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慎吾老师谈学习《伤寒论》的方法:经方家必修法门(干货)

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 主任医师、教授 石国璧

陈慎吾老师谈学习《伤寒论》的方法:经方家必修法门(干货)

一、前人如何学习《伤寒论》 从宋代成无己开始,至今注解《伤寒论》的约有500多家。有名无书者,二百多家,确有书者,百余家。笔者看过的有数十家。注解的方式,大概分为按王叔和体例注解,或以方证解者,或以《内经》解者,或以自己之见解而解者,或择条而解者,或单有发挥者,或多种形式者。条文体例不同,各有见解。

二、个人学习《伤寒论》走的弯路 笔者最初学习从考据入手,越学分歧越多,无所适从。后来从原文着手,先弄通文法。

《伤寒论》中的词句,有些是括弧句,有些是倒装句,有些是引用句,有些则是自注句等。词简意赅,用字谨严。笔者把原文抄下来,每天念一遍,这叫熟读的功夫,只有熟读,才能前后贯通。

第一是熟读,第二是精读,各条立一卡片,也画图表,以症状为纲,按条文归类。卡片归类比较方便。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经过这两步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觉得《伤寒论》非常通俗,尽乎人情。因为作者的原意是为了用,为了给一般大夫用的。所以《伤寒论》可以说写得深入浅出,是一部基础医学著作,也是一部临床医学著作。

三、自己对《伤寒论》的认识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把《内经》的理论实践化了。有继承有发扬,证明了《内经》的部分理论。如122条的保胃气,又如75条“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此即《内经》中“形寒饮冷则伤肺”理论的具体应用。

这是张仲景“承前”之一斑。“启后”者,用其名而变其实,如分六经,取《内经》六经之名,而实则不完全相同,创造了辨证施治的一套体系。这是《伤寒论》的主要精神。证与症不同。症者,单个症状也;证者,证据也,证明也。如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八纲辨证和六经辨证应结合起来。六经辨证把八纲辨证具体化了。病名无穷,症状有限。辨证有正面辨的,有用排除法辨的。

《伤寒论》中讲的病理不多,着重在法。胃气与卫气相通,胃弱者,卫亦弱,小儿停食容易受外感,受外感者,消化系统易受影响而生病。因此,不任风寒者,用建中汤建其胃气。

《伤寒论》很注意保护胃气,也注意保护津液。如224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存津液,保胃气”是《伤寒论》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伤寒论》用方用药很严格,每一个方证、药证不可紊乱。桂枝汤证的特征是汗出恶风,柴胡汤证的特征是胸胁苦满。同为发汗,麻黄、桂枝、葛根不同;同为温经,附子、细辛、干姜不同。这个基本功,必须自己下工夫做,否则,纵是读多无益。 笔者的体会,第一要熟读,每天挤时间,至少能读一遍,熟中有乐趣。熟读可以薄书,可以生“飞机眼”。第二精读,作为分类,横、竖都可以。多读一遍有一遍的好处。可以归纳、分类、比较。

第三多临床,用药之法,一定要说清,不如法者无效。无效者容易丧失信心。

第四,多学多思。大胆设想,大胆批判,但要严肃。

第五,反复学习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本草经》等。

有了基本功,就可以浏览群书,不但看得快,而且记得牢。

古人说,“生也有涯,学也无涯”,尤其在今日,更是如此。掌握知识要有法。面对现实,刻苦学习前人经验,读活书,活读书,联系实际,古为今用。补充说明:陈慎吾老师是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办初期的授课老师之一,是大家公认的我国伤寒学派大家之一。

这是陈老师给我们讲课时的一次记录稿,我整理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从中也看出陈老师是如何成为伤寒大家的。他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熟读、精读到家了。反复归纳整理,从中领悟其理。他用经方治病疗效卓著,讲课条理清晰。同时,他在授聘到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前,就一方面临床应诊,一方面培养学生、办学习班,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本文摘自《名医真传——四十四位京城名医“口传心授”金记录》作者:石国璧,版权所有归原著作者,如有使用不妥请联系小编删除。

陈慎吾老师谈学习《伤寒论》的方法:经方家必修法门(干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