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薄世寧,

從2001年開始,已經在ICU工作了近20年.

“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救命。

我每天想的都是‘怎麼讓人先活下來’”。

每天工作24小時,第二天休一天,

之後繼續24小時,

這樣的工作節奏他也保持了近20年。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薄世寧做醫學演講


2003年非典時,他剛畢業不久,

被一個電話調到非典前線,

管理第一批感染病人,病毒傳染性最強,

因此被評為“北京大學抗‘非典’英雄”稱號。

這次冠狀病毒,他又一次衝到前線,

在重症病房的工作之餘,

還擔任疑似患者的檢測和排查。

在2020年1月疫情爆發期間

接受了央視新聞的直播採訪。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2019年底,他把20年的ICU經驗寫成了一本書

《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

梳理人一生必須要知道的醫學知識。

他說希望從認知層面改變大眾對健康、對醫學的理解,

“醫療的本質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復”。

除了本職工作,做醫學科普是他的首要目標。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薄世寧接受一條採訪


3月初,一條在北京見到了薄世寧,

在直播採訪中,

我們聊了聊這本書,

及當下最棘手的疫情背後的醫學邏輯。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ICU是治療重症病人的地方,治療的病症包羅萬象,比如醫院其他科室出現了器官衰竭、有生命危險,需要搶救的時候,就會被送到ICU。

我們一個班24小時,上24小時休一天,然後繼續24小時。就這樣,我已經在ICU工作了近20年。


我很長時間不太喜歡談非典,

每次談都很難受。


2003年非典的時候,我剛畢業兩三年,也剛剛結婚。我記得那是一個週末,我們一家人在公園散步,我接到一個電話,醫院的醫務處問我:派我到一線,我能不能去?

我當時管理的是被病毒傳染早期的病人,病毒獨立性、傳染性最強,所以後來獲得“北京大學抗非典英雄”稱號,其實我稱不上英雄,你看這次新冠肺炎,那麼多醫生衝向前線,我們只是在工作而已。

我們一批同學都是剛畢業、當住院總醫師的階段,我一共三個同學感染,其中一個治癒,一個犧牲,另外一個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我很長時間不願意談非典,每次談都很難受。犧牲的那位同學,他們一家兩個人都是醫生,都是我們同學。從感染到搶救十多天時間,她老公一直在旁邊陪著,到最後心臟突然出現問題開始搶救,她老公摘下口罩給她嘴對嘴做人工呼吸。很多人會問說這個男生會不會感染了?沒有。一點都沒有感染。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其實病毒對於大家都是公平的,因為每個人面臨被感染的幾率是一樣的,但其實又是不公平的,因為每個人人體免疫不一樣,他的結局就不一樣。

人體免疫是健康的底層邏輯。

有幾個對人體免疫系統最壞的習慣:

  1. 熬夜,熬夜超過7天,人體基因組裡面部分基因開始變異,導致長期對健康造成影響;
  2. 酗酒,我在門診遇到泌尿系統感染和肺部感染的病人,第一叮囑就是減少喝酒,一次醉酒可以損傷免疫力長達十幾個小時;
  3. 抑鬱、焦慮。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為什麼這次新冠病毒那麼難治?


我們必須要找到病因,否則它還可能捲土重來。

2017年12月,SARS的“幕後黑手”終於被找到了。研究人員在居住在偏遠地區山洞裡的一種蝙蝠體內,找到了sars病毒的全部基因組,真相大白。蝙蝠身上的一種病毒通過果子狸傳染給人,導致了傳染病暴發。

為什麼新冠剛開始的時候大家比較緊張?是源於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其實我們平時普通的感冒,最常見的就可能是冠狀病毒感染,全球每年有291,000至646,000人因流感病毒相關的呼吸系統疾病而死亡。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上個月我寫了一篇科普文章《為什麼病毒性肺炎這麼難治?》,談到細菌和病毒,以及這次的新冠病毒。

細菌和病毒的區別,在於侵入人體後是否能夠獨立生存,細菌可以獨立生存,進入人體只需要“營養”,不需要侵入人體細胞內,青黴素被髮明出來後就可以有效地對抗細菌;而病毒不能獨立生存,而必須要侵入其他物種的細胞內,加工蛋白,不停地繁衍出下一代的病毒。

為什麼這次新冠病毒這麼難治?

