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影响深刻的名著《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主题清晰、结构完整、内容翔实的著作,而非语录集。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个大概介绍,以帮助我们学习、了解这部历史名著。

一部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影响深刻的名著《道德经》


作者老子(传说公元前600年—公元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中国古代思想家。

一部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影响深刻的名著《道德经》


一、《道德经》人类迄今为止能够见到的最早的伟大著作之一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著作有中国古代的《连山易》、《归藏易》和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作品都已经失传。我们只能从孔子整理修订的《周易》中了解一些《连山易》和《归藏易》的思想,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了解一些泰勒斯的思想;然而,《周易》和亚里士多德内容翔实的著作成书都晚于《道德经》。由此可知,《道德经》是人类迄今为止能够见到的最早、最系统、最完整、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一部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影响深刻的名著《道德经》


二、《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及思想

《道德经》是产生在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的诸子所共仰。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圣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称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则尊称为《道德经》、《上经》,唐玄宗时时更尊称此书为《道德真经》。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部分,共81章,1—37章为《道经》,38—81章为《德经》。全书全部内容,主要阐述“道”和“德”的深刻含义。它代表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一部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影响深刻的名著《道德经》


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它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天形天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

他认为“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的表现。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本身的种种内涵。

《道德经》为韵文体哲理诗体。其学说大体是从天人合一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为“道”。以至为宗教,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两面。通常,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通常

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千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则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其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之同坐,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

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觉”,抢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一部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影响深刻的名著《道德经》


三、注意一个误区

在人们的认识中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道德经》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同时,前面说的哲学,并不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四、《道德经》对后世的影响

《道德经》被奉为道家学说的最高经典,是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经》提出的“无为而治”的主张,曾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汉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一部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影响深刻的名著《道德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