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 《石壁望松寥山》·李白 / 书法 · 陈昌琪

天宝元年(742年),诗人李白由鲁往浙,舟自广陵至润,登焦山览胜,赋诗《焦山望松寥山》。(《京口文化》)

这是一个1000多年前的早晨,李白登上焦山。极目海天一色,远处的松寥山在海雾的衬托下宛若灵霄仙境。

于是诗仙绣口一吐,惊艳的诗句喷涌而出: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

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

唐朝时,焦山随着长江的变道,时而出现在波涛之中,时而在大江之畔,是长江入海口的中流砥柱。碧霄仙境现在是看不到了,但焦山就此沾染上了一些仙气。

在焦山东北的江中有两座一近一远的小山(属于焦山的延伸),称之为松寥山和夷山,好像两块石阙(石关)守卫在古代大江入海的海口,故而称此处为“海门”。

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 拍摄于1881年(清光绪7年)前的镇江焦山的松寥山和海门夷山照片。(chinkiang-zj 先生提供)

诗仙,就是这样来到镇江,开始了他的传奇。

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海之门

这两座小山,我在读过李白的诗之后,一度去寻找,看过这座山后,就大失所望了。只是江滩中的两个小石堆一样,不仅不高,而且上面杂树丛生,有点像大型的盆景。

《镇江市志 》说:这两座“山”是焦山的余支,古人以此为长江朝宗于海的门户,故统称“海门岛”,俗称“搕箩山”。

然而这两座岛名称很多,分诉如下:

近焦山的一座,海拔12.1公尺,称松寥山、松山、瘗鹤山;

较远的一座,海拔23.5公尺,称夷山、寥山、小焦山,又因鹰鹘栖息,鸟丁兴盛时,野趣天成。山之上鸟粪层积,银山素裹,蔚为壮观,鸟粪覆盖,故有鹰山、鹰岛山、鸟粪山、雀屎山和癞痢山等名。

从名称上听,可以看出,各个时期对这两座山的称呼不一样,文人有文人的雅称,老百姓和渔民真心很实在。

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 《开沙志图》中的两座小山。


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 《开沙志图》中的两座小山。

这次吴越之旅,李白从金陵出发,沿江而下,至扬州、镇江、苏州、浙江游历。李白走进焦山时,焦山当时还是一片原始秘境一样的丛林,古木参天,人迹罕至,山石耸立。

有山有水的地方,必定有一种独特的灵性。李白在山下的秘境中攀行,一边满目的苍翠,一边是浩渺的江水,一路上尽是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耳边的鸟鸣虫唱是一场听觉盛宴,铺面而来的山野芬芳是一场嗅觉盛宴......

灵山之间,必有仙人!!

淼淼的江雾之中,李白看到有一座山出现了,一峰突兀,傲立江中,乘舟只能抵达山脚,徘徊而无处攀登,可望而不可即。他忍不住停下脚步,沉浸在这自然之乐之中,久久的凝望着:

——站在焦山的石壁上呦,望着对面的松寥山啊~~~

高高的松寥山就像在碧霄一样。

多么希望那五色的彩虹能够在天空架座长桥,让我能够踏步过去。

天上的仙人啊~~如果你爱李白的话,请举手来召唤我好吗?

李白的这首诗,让人神思飞越,简直不似身在人间的诗篇,给人以多么的神往,而能够创造这样美妙的意境,没有一颗无瑕的童心,是绝对办不到的。

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 清末明信片中的焦山,李白是不是就是乘着这样的小船来到焦山的?

李白在仕途上不甚得志,但优游于天地间,吸吮着天地的灵韵,对一切仍充满期待。

因为松寥山的名气很大,焦山下明朝万历年间还建过一座“松寥阁”,即在焦山的自然痷西边,乾隆皇帝游玩焦山时曾住过,不幸抗日战争中被毁掉了。


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登陆的两座小山

过去焦山还是江中浮玉的时候,很多人到焦山公园游玩,会特别跑到东北角,找到这座海门岛和它留影。可以说这两座小山,留下了多少人满满的记忆。

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随着不断上涨江滩,焦山北部慢慢成为陆地,历经沧海桑田,两座小山又登陆了。2006年前后,我曾经到过江滩上的松廖山,一片山石中,中间有个石窟,有人说里面曾发现原始壁画,不过我确实没在里面看到过有什么东西。只觉得“松寥“、”夷山”绝对是鹰雀栖息的好巢穴。

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2011年前后,松寥山渐渐被江滩上的植被包围。

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而夷山随着京江路的修建,到了路的另一边,两位老伙计分离了。

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1000多年前的李白,在这两座小山前徘徊良久,直到日落时分才恋恋不舍地乘舟离去,他有没有遇到仙人,我们没法得知,只知道在滔滔的江水之畔,留下了一段浪漫瑰丽的记录。

五年之后,李白第二次漫游吴越,南下途中经云阳(镇江丹阳)去丹阳横山一游,看到当时由云阳从水路运输石头的情形。当时天旱水涸,在官吏的监督下,民工们在运河上逆水拖船,长途运石。李白目睹了民工们悲苦不堪的情形,写下了一首《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

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

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

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

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磐石,

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

掩泪悲千古。

这首《丁都护歌》,会让人想到了什么画面?

