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鎮江,1983年以來行政區劃變遷

鎮江與哪些兄弟省轄市接壤?


1983年,對於鎮江的行政區劃來講,是很重要的一個時間節點,從這一年開始,作為省轄市的鎮江,其行政區域才真正從此前的分分合合相對固定下來。

從四周界域來看,鎮江分別與南京、揚州、泰州、常州四市交界,自2002年行政區域界線全面勘定後,邊界線總長597公里,共埋設48顆界樁。其中:


鎮寧邊界線長239.665公里,分別是句容的天王(西南部)、郭莊、後白、華陽(含句容開發區)、寶華、下蜀與南京接壤。


鎮揚邊界線長76.501公里,除共青團農場(新民洲)和高橋(含江心園區)與揚州地域相鄰外,世業、“三山”風景區、新壩和三茅(北部)分別與揚州隔江相望。


鎮泰邊界線長35.7公里,分別是揚中的三茅(東及東北部)、興隆(揚中開發區)、八橋、西來橋(東部)與泰州隔江相望;


鎮常邊界線長245.174公里,分別是西來橋(南部及西部)、界牌、新橋、訪仙、呂城、皇塘、導墅、珥陵、延陵、寶堰(含榮炳鹽資源區)、茅山(含茅山風景區)、天王(東及東南部)與常州相鄰。


東西最大直線距離95.5公里,南北最大直線距離76.9公里。


京口和潤州是如何劃分的?


從嚴格意義上說,30年前,還沒有京口區和潤州區,只有城、郊兩個區。


1983年6月,丹徒縣蔣喬、丹徒兩個公社劃歸郊區。同年9月,金山、北固兩區合併為城區;諫壁區、郊區合併為郊區,諫壁鎮屬郊區。實行政社分開後,郊區各公社恢復鄉鎮建制,建立象山、汝山、七里甸、官塘橋、丹徒、蔣喬、漁業7個鄉。


1984年10月,城區改稱京口區,郊區改稱潤州區。


1992年10月,鎮江市城區以運河為界,北起平政橋,南至周家河橋止進行區域調整。


調整後的京口區轄正東路、健康路、大市口、四牌樓4個街道辦事處和象山、汝山、丹徒、諫壁4個鄉鎮。


潤州區轄中華路、京畿路、和平路、寶塔路4個街道辦事處和蔣喬、七里甸、官塘橋、漁業、韋崗5個鄉鎮。


原京口區正東路街道辦事處的南門外大街、天橋路、礦機路、六普、運河新村和周家橋6個居委會和健康路街道辦的南站、林隱路2個居委會調整給潤州區,歸寶塔路街道辦事處管轄。


當年的區劃和人口經濟概況如何?


1983年撤銷鎮江地區,改為省轄市,原鎮江地區所轄丹陽、句容、揚中、丹徒四縣劃屬鎮江市管轄,高淳、溧水、金壇、溧陽、武進、宜興等縣分別劃歸南京、常州、無錫三市管轄。


此時,鎮江市除轄丹徒、丹陽、句容、揚中四縣外,還轄城、郊兩區。全市總面積3843平方公里,人口260萬人。其中市區215平方公里,人口45萬人。


1985年,全市共有8個街道辦事處、24個鎮、69個鄉。其中丹徒縣19個鄉;丹陽縣11個鎮、20個鄉;句容縣5個鎮、18個鄉;揚中縣6個鎮、6個鄉。


據《鎮江市志》記載,1985年全市社會總產值771310萬元,比1978年增長1.86倍;國民收入290039萬元,比1978年增長1.69倍;國民生產總值320442萬元,比1978年增長1.63倍。其中,市區社會總產值290077萬元,比1978年增長1.37倍;國民收入101883萬元,比1978年增長1.32倍;國民生產總值116736萬元,比1978年增長1.33倍。


現在的區劃和人口經濟概況如何?


