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浅解 第七回(原文第5条)


《伤寒论》浅解 第七回(原文第5条)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按:此条文一般都与伤寒论第4条放在一起注解。因按照文意有前后相应的关系。

【伤寒二三日】可以是指很具体的患病第二、三天具体的时间,依据是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热论》所载伤寒的传变时间顺序,原文曰:“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如果按照《黄帝内经》的记载按照伤寒传变的规律在第二、三日应该会传到阳明经和少阳经,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证候。

阳明经: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

少阳经:口苦,咽干,目眩。

不过我认为不必拘泥于具体时间的桎梏,临床表现千变万化,虽然伤寒论第5条可以在《素问》中找到对应条文,但不是说就一定符合临床具体情况。

【伤寒二三日】应该是与【伤寒一日】相对而言,指不是太阳发病的初期的意思。太阳发病已经有二、三天,但是没有出现阳明、少阳证,此时脉应该仍为浮紧脉,那说明伤寒没有发生传变。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也是我们临床医生对疾病预后的一个判断依据。临床上可以见到病人如果发病2、3天症状没有很明显的变化,没有出现新的症状,那一般就是普通的伤风感冒。但如果出现呕吐了,高烧不退了,那就是病变严重了,出现了传变,需要有预见性地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以阻止病势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因此同样是因为感冒发烧来看病的,可能采取的治疗措施是不同的。

我又来总结啦!

此条文很好理解,我说一点自己的临床感悟。举个例子,比如肺癌病人,病人都做了肺癌手术,一样是肺癌III期需要化疗,但有的病人体质强健,有的病人体质羸弱,但是根据西医的治疗原则都需要进行化疗。其实可以很明显地预测到,体质弱的病人化疗以后体质更弱,甚至很大一部分人完成不了整个疗程的化疗。做了一半的化疗,预防肺癌复发的作用打了折扣,身体又更差了,这种情况是否可以有预见性地个体化治疗。虽然西医一直在提个体化治疗,但是实际“一刀切”的情况还是非常普遍的。

中医虽然个体化治疗是强项,但是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方案,“百花齐放”的情况实际上也颇令人头痛。

希望中医、西医都能找到自己的优势,能更多地造福病人。减轻副作用增加疗效是每个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将《伤寒论》的原文及方药直接整理好,每句条文为一个短文,便于中医同行参考。原文顺序我按照《伤寒论讲义》第五版教材来安排,这样便于查阅。祝各位同道医道精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