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假冒知名借贷APP诈骗“冒头”80、90后受骗占比超80%

本报记者 李冰

新冠疫情期间,假冒知名借贷APP诈骗又开始“冒头”。通过短信和网页广告等形式广撒网,并衍生出会员费、高级会员费等诈骗新托词。

近日,360金融反诈实验室联合360手机卫士发布《疫情期间假冒借贷APP电信诈骗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和蔓延,2月份骗局激增35%。在单个案例诈骗中,受害者被连续诈骗的占比达32.8%,较去年占比上升9%。

360金融反诈实验室分析认为,这与诈骗团伙炮制连环收费名目相关。

《证券日报》注意到,其中保证金、工本费、解冻费等名目诈骗钱财的骗局呈现高发趋势,并常以“组合”形式出现。在受害者被诈骗名义中,保证金、解冻费和工本费位列前三,分别占比27.7%、19.3和18.1%。紧随其后的则是新衍生的会员费,骗子谎称充值会员可快速放贷,不少人因此中招,占比达12.4%。

具体操作流程则是,诈骗团伙通常是通过电话、互联网、手机APP、短信等方式发布办理贷款广告信息,继而发送高仿APP下载链接,受害者通常在接触假冒APP后,骗子以“注册会员需要钱”“信息填错,激活需要钱”“征信不足,包装征信需要钱”等各种名义渐进式诈骗。

值得注意的是,通常高仿APP和正规APP的名称、图标以及功能体验十分相近,大多数用户难以分辨。假冒借贷APP诈骗虽然衍生出各式新花样,但核心依然是“放款前收费”骗取钱财。

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监测数据,截至2020年2月底,发现互联网金融仿冒网站4.81万个,受害用户达12万人次,互联网金融仿冒APP2801个,仿冒APP下载量3343.7万次。

此外,根据报告,受害人群中,年轻人受骗概率更高,80、90后人群占比超80%,其中90后占比45.9%。

对此360金融反诈实验室也总结了“三个一定”防骗原则:第一、正规网络贷款平台不会在授信审核过程中收取任何费用,收费的一定是骗子;第二、下载APP时一定选择正规官方软件,务必在APPSTORE和手机应用市场等正规应用平台下载,不要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应用供应商、链接以及二维码下载安装软件;第三、正规网贷平台客服不会通过非官方渠道(个人微信、个人QQ)和用户联系,一定要注意核查对方身份,千万不要向陌生个人账户转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