这一幕,多像一副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啊。


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作不是很多,但是他在镇江丹阳写的这首诗,我们看到李白风格沉郁的另一面。全诗哀伤悲苦,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评曰: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者。


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李白和镇江

天宝十四年(755年)底,安史之乱爆发,拉开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序幕。

唐玄宗西逃入蜀。次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境内)称帝,即唐肃宗。遥尊玄宗为“上皇”。不久,发生了“永王东巡”事件。

在肃宗登基前一个月,唐玄宗于入蜀途中下诏,任命永王李璘为江陵郡大都督,统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不久,玄宗又再次下诏,任命李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这些都是正式的任命。

玄宗希望李璘能扼守江淮,出兵北上,剿灭叛军。接受任命后,李璘在江陵建立起了强大的水军,并于当年十二月底率水军沿江而下,开赴扬州。

在李璘很小的时候,母亲郭顺仪就逝世了,李璘一直由同父异母的兄长李亨收养,晚上李亨经常抱着李璘睡觉。

按理说唐肃宗和李璘兄弟感情应该很好,但此时唐玄宗已被逼逊位,玄宗与肃宗、永王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微妙。玄宗对李璘的任命,肃宗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反对,但很快就有了一番操作。

永王的舟师途经九江时,派人征召隐居庐山的李白。看到天下大乱, 李白知道形势严峻,于是入幕军中,担任了江淮兵马都督从事的职务,随永王东巡。

就在这微妙之际,没有政治敏感度的李白还在鼓舞士气,写下十一首《永王东巡歌》,完全没意识到一场政治危机正步步逼近。

《永王东巡歌》的第六首歌写于润州。

当时润州隶属江南东道,在天宝元年(742年)改称为丹阳郡,所以李白一提笔就是“丹阳北固”:

丹阳北固是吴关,

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

两岸旌旗绕碧山。

诗中描写永王军队驻屯长江两岸,一直延伸至海边,实际上李璘的军事势力最东只到丹阳,但浪漫主义的诗人给这支战斗力不是很强的军队很大的鼓励。

李璘大军进发江南,吴郡(今苏州)太守兼江南东路采访使李希言致信李璘,责问他为何擅自发兵东下。李璘的部队行至当涂,见李希言在信中对自己直呼其名,非常恼怒,随即兵分两路,前去攻打吴郡和广陵。李希言已从吴郡赶至润州,闻讯后派遣大将元景曜和丹徒太守阎敬之前去抵御。部署停当后,李希言方才返回吴郡。

双方一场大战,结果官兵大败,元景曜等大将投降了李璘,丹徒太守阎敬之战败被俘,李璘将他斩首示众。

一时间,“江左大骇”。

于是,在唐肃宗的指示下,官兵集结于扬子一带长江北岸,全力围剿李璘。

大败丹徒太守阎敬之后,李璘率大军进驻润州,作为永王幕府成员,李白也在随军之列,他这时应该已经嗅到一丝危险的味道,但已经退不出来了。

进驻润州后,李璘和儿子李偒登上城楼,只见江北军旗飘展,甚为惊惧。

官兵越聚集越多,面对官兵围剿,李璘大军人心惶惶。永王部将季广琛对众将领说:“我们不如趁着还未开战,赶紧谋求生路,否则只会战败身死,成为逆臣贼子。”

大家都觉得言之有理,纷纷逃散。

将士的逃散让李璘更为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

当天晚上,江北官兵燃起火炬,一时间光照江中,晃成倒影。江南李璘大军随即也燃起火炬。不想李璘在高处见了,以为官兵已经渡过长江,慌忙携带家眷与部属向晋陵(今常州)逃窜。及至天亮,李璘才闻报官兵尚未渡江,仓皇间又返回润州城中,集结军队,准备乘船逃往晋陵。

广陵长使、淮南采访使李成式派遣部将赵侃等人渡过长江,到达新丰(今丹徒辛丰),意欲在此截住李璘。到新丰之后,赵侃等大将先是喝酒,而且喝了个大醉沉睡。

李璘闻知官兵渡江到了新丰,便派儿子李偒与部将高仙琦率兵迎击。醉眼蒙眬之间,赵侃接到驿骑消息,慌忙应战,李偒已率大军杀来。这时,驻守广陵的河北招讨判官、司虞郎中李铣领兵前来增援,一箭射中李偒肩臂,李偒所部遂溃不成军。李璘与高仙琦收拾残兵,向南逃往鄱阳。

二月间,李璘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掳获,秘密杀死。李偒也死于乱军之中。

玄宗在蜀中闻知此消息,“伤悼久之”。

李璘被杀后,李白以“从逆”罪名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尚未到达夜郎,行至四川白帝城时,遇赦得还。在从白帝城乘舟东下的时候,李白写下了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

今天,李白《望松寥山》诗碑依旧镌刻在焦山之边;“丹阳北固”也有幸,能见证一场李白的从军之行。

后世亦有幸,可以读到李白写的镇江诗歌,感受到那份来自诗仙的瑰丽浪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