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對孩子「哭窮」,「買不起」可以這樣說!

當孩子長大了,慾望增加了,想要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時,難免會有

攀比心理,見到人家有好的東西,自己也想要。很多父母再面對孩子的需求時,會跟孩子哭窮“媽媽,買不起!”,“咱家沒那個條件”,“太貴了,你讓我和你爸上哪給你弄那些錢去”,父母們想得到孩子的體諒,卻沒想到這樣的回答,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

不要對孩子“哭窮”,“買不起”可以這樣說!

堅果記得有位大學的同學,總是聽人說他家裡的條件非常不好,父母經常打電話讓他省著點花,說家裡沒錢了。這位同學大學4年,為了省路費,從來沒有回過家,同學組織的活動,凡是涉及到經費的,他一律拒絕參加,吃飯永遠吃最便宜的。這樣的人,在大家的想象中不是學霸就是非常勤奮刻苦的人,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他的成績非常的差,雖然節儉,但並不勤奮,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心事重重的樣子。後來聽一位和他比較熟的同學說,他非常的自卑,覺得自己總是低人一等,他不想學習,想出去賺錢,但又怕傷了父母的心。

不要對孩子“哭窮”,“買不起”可以這樣說!

和上面的那位同學相反,堅果的另一位朋友,她從小衣食無憂,長大後,父母對她的要求,只要合理都是儘量滿足,她從來不用為錢而擔憂。她自信大方,交友廣泛,待人真誠、熱情。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經常“哭窮”的父母,雖然可能得到孩子的體諒和理解,但同時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陰影。

1)孩子會慢慢壓抑自己的正當需求。當父母經常跟孩子說“買不起”時,會讓孩子認為家裡真的沒錢,從而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這種做法讓孩子過早的認識到生活的“殘酷”,會不自主的壓抑自己的想法,即便是自己非常喜歡的東西,也不敢擁有了。

不要對孩子“哭窮”,“買不起”可以這樣說!

2)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不僅只體現在對母親的依戀程度上,同時也體現在“物質”方面。比如,兒子非常喜歡食物,但他不一定要吃掉它們,他喜歡把食物全部擺在桌子上,然後笑眯眯的盯著看,看見自己有足夠的食物,他非常的滿足、快樂。當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父母說的那句“買不起”相當於告訴孩子,父母沒有能力養育他,這會讓孩子感到生活沒有保障,從而陷入深深的焦慮和擔憂中。

不要對孩子“哭窮”,“買不起”可以這樣說!

3)導致孩子變得“自卑”。父母經常“哭窮”,告訴孩子“沒有錢”,等於是在變相的告訴孩子,他是個窮孩子,從而使孩子感到非常自卑。

那麼,當父母的經濟能力真的有限,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時,該用怎樣的方式告訴孩子呢?

我們可以這樣說:

1)先肯定孩子的需求,再表達自己的難處。比如說孩子想買一套高價格的樂高積木,但這筆費用對家庭來說難以接受,可以告訴孩子,“哇,寶貝你喜歡那套積木是嗎!看他的價格就知道一定非常值得購買,可是對媽媽來說,價格有點高了,媽媽再努力工作一段時間,然後就可以買下它了!”這樣的回答,既可以讓孩子理解父母難處,同時知道要得到就必須先付出。

不要對孩子“哭窮”,“買不起”可以這樣說!

2)肯定孩子的需求,然後鼓勵孩子自己爭取。父母有時的“哭窮”可能是孩子的需求與家庭的經濟狀況相差太大,實在無法滿足孩子。可以這樣告訴孩子:“你值得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爸媽非常想滿足你,但這個東西太貴了,以爸媽現在的實力無法購買它,但是爸媽相信,日後你一定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它!”

語言是門藝術,意思相同,但不同的說法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父母們在和孩子溝通時,應注意說話方式,有意識的去改變自己的語言模式,從而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