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絕世神童有三,卻個個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初唐時期文學家的代表乃“初唐四傑”,即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在這裡邊,十來歲甚至七八歲便以文采非凡而世所周知了,然而這些時人推崇的“小鮮肉”卻未能在政治上發揮才幹。年少得意者多恃才傲物,情智絕佳者還是少之又少,而當時

“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又使得才子們多渴望 “封侯賜爵”,政治上的失意便導致了人生的坎坷。

初唐四傑,絕世神童有三,卻個個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王勃,四傑之首,“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離別之意卻一掃傷離恨別的沉鬱氣氛,雄渾開闊氣勢無疑彰顯了盛唐的風采。《滕王閣序》的“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表達了對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又顯示了王勃的不朽才能。四傑第一位神童便是王勃,六歲就能夠寫下文章,十六歲時幽素科及第,成了朝中最年輕的命官。

不過,王勃的才能與其人生的坎坷擺在一起方能夠知曉何為悲劇。沛王與英王鬥雞,王勃寫賦助興,卻被高宗認識是挑撥離間而逐出長安,悲哉!此後,任虢州參軍時藏匿犯法官奴卻自覺不妥將其殺害,多虧了天下大赦才撿回了一條命,然而卻葬送了自己的仕途並連累父親貶謫交趾,悲哉!作為孝子,王勃愧疚難當、悲憤交加,然而南下探望父親歸來途中卻溺水驚嚇而亡,悲哉!王勃溺亡後,得知情況的高宗李治三嘆“可惜”,可見其才能之高。

初唐四傑,絕世神童有三,卻個個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楊炯,“寧做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豪邁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吶喊,可見其對於建功立業的渴望。第二位神童便是楊炯,九歲應弟子舉及第,十一歲便在弘文館等待詔命出仕。然而,這一呆就是十六年,二十七歲才補上了一個秘書省校書郎的位置——一個正九品下的芝麻綠豆官。又過了五年,楊炯似乎有了一飛沖天的機遇了,他升任太子詹事司直,正七品上。最為關鍵的是,傍上了太子,這是親信中的親信。然而,楊炯的表兄弟追隨徐敬業討伐武則天,這下子楊炯遭了無妄之災,貶謫四川梓州。此後的仕途也一言難盡,仕途上的坎坷使得四十四歲的楊炯卒在了盈川縣令任上。

初唐四傑,絕世神童有三,卻個個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駱賓王,七歲時便寫下來流傳千餘年的“鵝鵝鵝”,神童之名實至名歸。才情絕佳的駱賓王並沒有很好的政治生涯,早年落魄無所事事,成天裡瞎轉悠。好不容易有了侍御吏這種小吏,卻寫詩諷刺武則天而下獄,此後也僅僅擔任縣丞一職。徐敬業討伐武則天時,駱賓王為其寫下討武曌檄,結局可想而知兵敗。《在獄詠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餘心?”,可以說駱賓王的政治失意是因為對李唐的忠,而不幸的卻是此時乃武后當政。討武曌檄被武后知悉,得知駱賓王所作,還嘆息“宰相安得失此人”,高才!

初唐四傑,絕世神童有三,卻個個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盧照鄰,“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的佳句流傳經典。作為范陽盧氏的子弟,盧照鄰的仕途理當不差,高宗叔父鄧王李元裕將之比作司馬相如,頗為重用。此後,擔任益州新都尉,秩滿準備升職卻遭到 “雷擊”。盧照鄰一詩《長安古意》中“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為其遭惹了無妄之災,梁王武三思認為該詩是在挖苦諷刺他,因此盧照鄰下獄問罪。好不容易出獄,盧照鄰感染風寒,風痺導致了手足殘廢,成了“廢人”。政治上的失意與肉體上的折磨,雙重打擊使得這位才子如墜深淵,最終投水自盡。

初唐四傑,絕世神童有三,卻個個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縱觀四傑政治上的失意,可以看出有三位是因詩獲罪,而楊炯雖是遭受牽連,但也不難看出其政治手段的不高明,“神童”卻候補了足足十六年啊!初唐四傑,在詩文方面是天才,可在政治方面卻並不合適,偏偏“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使得他們一根筋埋頭其中,這便構成了悲劇

初唐四傑,絕世神童有三,卻個個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