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領袖內地篇16——小米手機雷軍的故事

5月3日,小米在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市值預計1000億,還是美金。一時風頭無出其右者。

很多人只看到了老闆雷軍的風光,看到了上市後的身家暴漲,卻很少人知道,雷軍創辦小米前的失落。


“那半年,沒有一家媒體想要採訪我;沒有一個行業會議邀請我參加。我有的是時間,沒人記得我。我似乎被整個世界遺忘了,冷酷而現實。人情冷暖忽然間也明澈如鏡。那個階段,我變得一無所有,除了錢。”雷軍說。

商業領袖內地篇16——小米手機雷軍的故事


年少成名


1969年,雷軍出生在湖北仙桃一個教師家庭。中學時代,一直處於前幾名的雷軍,拿著上清華北大的成績上了武漢大學計算機系。


18歲的雷軍進入武漢大學,然而與如今的大學生不同,大學時候的雷軍居然戒掉了午睡的習慣,把時間分割成以半小時為單位,為自己制定好每半小時的學習計劃,比高中時代還要拼。


20歲的雷軍用兩年讀完別人4年才能讀完的課程,幷包攬學校幾乎所有的獎學金。


畢業的時候,大學班上百十來號人,他入學的成績是第24名,畢業的時候是第6名。


大學畢業後,雷軍隻身闖蕩北京,1991年年底在中關村與求伯君結識,隨後加盟金山軟件,成為金山的第六名員工。兩年之後,雷軍出任北京金山總經理。1998年,風華正茂的29歲的雷軍升任金山公司總經理,可謂是年少得志、意氣風發、揮斥方遒。


互聯網大佬中,雷軍成名最早,經驗最豐富,程序員出身,98年做為金山軟件總經理已是國內互聯網十大傑出青年,非常耀眼。

彼時,李彥宏還在美國讀書,馬化騰到處籌錢想創辦自己的第一家公司,馬雲還在四處碰壁,丁磊剛從學校畢業到電信局上班。

商業領袖內地篇16——小米手機雷軍的故事


360的周鴻禕在1995年結識雷軍,他曾經這麼回憶當年的雷軍:


“當時對我來講,雷軍算是傳奇人物。我每天要擠3個小時公車上班,而雷軍那時候就已經開上一輛白色桑塔納,就像今天開一個卡宴。”

“在我們這一撥人裡,他出道的時候,也許丁磊、馬化騰都剛參加工作,沒準兒陳天橋還在學校呢,我也剛畢業參加工作。按世俗的標準,他更早獲得了社會的認可。實話說,從江湖輩分來說,他比我們(要高),他應該可以趕上算求伯君那一代,和楊元慶,和(當時)中關村的這些人是齊名的,我們互聯網這一撥人只能算第二撥。”


明明很勤奮,卻突然時代被拋棄


雷軍1992年進入金山公司,6年後出任首席執行官。他延續了大學時的勤奮。原金山高級副總裁王峰迴憶,當年雷軍每每在下班之後約他在辦公室談工作,一談就到半夜。

在軟件業,金山被稱為執行作戰能力和行政組織能力都非常強的一家公司,但這說明不了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金山陷入“前有微軟,後有盜版”的窠臼裡。以金山為代表的中國軟件公司死扛民族軟件旗幟,雷軍接受的教育讓他篤信:不怕苦,不怕累,人定勝天。


這段時光,也是雷軍“推著石頭往山上走”的日子。

求伯君立志讓金山成為一家可以挑戰微軟的民族軟件企業,理想之路步履維艱,金山歷經從辦公軟件到詞霸、毒霸,再到向遊戲和網絡的多次轉型,幾經起落。

商業領袖內地篇16——小米手機雷軍的故事

2000年到2007這七年,雷軍天天加班到深夜。

金山的上市地點也經歷了香港創業板、深圳創業板、深圳主板、納斯達克、香港主板的五次變化。直到 2007 年 10 月 16 日,才得以在香港聯交所掛牌。

上市當天,一名加入金山八年的員工給雷軍發來一封郵件,信中寫到:八年前我加入金山時就聽說公司要上市,每年過年回家都要跟我父母講,結果最後連我爸都不再相信金山要上市了。