第一是沒有特效藥。針對流感,我們現在研究出對應的藥物比如達菲、奧維塔斯,應用於流感早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但針對新冠病毒,我們沒有特效藥。

第二是人的免疫系統降低。很多老人免疫力低下,流感的侵入就會導致自身的基礎疾病加重,比如本身就患糖尿病、尿毒症、腫瘤,在病毒的面前就會不堪一擊。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疫苗研發的三個難點


大家這兩天也比較關心,我們能不能快速地等到疫苗?疫苗的研發非常難,至少有3個難點:

第一,抗原變異速度快。

拿艾滋病疫苗為例,為什麼40年了,至少我們目前還沒有看到希望?因為艾滋病的抗原變異速度非常快,病毒進入人體後幾個小時就可以複製一代,就會有10個鹼基對發生變異。

就算我們做出了疫苗,它是否可以覆蓋全部的病毒?流感病毒也容易變異,可能海淀區和通州區的流感病毒就不完全一樣,今天打了疫苗明天還要再打,並且還要預測病毒的暴發類型……

第二,疫苗研發出來後是否能夠有效地產生抗體?

人類歷史上第一支疫苗——用接種牛痘來預防天花,為什麼奏效了,並且說一次感染終身免疫?因為接種牛痘後產生的抗體,就可以抑制病毒的複製甚至殺死病毒。

而艾滋病疫苗最難的是什麼?疫苗可以產生有效的抗體,但沒有保護作用,不能夠有效地殺死病毒,那麼產生抗體有什麼用呢?

第三點,疫苗製備的工藝和安全性。在動物身上奏效的疫苗,到底在人身上能否產生有效的抗體?疫苗要大量地用在健康人身上,安全性和有效性比普通的藥更苛刻。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對應以上三點,新冠病毒的情況是:

第一點,我們看到病毒有變異,但並不是非常嚴重;

第二點,我們發現確診的人治癒以後,多數人都產生了抗體,並且這些康復者的血清還可以用來治療重病人;

所以其實對於新冠疫苗關鍵是第三點——疫苗研發前做人體試驗的過程需要時間,如何在幾個月內迅速地生產出來?

現在全世界都在研究新冠疫苗,但我想可能等真正研究出來,這次疫情也快結束了。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新冠可能成為一種週期性流行病


但是疫苗的研發還是有意義的,因為新冠可能會成為一個週期性的流行病,等到明年,疫苗就會給我們帶來希望。

就像3月初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新冠可能會成為世界上第一次可控的病毒大流行。”那麼徹底清除病毒,有幾個條件是需要滿足的:

第一,人類是病毒的唯一宿主,如果它沒有別的宿主,就很容易在地球上消失;

第二,研發出高效的疫苗;

第三,病毒的變異性小。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1872年紐約市民排隊接種疫苗防禦天花病毒 圖源:《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


到目前為止,人類主動消除的烈性傳染病只有天花。從1796年被發現,到1980年的一百多年間,我們研發出了牛痘疫苗,世界衛生組織莊嚴宣告,天花永久消除。因為它滿足以上所有條件。但這麼多年間,很多烈性傳染病並沒有完全消除,是週期性的,在第二年或者病毒繁殖的時候還會重新歸來。

其實病毒來到地球已經幾十億年了,我們人類才有多少年?人從生下來開始,就面臨著和細菌、病毒的共生關係。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處理和病毒之間的關係,如何正確地看待病毒和細菌感染,怎麼做才對我們的健康有利。

其實這些感染性的疾病,就像小朋友感冒發燒,每一次感冒發燒,你的人體免疫力就會越強一次,其實這些小病,尤其是這種感染性的疾病,它也有價值。

到頭來還是人體免疫,只有從小到大你的免疫系統什麼都見過,就不會大驚小怪了。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公共衛生系統:性價比最高的健康工程

