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生活从来不贵,“哭穷”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不少伤害

精致生活从来不贵,“哭穷”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不少伤害

不知道你身边是不是也有不少这样的人, 明明家庭收入很不错,可就是不舍得给孩子买玩具。

孩子看上了一辆心仪的平衡车,除了他,小朋友们都有。

于是,他怯生生的拽妈妈衣角,表示也想买一个。

妈妈却连看都不看一眼,直接说,"太贵了,不要"!

孩子有点不服气,想要再争取一把:"别的小朋友都有"。

妈妈义正言辞地说:"别人有,你借来玩玩就行了啊,况且,人家有钱,咱家没钱啊。要不然我把你卖给商店吧,你想要什么就都有了。"

也许是恐惧,也许是委屈,孩子哇哇大哭。

一旁的爸爸看不下去,跟妈妈说:"别一天到晚把没钱挂嘴上,咱们不至于穷到百十块的玩具都买不起"。

妈妈却叉着腰,瞪眼瞧着爸爸:"你懂什么,小时候不学会节俭,长大了花钱大手大脚怎么办!"

精致生活从来不贵,“哭穷”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不少伤害

我就有一个这样的邻居,他们并不是真穷,而是将之视为一种教育策略。

这样做,一来可以当做拒绝孩子买东西的借口,二来想让孩子懂得节俭和自立。

在他们长期的"哭穷"后,孩子不再乱提需求,妈妈欣慰的觉得,嗯,孩子懂事儿了。却没有看到,当她偶尔给孩子买了个新玩具,孩子总是小心翼翼的问"很贵吧"?当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孩子眼中的惊喜,往往会被负罪感所取代。

精致生活从来不贵,“哭穷”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不少伤害

国学大师南怀瑾

即便是名人家庭也不可避免,就像是张爱玲,面对妈妈的哭穷,她心生愧疚,觉得如果不算因为自己的话, 母亲不会这么穷,也因此变的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继而敏感自卑。

"哭穷"的父母,看似是在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会懂事,学会"过日子"。

实际上,却让孩子过早地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和辛酸,在他们本来最不应该受到金钱困扰的年龄,去思考贫富差距,去体验没钱的滋味,是不是有点残忍呢!

听到这些话,我那个邻居会站出来说:"有钱人的论调,穷,还不能说了?"

的确不能说,因为"穷"和"富",不仅仅指的是物质,还包括精神。

精致生活从来不贵,“哭穷”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不少伤害

父母"哭穷"会给孩子打下自卑的烙印

如果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穷人",他一辈子都会是个"穷人"。——作家埃德加·布莱索

不是说,男孩应该"穷"养么?

其实,这里的"穷"不是指物质上的过度限制,而是要让他体会生活的艰辛、不易,让他有奋斗意识,把自己当做那个"没有伞的孩子"去努力奔跑,改变人生。

哭穷,只可能会让孩子从根儿上觉得自卑,"我的原生家庭,就是如此的捉襟见肘,黯淡无光"。

《安家》里的房似锦,即使已经赚了不少钱,却从不舍得花在自己身上。穿最普通的衣服,吃饭时狼吞虎咽,造假学历,一提到找对象的事儿,更是自卑到了骨子里,谁会要我这种家庭的人。

精致生活从来不贵,“哭穷”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不少伤害

毕竟房似锦顶着"主角光环",她总是要逆袭的,但是有多少孩子,自卑的心理就此深深刻进灵魂,做事瞻前顾后,畏手畏脚?

想要的东西不敢张口要,想买的东西不敢买,长大了有上升岗位不敢轻易竞争,该有的幸福不敢去把握。

物质贫穷,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认识不到"哭穷的"危害,从而造成孩子精神上的贫穷。

哭穷,让孩子充满愧疚与自责;哭穷,让孩子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

著名教育学家梁启超曾经用"寒门家风"来教育孩子,但"寒门"并不等同于寒酸;不能因为节俭而亏了身体,对于学习、游历、增长见识的钱,也要该花就花。

他告诫子女,快乐与钱财多少无关,不要太看重财富,更不要在财富多或寡带来的不同生活环境中消磨志气。

更不能为了金钱而丧失尊严和人格:"切勿见猎心喜,吾家殆终不能享无汗之金钱也。"

他知道,相对于"舍不得花钱","狠狠花"更可怕。

心理学上将之称为的"稀缺心态",越缺什么,越在意什么,越疯狂地追求什么。

《完美关系》马邦妮,就是这样,家里并不算是很穷,但是钱却都用来供养弟弟,从而使得她金钱无限崇拜,缺乏安全感,错失良缘。

精致生活从来不贵,“哭穷”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不少伤害

《人民的名义》里,已经是处长的赵德汉,钱权都已经有了,却因穷怕了而贪了2亿多,一分钱也不敢花,只是钱的味道让他很有安全感。

没钱,就没有安全感,是"穷怕了"啊,这种印刻在精神里的"自卑情结"对于人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甚至是具有毁灭性的。

精致生活从来不贵,“哭穷”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不少伤害

富养闺女穷养儿的悖论

说回"富养闺女穷养儿"的教育方式。如果这里的"穷"和"富"真的要用金钱来衡量的话,那么将形成一个悖论。

男孩子们,各个勤俭、自律,但也随之附带了过分严谨、不懂适度享受生活情趣的缺憾。

女孩子们,虽然有眼界懂潮流,不轻易被男人的小恩小惠所蒙骗,但难免养成骄娇二气。

假设所有的孩子都是在这种理念下养育长大,那么势必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以后的婚恋市场前景,堪忧啊。

