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丞相的名稱為什麼一直在變化?

柚子視界


《歷史影視講壇》為你分享個人見解和觀點,帥哥美女不要忘記了點贊噢,首先感謝你的到來!

“丞相”,作為輔助封君主執政的百官之長,在先秦時代已經出現,那時稱為“相邦”,是負責管理百官的,是全國的最高行政長官類,似今天的總理和首相。

  • 丞相最早出處

“丞相”起初不叫丞相,在商朝和西周早朝稱“少師”和“太宰”。出現以“相邦”稱呼最早出現在戰國初期,後來各國也跟著延用。到了秦國秦武王時期為了平衡,將相邦改為“左丞相”和“右丞相”兩個職位,後丞相這名稱在秦國變來變去,起初秦武王相邦改為左右丞相,到了秦昭王時又改為相邦,直至秦始皇統一六國又恢復設置左右丞相。

  • 丞相與宰相的區別

其實丞相與宰相都是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最大的區別丞相是官名,宰相是口頭稱呼,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就好比以前的“元帥”、大元帥只是軍隊官職名稱,到了近代和現在變成了“軍銜”。

丞相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協助皇帝管理一切軍國大事,即所謂的“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 丞相在歷代的名稱

秦亡後,劉邦建立西漢,西漢早期也設左右丞相,後改為相邦,但為了避諱劉邦,改為“相國”,相國這名稱沒多久又改為“丞相”,但只設一人。而在西漢未期將丞相改為“大司徒”,大司徒由此取代了丞相的名稱,而到了東漢獻帝時又改為“

丞相”,並任曹操為首任丞相。

到了隋唐時期,尚書省的尚書左右僕射成為了國家組織中最高的官,玄宗時期又改為左、右丞相,總之丞相的設置斷斷續續,比如“相國”、“ 司徒”、“大丞相”、“宰相”、“中書令”、“同中書門下三品”、“樞密使”、“知政事”等等,也時廢時設。

  • 正式廢除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廢除了丞相這職務和撤銷給中書省這機構,由原來中書省下轄的工、史、戶、禮、兵、刑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和報告,徹底廢除了1600年來丞相的這職稱。

丞相和中書省廢除後,出現了另一個管理政務的機構“內閣”,內閣以大學士稱職務。

與丞相最大的不同是,內閣的組成人員是幾個大學生組成,上奏和決策需要共同同意才可以去行動,這也平衡了防止個人獨大的情況。


歷史影視講壇


丞相這個概念我認為在商代就有了,當時的商湯為了推翻夏朝任用了伊尹來治理國家,推翻夏朝,而周朝任用姜尚推翻商超。進入春秋戰國之後逐漸確立為成一種制度,稱為相邦或者相國。秦帝國確立了三公九卿制,丞稱為丞相統領百官,到了隋唐時期皇帝發現丞相權力太大,造成了皇權和相權的矛盾,遂設立三省六部。分化丞相權力。當了明代,丞相被永遠廢除,成為宰輔。到了清朝完全廢除,權分六部。


明月不可輟


朝代的不同,也就以為著中國古代丞相的名稱一直在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