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如何平定“七國之亂”,幫助漢帝國化解前期最大政治危機的?

“七國之亂”爆發,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吳楚聯軍一路西進,逼迫梁王劉武退守睢陽(今河南商丘)。漢景帝大懼,連忙誅殺晁錯向叛軍示好。然而,叛軍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此時景帝想起文帝的遺囑,趕忙升任周亞夫為太尉,作為迎擊吳楚叛軍的統帥。周亞夫經過對戰事初步分析,認為不應該先援助梁國,避免與剽悍的叛軍正面衝突,而應該先斷絕其糧道。梁王是景帝的愛弟,周亞夫此建議當然有離間骨肉之嫌,然而景帝還是批准了。

等到周亞夫出征時,有個叫趙涉的人建議說,軍事行動應當機密,所以不應該走崤山而應該走武關,以防吳王派遣的刺客。周亞夫接受他的意見,到達洛陽後,果然在崤山、澠池之間搜出了吳王的伏兵。之後周亞夫至滎陽與諸將會師,將滎陽交給大將軍竇嬰留守,自己則率領大軍前進。大軍抵達淮陽時,遇到周勃老部下鄧都尉,鄧都尉建議周亞夫屯駐睢陽東北的昌邑,以斷絕吳軍糧道,等到吳國與梁國拼到糧食消耗殆盡,這時周亞夫就一定能取勝。

他是如何平定“七國之亂”,幫助漢帝國化解前期最大政治危機的?

鄧都尉建議與周亞夫不謀而合。於是周亞夫不顧梁國,往東北進入昌邑(今山東鉅野),堅守不出。昌邑坐落於梁地與齊地之間,可防止齊地叛軍與吳楚聯合。梁王得知太尉到達後,天天派遣使者來求助,而周亞夫均不為所動。梁王只好求助於景帝,景帝心軟,下詔派遣周亞夫發兵,但周亞夫仍然置之不理。梁王無可奈何,只能與吳楚誓死作戰;在這樣背水一戰的士氣激勵下,梁國中大夫韓安國和將軍張羽數次擊敗叛軍。

同時,周亞夫又派弓高侯韓頹當率輕騎出淮泗口(今江蘇淮安),切斷吳軍的糧道。韓頹當進軍告捷後,周亞夫即派遣大軍南下,入下邑(今安徽碭山),進一步威脅叛軍側背。吳王見前進不可、腹背受敵,只好轉頭攻打下邑,希望與漢軍主力決戰。然而周亞夫仍然堅守不出。有一夜,漢軍突然驚亂,士兵互相攻擊,一直鬧到周亞夫帳下。周亞夫鎮定自若,臥床不起,譁變漸漸也就安定了下去。

他是如何平定“七國之亂”,幫助漢帝國化解前期最大政治危機的?

吳王急於求戰,派部分兵力佯攻漢軍壁壘東南角,而以主力襲擊西北角。這也被周亞夫所識破,周亞夫下令加強西北角防禦,叛軍又沒討到便宜。最後吳楚聯軍飢餓不堪,紛紛叛逃,吳王不得不引兵撤退。周亞夫一見叛軍撤退,認為決戰時機已到,於是率領精兵追擊。吳楚聯軍毫無戰鬥力,被殺得丟盔棄甲,狼狽而走。吳王逃走,楚王自殺,叛軍頃刻瓦解。周亞夫一路趁勝追擊,吳地盡為漢軍佔領,並懸賞千金捉拿吳王。吳王逃到東甌被殺。

其他五王也均被漢軍所敗,七國之亂結束。七國之亂是漢初一個重要政治事件,代表著中央與地方矛盾的總爆發。如果地方能夠戰勝中央,分裂將會持續更久;而中央戰勝了地方,大一統當然也就水到渠成。之後漢景帝藉此機會,剝奪了諸侯王、列侯任免官員的權力,這樣一來,諸侯王和列侯在封國境內就只有收租而無治民的資格,相當於一個大地主。從此以後,王國相當於郡,侯國相當於縣,漢帝國的大一統才基本完成。

他是如何平定“七國之亂”,幫助漢帝國化解前期最大政治危機的?

周亞夫作為平叛首功,聲望大大增加。五年之後,周亞夫又升任丞相,取得了不亞於父親當年的功勳和地位。漢初的丞相(相國)一職,作為政府首腦,一直掌握在軍功集團手中,在周亞夫之前先後有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審食其、呂產、周勃、灌嬰、張蒼、申屠嘉、陶青等人,非軍功列侯一代即為二代。而其中又只有周勃父子,是唯一的父子雙丞相。可見當時基本形成慣例,非功臣列侯出身的不能擔任丞相,爵位先於官位。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漢史。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悟空問答簽約作者,澎湃歷史專欄作者,網易歷史專欄作者,百度ta說合作作者,全歷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國志》《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山海經全畫集》實體書三種,作品散見於《國家人文歷史》《同舟共進》《北京晚報》《瘋狂閱讀》《醒獅國學》《百家講壇》《威海晚報》等報刊雜誌及自媒體。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