲了,白銀三千七百萬兩,黃金一百五十萬兩,可見數量之龐大,但是從明末的財政收稅上看,崇禎應該是沒有那麼多錢的,至於李自成實際繳獲了多少就不知道了。在其它的大順統治區也推行追贓助餉,使各地官紳人人自危,造成樹敵過多的局面。其間最大的失誤就是造成了吳三桂的倒戈。 

李自成的大順軍,在一年多快速覆滅,最主要的因素是迎闖王不納糧

網絡圖片

李自成進京後曾讓吳三桂之父安撫吳三桂,並且順利得到了山海關。但是京城裡那些沒收官宦之家財產的人並不知道,他們沒收了吳三桂家的大筆財產,還將吳三桂的家人逮捕下獄,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也被劉宗敏搶走。從而使得原本就對李自成沒有多少信心的吳三桂,對李自成徹底失去信心,轉頭奪回山海關投靠滿清。李自成又派兵包圍山海關,企圖再次勸降吳三桂,可吳三桂不吃李自成那一套,兵多將廣的李自成,從而失去戰機喪失了奪回山海關,當大順軍與吳三桂交戰正酣的時候,清軍從側翼偷襲大順軍,打了李自成個措手不及,知道這一戰必敗無疑,所以選擇了主動離開戰場,不久殺害吳叄桂的全家,放棄北京城。在軍事指揮上,李自成的能力極高,並不存在大的失誤。是政治上的失誤導致了李自成的失敗。真可謂是成也三年免徵,敗也三年免徵。

李自成的大順軍,在一年多快速覆滅,最主要的因素是迎闖王不納糧

網絡圖片李自成

第三個就是大順軍內鬥

李自成的軍隊撤出北京後屢戰屢敗,在河北定州打敗之後,河南許多投降李自成的州縣又反叛了,那個曾經給李自成出主意不殺人以收取人心,和“迎闖王 不納糧”的李巖,向李自成請命率兵前往河南地區,一向記恨李巖的牛金星等人,背地裡對李自成說:“李巖雄武有大略,並非是久居人下的人,河南又是李巖的故鄉,如果交給他大兵,必然不可控制。那句十八子,主神器的讖語,難道就不是指的李巖嗎?”牛金星乘李自成對李巖有所懷疑,又趁機誣陷李巖想造反。剛愎自用的李自成便讓牛金星與李巖飲酒,在席間殺死李巖自毀長城,縱然此後李自成手上還有幾十萬大軍,但是經不起戰敗的打擊,自然就不能有效的組織軍隊對抗,況且還是吳三桂的遼東精銳、多爾袞的滿清鐵騎,以及南明部隊的三面合擊,從而一敗塗地,最終迷失於湖北通縣九宮山。


資料來源《明史》《明史·李自成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