現代醫學誕生之初,人類的平均壽命是30歲,而今天,世界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日本的國民平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了84.2歲。人類的壽命在不斷延長,這其中公共衛生管理系統起了很大的作用。

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只有出現這種傳染病的時候,你才能感受到公共衛生管理體系的存在。因為它是以預防以慢病管理、慢病教育為主,它的特點是“效益非即時體現”,可能幾十年你才能看到它的效益。

疾病防控中心、防疫站,甚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在承擔公共衛生管理的工作。它的覆蓋面也很廣,比如我們的食鹽裡面的加碘,能夠預防大脖子病,這屬於慢病的管理與教育;還包括疫苗的注射、飲用水衛生、地區的流行病史、公廁的管理、口腔衛生、刷牙控煙等等。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澳大利亞的煙盒:大幅恐怖圖片、明確提示危害的文字 圖源:《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


比如澳大利亞的煙盒設計,就是公共衛生系統起了作用。

2006年,澳大利亞政府規定:煙盒上必須印有令人噁心的圖片提示菸草對於健康的危害,且圖片大小必須佔煙盒面積的90%。於是消瘦的身體、癌變的肺,爛掉的腳趾頭、潰爛的血管、骷髏等恐怖的圖片都出現在了煙盒上。菸草的銷量因此迅速下降。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1894年,英國霍亂髮病分佈圖 圖源:《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


英國擁有目前最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別看我們現在看到英國街道乾淨整潔,其實在200年前英國霍亂時期,倫敦就是座“化糞池”城市,一到雨季,飄著各種垃圾的糞水亂流,還會隨著雨水流到泰晤士河,進入人的飲水系統。後來1831年到1866年間的4次霍亂和不斷的公共衛生改革,讓英國公共衛生體系逐漸建立了起來。

在中國,早期飯店允許包間裡抽菸,恨不得打開窗戶都以為室內著火了似的,現在隨著城市控煙力度加大,自然而然抽菸的人就變少了,還給大家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所以,公共衛生管理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Q: 普通人在室外不戴口罩,吸入病毒的概率有多大?

A: 在空氣流通的環境中,這種概率是非常小的。雖然也有氣溶膠傳播概率,但概率極低。新冠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還是飛沫傳播,比如我直接咳嗽、打噴嚏給你;再就是接觸傳播,手接觸細菌後再磨眼睛、鼻子,這樣增加了感染的風險。

所以病毒傳染重點我們就強調兩點:勤洗手,戴口罩

我們國家之前是病重,所以不僅要勤洗手,還要戴口罩,才控制得這麼快。

Q:大家都看到一些新聞,西方國家不戴口罩,並且政府不鼓勵戴口罩,為什麼?

A:西方國家是說健康人不戴口罩,他們主張病人、疑似病人或者去醫院探望、護理病人要戴口罩,但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嚴格基於“病人一定要帶口罩”的前提下。

但這次冠狀病毒有很多無症狀感染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感染了,所以不戴口罩是一定會增加傳染、感染的風險的,必然對健康人有影響,所以我還是傾向於我們國家所有人戴口罩。不光是保護自己,還為接觸自己的人負責。

至今為止,全國很多地區的新增病例都控制在0,但我們的防控不能因此鬆懈,更要嚴謹一些。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Q:什麼情況下會去ICU?

A: ICU反映了整個醫學發展的最高形態,我們用最好的藥,配備最好的醫生和護士,有三四個護士同時照顧一個病人。我們治療的病症包羅萬象,ICU的醫生不光要掌握普外科的知識,還有產科、骨科等等。這些年,我還經歷過骨科高位脊髓損傷造成的截癱和呼吸衰竭的搶救,羊水栓塞、胎盤植入、大出血的搶救等等。

有逆轉可能的病人才會進ICU,比如大出血後心髒停跳後又復甦成功的,肝移植等重大手術患者,還有突發性器官功能衰竭的情況。因為ICU的花費是很高的,呼吸機、監護儀、CRRT、以及這兩天討論度很高的ECMO費用都不低。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ECMO


