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小木耳带动大产业

吉林日报讯(记者杨悦)“菌包足,咱们收入就不愁啦!”日前,汪清县罗子沟镇上河村第一书记曹玉保带着建档立卡贫困户孙玉海等人,到村里黑木耳种植大户宋志学家中预定菌包。

上河村2019年建立了100万袋的黑木耳农场项目,王玉海等一批有劳动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种植了2万袋黑木耳,年底增收近4万元。正当大家今年准备大干特干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紧张起来,要是菌包不能按时生产出来,耽误了农时,今年的一切准备就白费了。看着忙碌生产的菌包厂,大家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无独有偶,连日来,位于汪清县天桥岭镇的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内一派火热景象。每天定时消杀的厂区内,工人们经过测温、消毒,戴着口罩等防护用具进入厂区进行作业,各类自动行驶叉车、电子流水线在节省人力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感染的可能性。“疫情开始后,企业严格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隔离,2月15日经过政府验收后,正式复工。”企业负责人文铁柱告诉记者,“和普通村集体不同,我们这个汪清县黑木耳的龙头企业要起到黑木耳产业扶贫‘压舱石’的作用,全力引导贫困户在脱贫的基础上改变贫穷困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致富。一是扶贫产业分红,2018至2019年,企业上缴收益金121.458万元,带动了天桥岭镇全镇982户159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2019至2020年度桃源小木耳预计上缴收益金241.458万元。二是建立扶贫车间,为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寻找就业机会,上个生产季节共雇佣村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120人参与菌包生产及采摘,人均增加收入4000元。三是贫困户菌包优惠政策,以成本价格向贫困户出售菌包。”

上河村的黑木耳农场和天桥岭镇的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是汪清县黑木耳生产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汪清县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木耳菌,探索黑木耳栽培模式,如今黑木耳产业已是汪清的富民强县支柱产业。从积极探索黑木耳人工栽培,到引导农户全面推广,再到实现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目前汪清县黑木耳栽培总量已达到6.5亿袋,产量3.5万吨,产值34亿元。自2月中旬开始,汪清县76个规上菌包厂和140个小菌包厂在做好防疫的同时,已经开足马力全面生产,这里的人民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谱写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