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孩子“哭穷”,“买不起”可以这样说!

当孩子长大了,欲望增加了,想要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时,难免会有

攀比心理,见到人家有好的东西,自己也想要。很多父母再面对孩子的需求时,会跟孩子哭穷“妈妈,买不起!”,“咱家没那个条件”,“太贵了,你让我和你爸上哪给你弄那些钱去”,父母们想得到孩子的体谅,却没想到这样的回答,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不要对孩子“哭穷”,“买不起”可以这样说!

坚果记得有位大学的同学,总是听人说他家里的条件非常不好,父母经常打电话让他省着点花,说家里没钱了。这位同学大学4年,为了省路费,从来没有回过家,同学组织的活动,凡是涉及到经费的,他一律拒绝参加,吃饭永远吃最便宜的。这样的人,在大家的想象中不是学霸就是非常勤奋刻苦的人,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他的成绩非常的差,虽然节俭,但并不勤奋,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心事重重的样子。后来听一位和他比较熟的同学说,他非常的自卑,觉得自己总是低人一等,他不想学习,想出去赚钱,但又怕伤了父母的心。

不要对孩子“哭穷”,“买不起”可以这样说!

和上面的那位同学相反,坚果的另一位朋友,她从小衣食无忧,长大后,父母对她的要求,只要合理都是尽量满足,她从来不用为钱而担忧。她自信大方,交友广泛,待人真诚、热情。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经常“哭穷”的父母,虽然可能得到孩子的体谅和理解,但同时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阴影。

1)孩子会慢慢压抑自己的正当需求。当父母经常跟孩子说“买不起”时,会让孩子认为家里真的没钱,从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做法让孩子过早的认识到生活的“残酷”,会不自主的压抑自己的想法,即便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东西,也不敢拥有了。

不要对孩子“哭穷”,“买不起”可以这样说!

2)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不仅只体现在对母亲的依恋程度上,同时也体现在“物质”方面。比如,儿子非常喜欢食物,但他不一定要吃掉它们,他喜欢把食物全部摆在桌子上,然后笑眯眯的盯着看,看见自己有足够的食物,他非常的满足、快乐。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父母说的那句“买不起”相当于告诉孩子,父母没有能力养育他,这会让孩子感到生活没有保障,从而陷入深深的焦虑和担忧中。

不要对孩子“哭穷”,“买不起”可以这样说!

3)导致孩子变得“自卑”。父母经常“哭穷”,告诉孩子“没有钱”,等于是在变相的告诉孩子,他是个穷孩子,从而使孩子感到非常自卑。

那么,当父母的经济能力真的有限,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时,该用怎样的方式告诉孩子呢?

我们可以这样说:

1)先肯定孩子的需求,再表达自己的难处。比如说孩子想买一套高价格的乐高积木,但这笔费用对家庭来说难以接受,可以告诉孩子,“哇,宝贝你喜欢那套积木是吗!看他的价格就知道一定非常值得购买,可是对妈妈来说,价格有点高了,妈妈再努力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就可以买下它了!”这样的回答,既可以让孩子理解父母难处,同时知道要得到就必须先付出。

不要对孩子“哭穷”,“买不起”可以这样说!

2)肯定孩子的需求,然后鼓励孩子自己争取。父母有时的“哭穷”可能是孩子的需求与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差太大,实在无法满足孩子。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你值得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爸妈非常想满足你,但这个东西太贵了,以爸妈现在的实力无法购买它,但是爸妈相信,日后你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它!”

语言是门艺术,意思相同,但不同的说法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父母们在和孩子沟通时,应注意说话方式,有意识的去改变自己的语言模式,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