截至2012年底,鎮江轄京口(含鎮江新區)、潤州、丹徒3個市轄區,代管丹陽、句容、揚中3個縣級市,共6個縣級政區;下設35個鎮、18個街道,共53個鄉級政區(鎮或街道)。


其中,丹陽市轄13個鎮;句容市轄9個鎮;揚中市轄4個鎮、2個街辦;丹徒區轄6個鎮、1個街辦;京口區轄6個街辦;潤州區轄7個街辦;鎮江新區託管3個鎮、2個街辦。


2016年末常住人口318.13萬人,比上年增加0.4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20.79萬人,城鎮化率69.2%。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7.98‰,死亡率6.97‰,自然增長率為1.01‰。在常住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到13.1%,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年末戶籍人口271.98萬人,比上年增加0.31萬人,其中男性134.53萬人,增加0.07萬人;女性137.45萬人,增加0.24萬人。


初步核算,2017年鎮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05.3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7.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2.42億元,增長1.4%;第二產業增加值2031.10億元,增長6.0%;第三產業增加值1931.84億元,增長8.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88萬元,增長7.1%。產業結構繼續優化,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3.5:49.4:47.1,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高0.1個百分點。

35年前的“老鎮江”是什麼樣子?


在名城鎮江3000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對於許多人來說,恐怕最近的這30年給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感觸也最多。


收藏愛好者、55歲的“老鎮江”陸義宏一行在大西路、大市口一帶進行了走訪,回顧35年前的“老鎮江”情景。陸義宏從鎮江博物館出發,一路向東。


陸義宏表示,35年前,大西路是鎮江最熱鬧、最繁華的地段,道路沒有現在寬,但兩側商家雲集,店鋪林立,有許多知名的老鎮江品牌,有的保存下來,有的已經消失。


下坡的第一個路口,他指著不遠處說:“左手邊這裡原來有一家新華照相館,再前面是一家很出名的理髮店,斜對面就是工人電影院了。”


過了路口,陸義宏回憶說,大西路右側過了小街,由西向東,依次一家飯店、一所浴室、一家制帽廠、一家銀行、稅務局、服裝廠。左側比較出名的店家有五金店、老存仁堂、新華書店、鞋店,過了天主街是鼎大祥、糖菸酒批發公司。


他感慨地說:“這裡很多店家都已經消失了,老存仁堂保留了下來,原來的新華書店還負責教科書的批發,鼎大祥也還在原來的位置,30年前,對面還有個醫藥公司。”


在山巷廣場,陸義宏指著現在西北角的茶葉批發市場說,這裡原來有一家銀行和老字號採之齋並排而列。“現在廣場一側向東是工農飯店,特別出名,又叫新半齋,很多老鎮江都知道……”他說,再向東是恆順的店鋪、制鏡廠,然後是清真的九如飯店,也很出名。現在群藝館附近,原來是一處露天電影院,還有一家謝馥春,主要賣針線、蛤蜊油等生活小用品。之後是中國照相館,第一百貨公司,一枝春素菜館。道路右側依次是恆順店鋪、郵局、大華電影院、迎江醫院、教堂、製鞋廠、恆順廠區,這一段的沿街門面保存較好,不少都保留了原來的痕跡。“這一段很多商鋪都和百姓的生活很貼近,那時候還有很多洗染店。”他說,30年前教堂被改成學校用途,主要是受文革影響,後來又恢復了。


隨後,陸義宏來到寶塔路和大西路交叉的十字路口。他介紹說:“西南方向是一家醬園,如果沒記錯,名字是叫‘林森’,後面是恆順的廠區。東北方向的農行位置,原來是五金公司,後面是中醫院。東南面不到國稅大樓位置,是牙科醫院,現在已經搬到勞動大廈旁邊。”


過了西門橋,陸義宏回憶說,這一段似乎沒有什麼特別有名的商家,多是日常生活用品和住宅區,比較有印象的是現在雙井路附近有一家標牌廠,過了老的丹徒縣政府前面有一家木螺絲廠。


最後,他來到大市口廣場。陸義宏按照方位一一回憶:“大市口廣場位置原來是二輕局、往東是機電公司,主要銷售電線、電纜之類,現在都拆了,唐老一正齋是保留下來的。”國際飯店位置,原來是一家很大的副食店,其中多是鎮江本地的副食、小吃,生意非常火,向南的停車場附近,原來是一家新華書店。


“蘇寧廣場位置建設不久,原來的京江飯店、新華電影院,相信不少市民還有印象。不過,很多人恐怕不知道,30年前,京口醫院是在新華電影院向西的位置。”陸義宏笑著說,現在的商業城是第二百貨公司,向西是一家藥房,再西是同興樓,“大市口這周圍,隨著鎮江這幾年的建設,變化還是很大的,基本找不到原來商家的痕跡了……”(信息來源:鎮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