他發現,自己和同志們16年、5840天日夜奮鬥的青春,只換來6.261億港幣的市值,這與同年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的15億美元簡直是天壤之別,與2005年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百度的39.58億美元更是相距十萬八千里,甚至不值一提。


當香港證交所的鑼聲響起,雷軍的心中想必五味雜陳,傷感、挫敗、矛盾、喜悅一時交集。


這些互聯網新貴搶去了老金山這類國產軟件的風頭,成為新時代的財富英雄被追捧。而在當年他們都只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然而互聯網就是這樣風雲莫測,你永遠不知道誰被顛覆,誰會登頂。


金山上市,兩週後,金山CEO雷軍做客第一財經《波士堂》,於雷軍來說或許並不是一次愉快的經歷。


節目後半部分,氣氛已顯尷尬,尤其是那位麥肯錫全球副董事的逼問:你作為技術出身、熱愛軟件業的企業領導,互聯網熱潮來臨,而你一直沒有在商業模式上做很大膽的創新和突破,這麼多年你是否問過自己一個問題,我是不是這個企業最合適的CEO?

雷軍的回答含糊,支拙,不令人滿意,相信他自己也不滿意,雖然他對金山這些年苦鬥之“慘烈”的陳述,令人動容。

商業領袖內地篇16——小米手機雷軍的故事


當主持人問及,作為一位資歷非常老的“老革命”,面對丁磊、馬化騰等後輩的崛起、遠遠的超越,是否內心有一絲焦慮?

雷軍承認,焦慮,甚至嫉妒都曾有過,“但要學會欣賞、祝賀別人的成功”,然後回家,“把自己的地種好”。

本是一次“慶功”式的節目,卻有意無意地揭開雷軍內心深處的創痛,拷問他的事業與人生之路是否走錯了。


“今天雷軍的壓力已經很大了”,主持人最後這樣打圓場。


當年年底,雷軍離開他服務了16年的金山。他曾長期懷疑自己,他還要證明自己,他仍不算老。不過,前提是他已想明白,互聯網究竟是什麼,以及更重要的,自己的人生哲學、做事哲學、領導哲學“是不是有錯”。


不服氣


2007年12月,在記者見面會上,雷軍用深深的一鞠躬紀念自己在金山任職的最後一天。

在中層溝通會上,他連續鞠躬三次,才得以平復員工複雜而激動的情緒。雷軍說:“我終於把債還完。”


自己成名很早,卻沒有獲得與名氣相匹配的成功。

1998年夏天,雷軍成為金山總經理,BAT還尚未誕生。但隨後BAT從誕生到徹底甩開金山,只用了不到五年的時間,一直相信“人定勝天”、“天道酬勤”的雷軍開始崩潰了。


“我1989年就出道了,也屬於老革命,但是朋友們就覺得,你看雷軍這麼拼命也就幹成這個樣,本質上雷軍也行,戰略能力差了一點。聽到這樣的話,我很不服氣。”雷軍曾說。


2007年,雷軍帶領金山成功上市後便淡出,花了三年時間尋找更大的商業機會。

但剛從金山出來,他就感受到了什麼是“人走茶涼”:“沒有一家媒體想要採訪我;沒有一個行業會議邀請我參加。我似乎被整個世界遺忘了,冷酷而現實。”好在,利用這幾年,他看到了智能手機潛藏的巨大機會。


“雷軍真正脫胎換骨的變化是他離開金山,出去做投資。在那之前,你可以說雷軍還不太懂互聯網,在那之後,雷軍成了一個互聯網專家。”周鴻禕說,過去的雷軍被金山的包袱拖住了。“我覺得他當年離開金山,也許很鬱悶,也許不太開心,但這個挫折沒有把他擊倒,反而是給了他一個跳出來反觀自己的機會。一旦把互聯網的‘道’弄明白了,雷軍過去這麼多年積累的那些‘術’馬上就會發揮作用。”

