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Science》關注: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呢?

21世紀是科技爆發的時代,科學發展對於每個國家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國家的強大亦是科技人才的強大,也是教育系統的強大。因此,世界各國重要教育發展,渴望人次,當今社會亦演變成人才的爭奪的戰場,“移民科學家”的話題再次登上科研界的熱搜!


近日,《Science》再次關注了剛剛結束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2020年年會上談到的限制移民政策、防止國外政府影響研究的新措施,使美國科學家擔心他們吸引外國人才進入實驗室並與國際同事合作的能力。


例如,1月28日納米界泰斗!哈佛大學教授被捕,被控隱瞞與中國關係。Charles Lieber是目前國際上最權威、最活躍、最著名、年輕有為的納米科學家和材料學家之一,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美國方面不斷對中國發出“警告”:中國雄心勃勃的“千人計劃”可能會使美國的科學利益面臨風險。


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總檢察長John Demers在聲明中說,“中國從我國大學竊取知識產權和研究成果的努力造成了多麼嚴重的威脅。美國大學在保持使其世界一流大學的開放和協作環境的同時,應認真對待這一威脅並採取應對措施”。讓人意外的是2月6日,美國國家工程院公佈2020年新當選院士名單,

因參與中國千人計劃而被FBI逮捕的哈佛大學Charles Lieber教授當選。這一度被解讀為學術圈對美政府的抗議。


最新《Science》關注: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呢?

Charles Lieber 教授


在2月13日至16日於華盛頓州西雅圖舉行的會議上,AAAS啟動了“超越國界的科學”計劃,以收集在美國從事學習和研究的移民科學家的故事, 向美國政府和學術機構不斷宣傳支持外國研究人員。該計劃是由AAAS科學外交中心和政府關係辦公室發起的,“它是出於對旅行限制,縮短簽證停留時間,拒絕簽證以及對外國研究人員的調查對美國研究企業產生負面影響的擔憂而發展的。”AAAS首席政府關係官Joanne Padrón Carney說到。最重要的是,雖然許多政府官員和大學高層參與了這些問題討論並發表了講話,但個別科學家,尤其是外國人沒有發言權。


Jan和Marica Vilcek和Vilcek基金會為“超越國界的科學”計劃提供了支持。Jan是美國第一代微生物學家,想幫助強調外國研究人員對美國科學的貢獻。這筆資金還使協會能夠參加關於這一問題的圓桌論壇,並與大學等利益相關方面分享關於當前和新政策的信息。在AAAS年會上還討論如何在科學與國家安全之間取得平衡。


越來越多地聽到關於科學與國界的問題,以及美國本屆政府言論與往屆的差異。如果國外科學家感到不受歡迎,或者不想來,就會逐漸產生累積效應。由於不知道政策會帶何種長期效應,“超越國界的科學”計劃將一直堅持下去。


對此,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朱棣文表示,如果國際合作中斷,移民科學家的流動受到限制,美國很快就會感到壓力。並進一步指出,美國所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34%是美國移民,更不用說像他這樣的第二代獲獎者了。朱棣文是第12任美國能源部部長、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同時在美國《財富》500強公司中,有45%是由移民或其子女創立的,比如: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和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同時補充到,“數十年來,來自國外的研究生和博士後來到美國學習並留下來,是因為我們是一個自由,開放和接受的社會”。


最新《Science》關注: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呢?

朱棣文,第12任美國能源部部長、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朱棣文表示,目前美國關於限制外國學生簽證及限制國際科學家合作的做法,可能對未來的美國科學和經濟利益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後果。由於對間諜活動和利益衝突日益關注,美國一些大學和實驗室不願向外國研究人員敞開大門。聯邦調查局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最近對美國機構的中國研究人員進行調查可能涉及的知識產權盜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校外研究辦公室副主任喬迪·布萊克(Jodi Black)說到,她的辦公室正在處理涉及約180名科學家的案例。


美國即將出臺新的聯邦資助審計指南,用以解決可能的研究安全問題,並希望以此來平衡科學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朱棣文還表示,絕大多數科學家都具有很高的道德操守, 努力建設全球科學道德文化,將是使美國放心並鼓勵國際夥伴關係的一種方式。


AAAS首席執行官蘇迪·帕裡克(SudipParikh)表示,這個想法並不是要把美國的科學文化強加於其他國家。看到一些新興國家的創造力和活力,但還是要確保數據倫理、科學行為、獲得科學資金的規範,這些都是不斷髮展的全球科學文化的一部分。新冠肺炎COVID-19的威脅不斷擴大,更加讓國際科學合作的必要性暴露無遺。


Science 367 (6485), 1437.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

Harvard Public Affairs & Communication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