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 《石壁望松寥山》·李白 / 書法 · 陳昌琪

天寶元年(742年),詩人李白由魯往浙,舟自廣陵至潤,登焦山覽勝,賦詩《焦山望松寥山》。(《京口文化》)

這是一個1000多年前的早晨,李白登上焦山。極目海天一色,遠處的松寥山在海霧的襯托下宛若靈霄仙境。

於是詩仙繡口一吐,驚豔的詩句噴湧而出: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駕天作長橋。

仙人如愛我,舉手來相招。

唐朝時,焦山隨著長江的變道,時而出現在波濤之中,時而在大江之畔,是長江入海口的中流砥柱。碧霄仙境現在是看不到了,但焦山就此沾染上了一些仙氣。

在焦山東北的江中有兩座一近一遠的小山(屬於焦山的延伸),稱之為松寥山和夷山,好像兩塊石闕(石關)守衛在古代大江入海的海口,故而稱此處為“海門”。

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 拍攝於1881年(清光緒7年)前的鎮江焦山的松寥山和海門夷山照片。(chinkiang-zj 先生提供)

詩仙,就是這樣來到鎮江,開始了他的傳奇。

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海之門

這兩座小山,我在讀過李白的詩之後,一度去尋找,看過這座山後,就大失所望了。只是江灘中的兩個小石堆一樣,不僅不高,而且上面雜樹叢生,有點像大型的盆景。

《鎮江市志 》說:這兩座“山”是焦山的餘支,古人以此為長江朝宗於海的門戶,故統稱“海門島”,俗稱“搕籮山”。

然而這兩座島名稱很多,分訴如下:

近焦山的一座,海拔12.1公尺,稱松寥山、松山、瘞鶴山;

較遠的一座,海拔23.5公尺,稱夷山、寥山、小焦山,又因鷹鶻棲息,鳥丁興盛時,野趣天成。山之上鳥糞層積,銀山素裹,蔚為壯觀,鳥糞覆蓋,故有鷹山、鷹島山、鳥糞山、雀屎山和癩痢山等名。

從名稱上聽,可以看出,各個時期對這兩座山的稱呼不一樣,文人有文人的雅稱,老百姓和漁民真心很實在。

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 《開沙志圖》中的兩座小山。


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 《開沙志圖》中的兩座小山。

這次吳越之旅,李白從金陵出發,沿江而下,至揚州、鎮江、蘇州、浙江遊歷。李白走進焦山時,焦山當時還是一片原始秘境一樣的叢林,古木參天,人跡罕至,山石聳立。

有山有水的地方,必定有一種獨特的靈性。李白在山下的秘境中攀行,一邊滿目的蒼翠,一邊是浩渺的江水,一路上盡是奇花異草和珍禽異獸,耳邊的鳥鳴蟲唱是一場聽覺盛宴,鋪面而來的山野芬芳是一場嗅覺盛宴......

靈山之間,必有仙人!!

淼淼的江霧之中,李白看到有一座山出現了,一峰突兀,傲立江中,乘舟只能抵達山腳,徘徊而無處攀登,可望而不可即。他忍不住停下腳步,沉浸在這自然之樂之中,久久的凝望著:

——站在焦山的石壁上呦,望著對面的松寥山啊~~~

高高的松寥山就像在碧霄一樣。

多麼希望那五色的彩虹能夠在天空架座長橋,讓我能夠踏步過去。

天上的仙人啊~~如果你愛李白的話,請舉手來召喚我好嗎?

李白的這首詩,讓人神思飛越,簡直不似身在人間的詩篇,給人以多麼的神往,而能夠創造這樣美妙的意境,沒有一顆無瑕的童心,是絕對辦不到的。

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 清末明信片中的焦山,李白是不是就是乘著這樣的小船來到焦山的?

李白在仕途上不甚得志,但優遊於天地間,吸吮著天地的靈韻,對一切仍充滿期待。

因為松寥山的名氣很大,焦山下明朝萬曆年間還建過一座“松寥閣”,即在焦山的自然痷西邊,乾隆皇帝遊玩焦山時曾住過,不幸抗日戰爭中被毀掉了。


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登陸的兩座小山

過去焦山還是江中浮玉的時候,很多人到焦山公園遊玩,會特別跑到東北角,找到這座海門島和它留影。可以說這兩座小山,留下了多少人滿滿的記憶。

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隨著不斷上漲江灘,焦山北部慢慢成為陸地,歷經滄海桑田,兩座小山又登陸了。2006年前後,我曾經到過江灘上的松廖山,一片山石中,中間有個石窟,有人說裡面曾發現原始壁畫,不過我確實沒在裡面看到過有什麼東西。只覺得“松寥“、”夷山”絕對是鷹雀棲息的好巢穴。

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2011年前後,松寥山漸漸被江灘上的植被包圍。

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而夷山隨著京江路的修建,到了路的另一邊,兩位老夥計分離了。

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1000多年前的李白,在這兩座小山前徘徊良久,直到日落時分才戀戀不捨地乘舟離去,他有沒有遇到仙人,我們沒法得知,只知道在滔滔的江水之畔,留下了一段浪漫瑰麗的記錄。

五年之後,李白第二次漫遊吳越,南下途中經雲陽(鎮江丹陽)去丹陽橫山一遊,看到當時由雲陽從水路運輸石頭的情形。當時天旱水涸,在官吏的監督下,民工們在運河上逆水拖船,長途運石。李白目睹了民工們悲苦不堪的情形,寫下了一首《丁都護歌》:

雲陽上徵去,

兩岸饒商賈。

吳牛喘月時,

拖船一何苦。

水濁不可飲,

壺漿半成土。

一唱都護歌,

心摧淚如雨。

萬人鑿磐石,

無由達江滸。

君看石芒碭,

掩淚悲千古。

這首《丁都護歌》,會讓人想到了什麼畫面?