商業領袖內地篇16——小米手機雷軍的故事


他離開了,思考了大半年,對媒體屢次提到“五點反思”:人慾即天理、順勢而為、廣結善緣、少即是多和顛覆創新。


他對自己說,“金山就像是在鹽鹼地裡種草。為什麼不在臺風口放風箏呢?站在臺風口,豬都能飛上天。”

此後他似乎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成為一名天使投資人。

離開金山之後,雷軍投資過30多家公司,其中不少公司都在各自領域有所建樹,如拉卡拉、凡客誠品、UCweb、多玩、樂淘等。成功者如YY多玩,2012在納斯達克上市,雷軍這一筆100萬美元天使投資,獲得了約113倍的賬面回報。

這些公司大都在各自領域數一數二,部分公司估值甚至超過金山。


小米,風口上的豬


做投資讓雷軍更加深入瞭解互聯網,也獲得了異常豐厚的回報。但他投資的這些公司很難說是雷軍自己的事業。

在內心深處,雷軍仍想做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事業,用一家量級龐大、甚至稱得上偉大的公司,來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

凡客誠品CEO陳年說,雷軍向上的力量或者說慾望,是不可預估的。雷軍自己也說,他要做一家百億美元級別的公司。


2009 年,雷軍猶豫了半年時間,在武漢大學的操場上,他沿著 400 米的跑道走了好幾個通宵,試想怎樣才能塑造與眾不同的人生。思考明白後, 40歲的雷軍決心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做手機。


2010年4月6日,北京中關村保福寺橋銀谷大廈807室,14個人,一起喝了碗小米粥,一家名為“小米”的小公司就開張了。


2011 年 8 月 16 日,798 藝術中心北京會所的舞臺中央,雷軍身著黑色T恤和深藍色牛仔褲,身份是小米科技CEO ,他帶著「一款頂級智能手機」,對臺下 800 多名聽眾講述誕生歷史。

場地太小,許多人席地而坐,頗為引人注目的場景是「小米限量版工程機」的預售隊伍,排了 100 多米。

在大屏幕上播放的一則短片中,包括樂淘網畢勝、多玩網李學凌、凡客陳年等一幫互聯網明星紛紛摔掉手裡的蘋果手機,高呼,「我們要小米!」

臺下開始歡呼,有人喊雷叔叔,還有人喊雷大爺,更有人調侃地叫起「雷布斯」。 這與喬布斯在莫斯康尼會議中心的表演相當神似。

商業領袖內地篇16——小米手機雷軍的故事

小米手機出現了。雷軍宣佈, 1.5GHz 雙核處理器,售價 1999 元。這樣的售價確實讓場內場外的人吃了一驚。

最終,小米只用了 37 個小時賣出 40 萬臺手機,實現了 8 億元的銷售額,雷軍心裡的石頭暫時落地了。最火爆的蘋果 iPhone 4 ,其首日銷量也不過 60 萬部。

讓他再次鬆口氣的另一關鍵節點是 2011 年 11 月 20 日。在這一天,雷軍對外宣佈,小米公司獲得第二輪 9000 萬美元投資。


「現在我最大的感受是要順勢而為,大勢是第一位的。颱風來了,豬都會飛起來。」


2012 年,小米全年銷售 719 萬臺小米手機,含稅營業收入 126.5 億,創造了手機業界的銷售奇蹟,雷軍因其創新入圍「 CCTV 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


小米危機


2015 年,小米開始遭遇成立以來的最大危機,發佈Note及後續的頂配版發佈,試圖衝擊高端市場,可惜用戶不買賬,這也成為小米最失敗的旗艦機型,當年手機銷量6654萬臺。未完成 8000 萬臺的出貨目標。

而 2016 年更是遭遇斷崖式下滑,手機全年銷量卻直線下降到5541萬,從第一名跌落到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五位。跟三星的交惡直接導致雷軍接管供應鏈以後,先後四次拜訪三星總部,尋求屏幕資源供應。


小米由此進入低谷期。


在手機行業,一旦銷量開始下滑,意味著進入“死亡通道”——諾基亞、摩托摩拉、HTC等都曾經歷。


小米如何避免這個死亡魔咒?


