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陳壽和唐朝李靖,誰更有資格評價諸葛亮?

天局


回答這個問題的前置條件是要對諸葛亮有個公認的評價及該問題所列三個人所處的歷史時代、研究方向作個瞭解。

諸葛亮(181-234),三國時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千百年來,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他首先是個政治家,這個是公認的。據此,我們再分析三位評論員。

首先,易中天為當代史學家,因與諸葛亮所處的歷史時代相距1780多年,故對其評價有時代局性,因而,不是最有資格的評論員。

其次,唐朝衛國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隋末唐初將領,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他治軍、作戰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他寫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大都已經失傳,後人編輯了《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是軍事家。由他評價歷史人物諸葛亮有其專業方面的侷限性。因而,他也不是評價諸葛亮最有資格的人選。

最後,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陳壽是蜀漢時的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蜀降晉後,他又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他幾乎是諸葛亮同時代的人,經歷了三國戰亂到西晉建國的整個過程。因而,我認為他的經歷及文學修養、歷史學識,成為他是最有資格評價諸葛亮的人。


相公相國


三人當中,陳壽無疑是最有資格的。

陳壽少時就以才學而出眾,作為一個在蜀國成長的小史官,後又歸於晉國,他一直是那個偉大時代的親歷者。他見過諸葛亮,感受最直接。

三國志在公元295或297年完成,而晉統一是280年,290年司馬炎都已經死了。由這個時間長跨度來看,陳壽著述態度也是審慎端正的。三國志列入二十四史,與晉史同,本身就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當然陳壽的三國志也不是沒問題,主要詬病在三點(一)是過於簡略,遺漏未記處和語焉不詳處比較多(二)是陳壽個人品格有被質疑處,比如曾索要財物方幫人寫傳入史,曾被認為和諸葛亮後人諸葛瞻有過沖突等。(三)是立場,陳壽在蜀晉兩處為官,又是降人,不可能不受時代及權力一定左右,都在可以理解範疇之內。

在當時之三國,個人以為孫吳經歷戰爭洗劫最少,江南數大世家治學氣氛也是最濃的,包括對艱深的易經研究都有很大突破,造船農耕都有巨大進步,他們的史料記載也站在更為中立旁觀角度,具有最佳的可信度。

李靖字藥師,唐代兵部尚書,著名軍事統帥,近乎百戰百勝的一代戰爭偉人,也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世家弟子。他的歷史名聲並不算太顯赫,但瞭解的人,應該會認為他有點近似唐代版孫武,據信他的言談流傳,曾被後人集結成冊,出過一本《武經》,可見李靖既是軍事實戰大師,又是有韜略的軍事理論家。

陳壽是文人,從宏觀軍事的方向評價諸葛亮的話,李靖元帥的眼光肯定是有最高戰略指導意義的,因而也極具價值。

我們現代人顯然並不像古人那樣,真切深入地瞭解冷兵器戰爭之種種,尤其他是站在一個古代超級軍事家的高度,去回顧戰爭人物戰爭史,所以可謂難得的史料。而且隋唐離三國也相對近,三百餘年信息失真度也小很多。

易中天本人並不是學史而是學文的,不能以史學家標準來看待,要求其言必達信,實際他和于丹,陳果類型差不多,通過百家講壇或視頻平臺,用比較吸引人眼球的方式解讀古代著述。客觀地說,他們都對古典文化普及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幫助老百姓對歷史及文化經典產生興趣,這有點像現代派的說書人。

當然,如果你讀的書已經足夠多,或思維習慣嚴謹周密,就會逐漸意識到他們認識深度的不足及整體知識結構的匱乏。但那時,他們也算是已經起到過引導作用了,所以個人認為還是積極的。

答自劉羽舟和蕭銘珏


劉羽舟和蕭銘珏


陳壽和易中天只不過是一介文人而已,要是說有評價資格的話,肯定是李靖,李靖是大唐開國的擎天白玉柱,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平定王世充,竇建德,東突厥和匈奴,為大唐江山立下汗馬功勞是著名的軍事家


又見半瓶醋


當然是李靖!因為對於諸葛亮的評價,除了軍事方面的原因,其它方面的評價都是基本一致的!諸葛亮的理政,外交,文化,發明等等諸多方面的能力,不僅在當世廣為好評,而且後世對之也是推崇備至!惟一對諸葛亮有爭議的問題,就是在軍事方面——有人因其北伐中原未能成功,因而貶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甚至於有人還認為諸葛亮不是軍事家——他們也不想想:“武廟十哲”豈是浪得虛名?大唐李靖——世所公認的軍事家,他對諸葛亮的評價,難道還不如那些不知兵要的無知之輩嗎?


漢唐雄風14


所有的後人都可以對前人的事情提出看法,沒有什麼可以不可以的,只不過你有你的想法,但是他有他的想法和認識,他也有他的困難,後人只不過是在事情發生以後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已,賈誼在過秦論裡面說過,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我們都是後人,但是要鑑之啊!


面朝大海1225


陳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