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如何平定“七国之乱”,帮助汉帝国化解前期最大政治危机的?

“七国之乱”爆发,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吴楚联军一路西进,逼迫梁王刘武退守睢阳(今河南商丘)。汉景帝大惧,连忙诛杀晁错向叛军示好。然而,叛军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此时景帝想起文帝的遗嘱,赶忙升任周亚夫为太尉,作为迎击吴楚叛军的统帅。周亚夫经过对战事初步分析,认为不应该先援助梁国,避免与剽悍的叛军正面冲突,而应该先断绝其粮道。梁王是景帝的爱弟,周亚夫此建议当然有离间骨肉之嫌,然而景帝还是批准了。

等到周亚夫出征时,有个叫赵涉的人建议说,军事行动应当机密,所以不应该走崤山而应该走武关,以防吴王派遣的刺客。周亚夫接受他的意见,到达洛阳后,果然在崤山、渑池之间搜出了吴王的伏兵。之后周亚夫至荥阳与诸将会师,将荥阳交给大将军窦婴留守,自己则率领大军前进。大军抵达淮阳时,遇到周勃老部下邓都尉,邓都尉建议周亚夫屯驻睢阳东北的昌邑,以断绝吴军粮道,等到吴国与梁国拼到粮食消耗殆尽,这时周亚夫就一定能取胜。

他是如何平定“七国之乱”,帮助汉帝国化解前期最大政治危机的?

邓都尉建议与周亚夫不谋而合。于是周亚夫不顾梁国,往东北进入昌邑(今山东巨野),坚守不出。昌邑坐落于梁地与齐地之间,可防止齐地叛军与吴楚联合。梁王得知太尉到达后,天天派遣使者来求助,而周亚夫均不为所动。梁王只好求助于景帝,景帝心软,下诏派遣周亚夫发兵,但周亚夫仍然置之不理。梁王无可奈何,只能与吴楚誓死作战;在这样背水一战的士气激励下,梁国中大夫韩安国和将军张羽数次击败叛军。

同时,周亚夫又派弓高侯韩颓当率轻骑出淮泗口(今江苏淮安),切断吴军的粮道。韩颓当进军告捷后,周亚夫即派遣大军南下,入下邑(今安徽砀山),进一步威胁叛军侧背。吴王见前进不可、腹背受敌,只好转头攻打下邑,希望与汉军主力决战。然而周亚夫仍然坚守不出。有一夜,汉军突然惊乱,士兵互相攻击,一直闹到周亚夫帐下。周亚夫镇定自若,卧床不起,哗变渐渐也就安定了下去。

他是如何平定“七国之乱”,帮助汉帝国化解前期最大政治危机的?

吴王急于求战,派部分兵力佯攻汉军壁垒东南角,而以主力袭击西北角。这也被周亚夫所识破,周亚夫下令加强西北角防御,叛军又没讨到便宜。最后吴楚联军饥饿不堪,纷纷叛逃,吴王不得不引兵撤退。周亚夫一见叛军撤退,认为决战时机已到,于是率领精兵追击。吴楚联军毫无战斗力,被杀得丢盔弃甲,狼狈而走。吴王逃走,楚王自杀,叛军顷刻瓦解。周亚夫一路趁胜追击,吴地尽为汉军占领,并悬赏千金捉拿吴王。吴王逃到东瓯被杀。

其他五王也均被汉军所败,七国之乱结束。七国之乱是汉初一个重要政治事件,代表着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总爆发。如果地方能够战胜中央,分裂将会持续更久;而中央战胜了地方,大一统当然也就水到渠成。之后汉景帝借此机会,剥夺了诸侯王、列侯任免官员的权力,这样一来,诸侯王和列侯在封国境内就只有收租而无治民的资格,相当于一个大地主。从此以后,王国相当于郡,侯国相当于县,汉帝国的大一统才基本完成。

他是如何平定“七国之乱”,帮助汉帝国化解前期最大政治危机的?

周亚夫作为平叛首功,声望大大增加。五年之后,周亚夫又升任丞相,取得了不亚于父亲当年的功勋和地位。汉初的丞相(相国)一职,作为政府首脑,一直掌握在军功集团手中,在周亚夫之前先后有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审食其、吕产、周勃、灌婴、张苍、申屠嘉、陶青等人,非军功列侯一代即为二代。而其中又只有周勃父子,是唯一的父子双丞相。可见当时基本形成惯例,非功臣列侯出身的不能担任丞相,爵位先于官位。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澎湃历史专栏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同舟共进》《北京晚报》《疯狂阅读》《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