Q: 近期針對ECMO的討論度非常高,甚至有專家表示ECMO進一步降低了新冠肺炎的死亡率,這個ECMO到底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A: ECMO俗稱“葉克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魔肺”,我們稱它為生命救護的最高形態,ECMO技術能夠反映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城市醫院的救治水平。

簡單來說,你的肺不工作了,我們可以用呼吸機把氣打進去,但打氣時不能做很好的氧合的時候,怎麼辦?這時候就要用到ECMO,把人體內的血抽到體外,再給它加上氧,清除二氧化碳,再輸回到人體內:我能支持你的肺,這樣等你的肺慢慢恢復,給你的生命爭取更多的時間。

但ECMO畢竟是設備,支持一段時間後會激發感染,也會出現其他凝血、真菌感染等問題。無論是ECMO還是呼吸機,還是腎臟出現問題後的CRRT血液淨化,這些都是為病人和醫生爭取更多時間,當病人的免疫力可以跑贏病毒的複製,最終把病毒抑制在安全範圍之內,甚至清除,讓肺恢復,最終還是要靠人體的免疫力起作用,戰勝疾病。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Q:《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書中也提到了一個醫學演化里程碑:腦死亡——重新定義生命的終點,在中國我們是以什麼為死亡標準的?

A:在美國,80年代開始就有腦死亡的立法,在中國,我們正在逐漸接受腦死亡的死亡診斷標準。

曾經人類認為心臟、呼吸停止是真正的死亡標準,但隨著我們研究越來越深入,人類發現大腦才是思維的物質載體。人只要大腦沒有死亡就都可以搶救;但大腦死亡,無力迴天,哪怕心臟還在跳動。

很多國家都相繼將腦死亡定位死亡診斷標準,在中國我們並沒有嚴格的要求,但按照心臟停止、腦死亡的雙標準,重要的是跟家屬的相互溝通。

幾年前我收了一個病人,他夜晚騎電動車特別快,一下沒看清撞到了電線杆子上,腦出血壓迫中樞神經,送到醫院後已經發生了腦死亡。病人曾經簽署過器官捐獻書,但患者的愛人十分感性,無法接受病人的心臟還未停跳就放棄的現實。

我們做腦死亡的診斷是十分嚴謹的,當時專門找來了宣武醫院和我們醫院的神經內科專家做了幾次診斷,最終判定確實腦死亡。過了一段時間後,病人的心臟、呼吸開始不穩定,身體局部組織有不同程度的真菌感染,後來病情越來越重。這時候他愛人想通了,希望還是遵從他生前的願望做器官移植。但這時候也錯過了最佳的移植時間,因為他已經感染。


Q:書中提到了“醫患共同決策”,您印象深刻的醫患關係的案例?

A: 幾年的一個晚上,我在ICU值班,收了一個很多醫院不敢收的重症病人,她是嚴重的胎盤植入,還併發了羊水栓塞,哪怕我們都做好了嚴密的備案,最後還是發生了大出血,流血量1萬兩千多毫升,要知道正常人的血一共只有4000毫升,一萬兩千毫升相當於把整個人的血出了3遍。

她光是手術室裡,心臟就停跳了9次。我到ICU已經晚上十一二點,她全身器官衰竭、呼吸衰竭、中樞神經系統衰竭,處於昏迷、休克的狀態,每個針眼都在往外滲血。

關鍵時刻,醫生必須判斷病人發生了什麼,再正確處理。我第一時間判斷病人發生了腦水腫,必須趕緊脫水,但病人又急性腎衰無法脫水,只剩下一個辦法——CRRT(持續腎臟替代療法)。這是一個有風險的決定。

當時我把她家人叫過來,小夥子面色黝黑,但他當下跟我說了一句話我一直記得:“其實我們走了很多地方都不敢收,現在我完全相信你。”我說:“如果她是我的家人,我會冒險去做CRRT,你相信我,我親自給你做。”後來手術很順利。

Q:您認為醫患關係的理想狀態是什麼樣?

