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绝世神童有三,却个个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初唐时期文学家的代表乃“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在这里边,十来岁甚至七八岁便以文采非凡而世所周知了,然而这些时人推崇的“小鲜肉”却未能在政治上发挥才干。年少得意者多恃才傲物,情智绝佳者还是少之又少,而当时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又使得才子们多渴望 “封侯赐爵”,政治上的失意便导致了人生的坎坷。

初唐四杰,绝世神童有三,却个个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王勃,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离别之意却一扫伤离恨别的沉郁气氛,雄浑开阔气势无疑彰显了盛唐的风采。《滕王阁序》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表达了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又显示了王勃的不朽才能。四杰第一位神童便是王勃,六岁就能够写下文章,十六岁时幽素科及第,成了朝中最年轻的命官。

不过,王勃的才能与其人生的坎坷摆在一起方能够知晓何为悲剧。沛王与英王斗鸡,王勃写赋助兴,却被高宗认识是挑拨离间而逐出长安,悲哉!此后,任虢州参军时藏匿犯法官奴却自觉不妥将其杀害,多亏了天下大赦才捡回了一条命,然而却葬送了自己的仕途并连累父亲贬谪交趾,悲哉!作为孝子,王勃愧疚难当、悲愤交加,然而南下探望父亲归来途中却溺水惊吓而亡,悲哉!王勃溺亡后,得知情况的高宗李治三叹“可惜”,可见其才能之高。

初唐四杰,绝世神童有三,却个个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杨炯,“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豪迈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呐喊,可见其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第二位神童便是杨炯,九岁应弟子举及第,十一岁便在弘文馆等待诏命出仕。然而,这一呆就是十六年,二十七岁才补上了一个秘书省校书郎的位置——一个正九品下的芝麻绿豆官。又过了五年,杨炯似乎有了一飞冲天的机遇了,他升任太子詹事司直,正七品上。最为关键的是,傍上了太子,这是亲信中的亲信。然而,杨炯的表兄弟追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这下子杨炯遭了无妄之灾,贬谪四川梓州。此后的仕途也一言难尽,仕途上的坎坷使得四十四岁的杨炯卒在了盈川县令任上。

初唐四杰,绝世神童有三,却个个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骆宾王,七岁时便写下来流传千余年的“鹅鹅鹅”,神童之名实至名归。才情绝佳的骆宾王并没有很好的政治生涯,早年落魄无所事事,成天里瞎转悠。好不容易有了侍御吏这种小吏,却写诗讽刺武则天而下狱,此后也仅仅担任县丞一职。徐敬业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为其写下讨武曌檄,结局可想而知兵败。《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可以说骆宾王的政治失意是因为对李唐的忠,而不幸的却是此时乃武后当政。讨武曌檄被武后知悉,得知骆宾王所作,还叹息“宰相安得失此人”,高才!

初唐四杰,绝世神童有三,却个个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卢照邻,“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佳句流传经典。作为范阳卢氏的子弟,卢照邻的仕途理当不差,高宗叔父邓王李元裕将之比作司马相如,颇为重用。此后,担任益州新都尉,秩满准备升职却遭到 “雷击”。卢照邻一诗《长安古意》中“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为其遭惹了无妄之灾,梁王武三思认为该诗是在挖苦讽刺他,因此卢照邻下狱问罪。好不容易出狱,卢照邻感染风寒,风痹导致了手足残废,成了“废人”。政治上的失意与肉体上的折磨,双重打击使得这位才子如坠深渊,最终投水自尽。

初唐四杰,绝世神童有三,却个个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纵观四杰政治上的失意,可以看出有三位是因诗获罪,而杨炯虽是遭受牵连,但也不难看出其政治手段的不高明,“神童”却候补了足足十六年啊!初唐四杰,在诗文方面是天才,可在政治方面却并不合适,偏偏“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使得他们一根筋埋头其中,这便构成了悲剧

初唐四杰,绝世神童有三,却个个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