這一幕,多像一副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啊。


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反映勞動人民疾苦的詩作不是很多,但是他在鎮江丹陽寫的這首詩,我們看到李白風格沉鬱的另一面。全詩哀傷悲苦,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評曰:落筆沉痛,含意深遠,此李詩之近杜者。


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李白和鎮江

天寶十四年(755年)底,安史之亂爆發,拉開了大唐由盛轉衰的序幕。

唐玄宗西逃入蜀。次年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寧夏境內)稱帝,即唐肅宗。遙尊玄宗為“上皇”。不久,發生了“永王東巡”事件。

在肅宗登基前一個月,唐玄宗於入蜀途中下詔,任命永王李璘為江陵郡大都督,統山南東路及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不久,玄宗又再次下詔,任命李璘為江淮兵馬都督、揚州節度大使。這些都是正式的任命。

玄宗希望李璘能扼守江淮,出兵北上,剿滅叛軍。接受任命後,李璘在江陵建立起了強大的水軍,並於當年十二月底率水軍沿江而下,開赴揚州。

在李璘很小的時候,母親郭順儀就逝世了,李璘一直由同父異母的兄長李亨收養,晚上李亨經常抱著李璘睡覺。

按理說唐肅宗和李璘兄弟感情應該很好,但此時唐玄宗已被逼遜位,玄宗與肅宗、永王之間的關係變得異常微妙。玄宗對李璘的任命,肅宗雖然沒有明確表示反對,但很快就有了一番操作。

永王的舟師途經九江時,派人徵召隱居廬山的李白。看到天下大亂, 李白知道形勢嚴峻,於是入幕軍中,擔任了江淮兵馬都督從事的職務,隨永王東巡。

就在這微妙之際,沒有政治敏感度的李白還在鼓舞士氣,寫下十一首《永王東巡歌》,完全沒意識到一場政治危機正步步逼近。

《永王東巡歌》的第六首歌寫於潤州。

當時潤州隸屬江南東道,在天寶元年(742年)改稱為丹陽郡,所以李白一提筆就是“丹陽北固”:

丹陽北固是吳關,

畫出樓臺雲水間。

千巖烽火連滄海,

兩岸旌旗繞碧山。

詩中描寫永王軍隊駐屯長江兩岸,一直延伸至海邊,實際上李璘的軍事勢力最東只到丹陽,但浪漫主義的詩人給這支戰鬥力不是很強的軍隊很大的鼓勵。

李璘大軍進發江南,吳郡(今蘇州)太守兼江南東路採訪使李希言致信李璘,責問他為何擅自發兵東下。李璘的部隊行至當塗,見李希言在信中對自己直呼其名,非常惱怒,隨即兵分兩路,前去攻打吳郡和廣陵。李希言已從吳郡趕至潤州,聞訊後派遣大將元景曜和丹徒太守閻敬之前去抵禦。部署停當後,李希言方才返回吳郡。

雙方一場大戰,結果官兵大敗,元景曜等大將投降了李璘,丹徒太守閻敬之戰敗被俘,李璘將他斬首示眾。

一時間,“江左大駭”。

於是,在唐肅宗的指示下,官兵集結於揚子一帶長江北岸,全力圍剿李璘。

大敗丹徒太守閻敬之後,李璘率大軍進駐潤州,作為永王幕府成員,李白也在隨軍之列,他這時應該已經嗅到一絲危險的味道,但已經退不出來了。

進駐潤州後,李璘和兒子李偒登上城樓,只見江北軍旗飄展,甚為驚懼。

官兵越聚集越多,面對官兵圍剿,李璘大軍人心惶惶。永王部將季廣琛對眾將領說:“我們不如趁著還未開戰,趕緊謀求生路,否則只會戰敗身死,成為逆臣賊子。”

大家都覺得言之有理,紛紛逃散。

將士的逃散讓李璘更為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應對這樣的局面。

當天晚上,江北官兵燃起火炬,一時間光照江中,晃成倒影。江南李璘大軍隨即也燃起火炬。不想李璘在高處見了,以為官兵已經渡過長江,慌忙攜帶家眷與部屬向晉陵(今常州)逃竄。及至天亮,李璘才聞報官兵尚未渡江,倉皇間又返回潤州城中,集結軍隊,準備乘船逃往晉陵。

廣陵長使、淮南採訪使李成式派遣部將趙侃等人渡過長江,到達新豐(今丹徒辛豐),意欲在此截住李璘。到新豐之後,趙侃等大將先是喝酒,而且喝了個大醉沉睡。

李璘聞知官兵渡江到了新豐,便派兒子李偒與部將高仙琦率兵迎擊。醉眼矇矓之間,趙侃接到驛騎消息,慌忙應戰,李偒已率大軍殺來。這時,駐守廣陵的河北招討判官、司虞郎中李銑領兵前來增援,一箭射中李偒肩臂,李偒所部遂潰不成軍。李璘與高仙琦收拾殘兵,向南逃往鄱陽。

二月間,李璘被江西採訪使皇甫侁擄獲,秘密殺死。李偒也死於亂軍之中。

玄宗在蜀中聞知此消息,“傷悼久之”。

李璘被殺後,李白以“從逆”罪名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尚未到達夜郎,行至四川白帝城時,遇赦得還。在從白帝城乘舟東下的時候,李白寫下了千古名篇《早發白帝城》。

今天,李白《望松寥山》詩碑依舊鐫刻在焦山之邊;“丹陽北固”也有幸,能見證一場李白的從軍之行。

後世亦有幸,可以讀到李白寫的鎮江詩歌,感受到那份來自詩仙的瑰麗浪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