聚焦、補課、探索成為雷軍整個2016年的關鍵詞。

那年春天,位於五彩城的小米辦公室籠罩在低氣壓中,素來嚴苛的雷軍一反常態給出了“去掉KPI”、“開心就好”的安慰。隨後,他整頓供應鏈,請明星代言,佈局線下和海外市場,努力扳回局面。


或許是因為接近知天命之年,或許是因為挫折磨平了他的傲氣,低谷中的雷軍反倒不像當年揹負金山上市壓力時那麼緊張和焦慮。

他埋頭補課,同時學會了自我安慰和寬慰別人——

2016年10月,他請小米早期員工吃飯,席間稱“不管外界怎麼看我們,我們今年肯定比去年強大,比前年強大,比大前年強大”;2017年2月,他又在參加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時說“我都躺在地板上了,沒有人能擊敗我”。

商業領袖內地篇16——小米手機雷軍的故事

局勢在2017年漸漸明朗起來。

2017年初,雷軍宣佈了小米要年入千億的小目標;10月,他把小米的預期銷量從年初的7000萬臺上調到9000萬臺;除了缺貨的老問題,外界唱衰小米的聲音漸漸平息。


創業八年,實現翻盤


2018年5月3日,小米正式在港交所遞交IPO招股說明書。

這一天屬於雷軍。


招股說明書披露的數據顯示了它的成長性:

2015年,小米的經營收入達到 668.11億元,

遭遇危機的2016年,小米仍實現了 684.34 億元的總收入

到了 2017年,小米的營收幾乎翻了一倍,達到了1146 。25億元

與此同時,小米的盈利也逐年增長:

2015年小米虧損 3.03 億元,

2016年實現淨利潤 18.9 億元,

2017年經調整未經審核的淨利潤達到了53.6 億元


而有人預測,從目前雷軍佔到小米31.4%的股份來計算,其最終的身價就是小米公司估值的31%。如果保守以700億市值計算,雷軍將在小米上市後身價一躍達到210億美元以上。若小米市值突破 1379 億美元,雷軍就將問鼎中國首富。


從被馬雲、馬化騰這些曾經的“小輩”們“拋棄”,到實現追越,創業八年,實現翻盤!

商業領袖內地篇16——小米手機雷軍的故事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答:“為什麼有人說「我欠小米公司一個尊重」?”

網友秦志昀回答說,自己不是米粉,也不是果粉,但是小米5是他這樣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學生,在第一份工作發了第一個月工資扣除各種開銷後能買得起的各方面都不錯的手機了。


不出意外,小米上市後BAT格局可能會變成ATM。


但市值高低並不是雷軍追求的目標,他要做的是國民企業,“滿足80%的國民的需求,由於小米的存在,提高一代人的生活品質,推進社會進步”。


七年前多數國人還用著山寨手機,出了故障投訴無門,如今這些廠商因為小米的崛起退出了歷史舞臺。

小米MIX很多人都建議定很高的價格,但雷軍堅持定價3999元。


“以往那麼多次,我們每一次都價格厚道了,現在怎麼能突然去坑消費者,我們永遠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產品。”


雷軍不止一次說,“我掙錢的慾望沒有把一個東西做成功的慾望高,要不然我不會寫了16年的代碼。我四十多歲了,該有的也都有了。”

對雷軍來說,小米在他的職業生涯中非常重要,“這是我人生中最後一件事情,幹完拉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