精致生活从来不贵,“哭穷”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不少伤害

宋默在《男孩穷养,女孩富养》一书中说:"富养女孩,并非惯养女孩,而是要在物质上开阔其视野,精神上丰富其思想,"她认为富养的真正内涵是"气质高贵"。富养的女孩见多识广,优雅聪慧,并且独立自主。

而穷养男孩不是要把孩子养得小家子气,没了自信和智慧,而是让他养成坚强勇敢、独立自主、克制物欲、勤俭持家、奋发图强的优良品质。

就像是夏天和诺一。

夏天,穿的了公主裙,也能在田间地头肆意奔跑;诺一的妈妈,曾经辞退了他的保姆,因为保姆教诺一区分豪车和普通车,她不想让孩子过早的进入到成人的利益世界。

精致生活从来不贵,“哭穷”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不少伤害

不论男孩女孩,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正确之道。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夏天和诺一,都生活在富足的家庭中啊,对于那些仍旧奔走在温饱线上的家庭,怎么能让孩子随心所欲的获取想要的东西呢?当然,就算是有这个钱,也不能让孩子肆意的去挥霍啊,以免真的"不把钱当钱看"。

那我们不妨就和孩子谈谈钱吧。

精致生活从来不贵,“哭穷”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不少伤害

精神富足的孩子,经过努力,物质自然也不会匮乏!

中国人往往是羞于谈钱的,毕竟"谈钱伤感情"。但是,这却是每一位父母都绕不开的育儿话题。

一个孩子的内心是否富足或贫瘠,并不完全是由于物质是否缺乏而导致,而是一个家庭对待生活的态度。

即使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但如果过分地跟孩子强调金钱的来之不易或者大人处处对金钱执着,那么孩子的内心也是不能富足起来的。

精致生活从来不贵,“哭穷”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不少伤害

与之相反,一个也许只能温饱的家庭,如果能给到孩子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那么他们的世界里,也是富足的。

"不管世事如何,爸爸妈妈都会保护好你,你不需要过多的担心钱和生活。你想要的,也许现在无法实现,但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会有的。"

莫言出生在那个被"饥饿"定义的时代,但是回忆起母亲,他印象中的,却是满面愁容,一边忍饥挨饿辛苦劳作,却一边唱着歌。

不管原生家庭的生活是多么艰辛,都不能让孩子的心灵蒙上这层灰尘,而是要让他们的天空明亮晴朗。

精致生活从来不贵,“哭穷”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不少伤害

《起跑线》中,住在贫民窟,三代都是穷苦人的希亚姆,已经穷到只要一天不工作,全家都要饿肚子的地步。但他却从不向自己的孩子说穷。

他是多么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改变命运啊,但当孩子没有考上名校时,他反而他蹲下来,告诉儿子:你是最幸运的孩子,学校的录取与否并不能决定你是否幸运,是学校的运气太差,你是最幸运的。

《小鞋子里》,家里已经穷到兄妹两人只有一双鞋子可穿,爸爸却而没有丝毫跟孩子抱怨贫穷,再难也说要努力,爸爸会有办法。而这就是希望,是射进孩子世界里的明媚阳光。

精致生活从来不贵,“哭穷”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不少伤害

关于物质,能满足孩子的,我们尽量去满足;但实在无法满足,亦或者不想要去满足的,我们不妨坦白的去拒绝。不要以孩子"自私"、"不懂事"、"太虚荣"去定义。

我特别喜欢一本书——《小狗钱钱》,它用童话的方式教给孩子理财的观念。

告诉孩子,钱无善恶,和幸福无关:钱本身既不会使人幸福,也不会带来不幸,它只是,一个放大镜,会暴露人的本性。

精致生活从来不贵,“哭穷”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不少伤害


主人翁吉娅是一个普通的12岁女孩,她的家庭陷入了财务危机,父母的收入总是不理想,家庭氛围也曾经十分压抑。

有一天,她捡到了一只会说话的小狗,为之取名为"钱钱",它是一个深藏不露的理财高手。

在钱钱的帮助下,吉娅建立了梦想储蓄罐,那是些她暂时做不到,却想要为之奋斗的事情。

为了实现这些,她需要开源节流,避免把为数不多的零花钱花在买不必要的东西上,开始做自己力所能及,又能为别人解决麻烦的事情。比如,帮那些没时间遛狗的邻居遛狗。

然后帮助父母做资产重组,解决了他们的财务危机。

我们也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当他渴望得到一个,家里目前的财力无法支持的物品时,我们不妨坦白的告诉他,咱们家本月的预算已经用完了,暂时不能买,但是我们可以攒够钱,以后再买。

当我们的孩子渴望得到一个,我们目前的财力无法支持的物品时,我们不妨坦白的告诉孩子,我们本月的预算以及用完了,暂时不能买,但是我们可以攒够钱,以后再买。在我们的日常中,给孩子指出一条可以攒够钱的路径,远远大于我们给他们足够的钱让他们坐享其成。

精致生活从来不贵,“哭穷”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不少伤害

总的来说,"哭穷"并不等于让孩子体会生活不易。

每个孩子身上,都要打下些原生家庭的烙印。

我们给孩子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孩子就会向阳生长;反之,我们给他们种下了贫穷的种子,他们会怎样?

当一个人,爱发脾气,觉得别人不够重视自己时;对自己评价过低,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时;心气儿高,眼高于顶,想要出人头地,还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时;喜欢攀比、嫉妒,总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并为之感到挫败时;刷存在感,渴望被重视,渴望荣耀加身,希望通过别人点赞来获得尊重时,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是否是因为幼年时,父母"哭穷"时,烙在他们骨子里的自卑。

我是光影闲话聊育儿,一个拥有影视和心理学双学位的全职宝妈,育儿路上,让我们一起向阳而生,拒绝做焦虑妈妈和缺席爸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