A:中國外科學奠基人、傳世人裘法祖曾說過: 其實治病的過程就像醫生患者一同過河,醫生和病人都以彼岸為目標,由醫生揹著病人過河,是否能順利到達彼岸、什麼時候到達,都是未知的。但在疾病面前,醫生和病人是協同作戰的聯盟。

作為醫生,我最喜歡聽病人說的一句話是:“我相信你,我們一起努力。”我也相信,病人家屬最喜歡聽醫生說的一句話是:“如果這個病人是我的家人,那麼我會選擇......”


Q: 您最希望通過《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這本書傳達給讀者什麼?

A:首先,我希望從認知層面改變讀者對健康、對生命、對疾病、對醫學的理解,“醫療的本質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復”

其實你這次肺炎你就理解了,每一次感冒發燒,人體免疫力就會強一次,尤其是這種感染性的疾病,它也是有價值的;再比如“越乾淨越好”的錯誤認知,奶嘴必須要高溫消毒是多餘的,以前農村的生活條件沒這麼好的時候,孩子長大抵抗力可能更強呢。

第二,我不斷地呼籲良好的生活方式,病是怎麼來的?癌症是怎麼回事?哪些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預防或減少這些疾病的發病率?

第三,希望大家瞭解醫生的思維方式,醫生是怎麼考慮問題?醫生怎麼診斷疾病?醫生怎麼來治病?你才能學會如何和醫生高效的溝通。

在做決策的時候,你應該和醫生溝通5個關鍵問題:我要不要做這個檢查或治療?有什麼風險和不足?有沒有什麼其他替代方法?會有什麼不良反應和副作用?如果不做會怎麼樣?只有瞭解醫院的本質、醫療過程的實質,才可以和醫生更高效的溝通。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薄世寧參加2020年“知識春晚”


Q:為什麼這種從認知層面的改變重要?

A:作為一個ICU醫生,我經歷的生死是所有醫生中最多的,有些病人我可以救過來,但總有時候會救不過來,這麼多年來我也在反思,醫生能夠救多少人呢?

搶救病人的時候,家屬經常會問“平時人都好好的,怎麼突然就......?”人體是個代償能力越來越弱的過程,很多疾病在我們看似好的時候,就已經埋藏在身體裡面了,所以平時一定要定期做體檢。

畢竟醫生救人有限,希望每個人能夠了解一些醫學常識,一些科普知識,醫生們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出這些深刻的道理,並且讓每個人明白,“一生需要上一次醫學院”。

2018年,我作為發起人之一聯合我們院的專家,清華、北大的專家成立了中國健康管理協會的健康科普專業委員會,之後會繼續專業地做科普教育。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Q: 您對醫學的未來有哪些預測?

A:在書的結尾,我寫了一段結語預測醫學的未來,也是我對醫學未來的幻想。

2069年,薄醫生95歲了,2020年大家所認為高科技的醫療手段,比如基因編輯、人工智能、手術機器人都已經過時了。醫學已經進入了“萬物基因互助”的時代,世界上的每個人的健康數據都聯網了,醫生會用算法對這些數據進行調配和管理,將不同病人突變的基因進行互換治癒疾病,醫生做的工作更像是今天的數據工程師。

也許你身上的基因突變對你來說是致病基因,但放在別人身上,就可能成為治病的基因。


我對未來醫學的發展有三個大膽猜想:

1. 數據和算法在醫學中得到普及。醫生必須不斷積累數據,掌握算法才可以掌握未來的醫學發展。

2. 醫學數據實現互聯互助,世上每個人都構成網絡中的節點,世界上每個人的健康數據都聯繫在一起,

3. 基因呼喚技術廣泛用於疾病治療,充分利用自然界帶來的基因突變的優勢,將基因突變用於疾病治療。

當然也可能我的猜想全部都是錯的,因為醫學就是一個不斷繼承與叛逆的過程。


北京一流醫院ICU主任,給普通人的醫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