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皇權失勢與內閣爭鬥

1868年,長州、薩摩、肥前、土佐四藩聯手打垮德川幕府,高舉“王政復古”的大旗,擁立明治天皇開啟了明治維新的時代。日本變成了君主立憲的國家,天皇成為國家憲法確認的“最高元首”。那麼天皇實際上究竟擁有多大的權力?日本社會究竟誰是真正的主導力量呢?應該說同樣的制度同樣的法律,不同的天皇擁有不同程度的權力!權力從來不是法律能夠完全賦予的,也不是制度足以徹底保證的,權力乃是各方利益激烈博弈的結果。

大正皇權失勢與內閣爭鬥

明治天皇全家福

明治天皇以其獨特的個人魅力和政治權謀,將自己的皇權意志與“明治寡頭”的利益進行了有效整合,從而獲得了各方的擁戴,皇權得以鞏固,天皇的權威得以彰顯。然而當明治天皇去世他的兒子大正天皇即位之後,情況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大正屬於典型的弱勢天皇,他既無明治的個人魅力更缺乏明治的政治權謀,才華、政績、威望都遠遜於乃父。俗話說一個人的才氣比脾氣大時人們通常可以容忍,但若脾氣比才氣還大往往會招致反彈,大正的毛病正在於此,而他的悲劇是對此毫無知覺。

西園寺公望第二次組成內閣,其間大正天皇即位。大正的皇權意識強烈到各方都明顯反感的程度,而他並不具備韜光養晦的權力謀略,更沒有借力打力的政治手腕。他的自我感覺是超級牛人一個被神和憲法雙重護佑的牛人,牛到一聲令下各方會立刻無條件服從的程度。於是大正一上臺就著手擴充軍隊強化國防,包括增加陸軍和海軍的人數和裝備,準備在開疆闢土和軍事征服上能夠青出於藍,趕上甚至超過其父明治天皇。其心氣之高決心之堅定,根本忽視了他的權力基礎並不足以支撐他的雄心壯志,元老們首先就不買賬。

大正皇權失勢與內閣爭鬥

桂太郎(1848年1月4日-1913年10月10日)日本近代政治家,軍事家,明治、大正兩朝元老重臣。

西園寺公望就是明顯的反對派,而他的背後就是大銀行家與產業資本家的勢力。他仗著自己的政友會在議會佔絕大多數,其內閣政策和天皇的意志截然不同。他努力削減日本因日俄戰爭而背上的15億日元的龐大債務堅決控制財政預算,結果與大正天皇僵持不下。擴軍備戰的政策當然符合軍方的利益,於是大正與軍方結盟,為了迫使西園寺公望讓步,內閣的陸軍大臣辭職,從而導致西園寺公望內閣解散。陸軍大臣辭職何以會導致內閣倒臺呢?原來日本的法律規定,在內閣中陸軍和海軍大臣必須是現役軍人,如果雙方中有一方決心不配合首相,可以拒絕派出代表加入內閣從而使內閣無法存在。西園寺公望內閣倒臺後,大正授意陸軍的桂太郎組閣。西園寺公望立刻還以顏色,團結所有的文官拒絕擔任大臣職位結果導致內閣難產。最後大正不得不動用憲法所允許的最高權利,硬把桂太郎推上了首相寶座。

大正的這一手段相當生硬直接將自己送到了暴風雨的中心,完全失去了天皇應有的迴旋餘地。果然大正天皇的做法,在議會中掀起了一場抗議風波。議員們表面上指責桂太郎是“躲在龍袖後面的傢伙”,其實是在抱怨天皇濫用皇權。大正天皇大怒直接下詔命令議會休會3天,好好反省。可西園寺公望這些民權政治家們“被慣壞了”,復會後仍然公開批評內閣。這樣的事在明治年代只需天皇皺著眉頭打一個嗝,就可以平息現在天皇親自下了詔書居然還搞不定!怒氣沖天的大正天皇召見西園寺公望,命令他回去統一思想停止抗旨。西園寺公望回去照本宣科地傳達了聖意。議會又討論了兩天居然還是否決了天皇的提案!

大正皇權失勢與內閣爭鬥

西園寺公望

這下全日本都傻了!在日本歷史上天皇的旨意從來沒有被否定得這樣毫不留情!西園寺公望臉上也掛不住了,他畢竟是皇室宗親理應站在天皇一邊,否則天下人將會如何看待背叛天皇的他呢?於是西園寺公望辭掉了政友會總裁一職。但是他堅持天皇是人不是神,皇權必須被憲法節制的思想並沒有任何改變。緊接著東京、大阪等地發生反對內閣的示威和騷亂,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次“憲政風波”。各大政黨也紛紛提出“打倒閥族,維護憲政”的口號。而背後的支持者就是希望從貴族和軍閥手中奪得權力的銀行家與產業資本家。買賣人首先關注的是投資回報率,賠本的買賣沒有人願意埋單。軍備過度擴張軍事冒險萬一失敗,投入鉅額金錢的投資人豈不是血本無歸嗎?

大正天皇立刻處於極端孤立的尷尬境地,除了從擴軍政策中直接獲益的以長州藩為核心的陸軍還站在天皇一側,其餘各種勢力紛紛站在了西園寺公望的一邊。局勢在進一步的惡化中,首相桂太郎被迫辭職。西園寺公望等元老向大正力薦了超黨派的首相來組閣,此時的大正天皇心力交瘁威嚴盡失,衝動之下甚至威脅要退位,盡顯其性格中脆弱的一面。最後鬧情緒也好,威脅退位也罷,大正天皇不得不在國家政策和人事安排上,做出了一系列安排和讓步:撤銷擴充軍隊計劃的大部分內容;暫時放棄武力征服南洋的計劃;萬一爆發世界大戰,日本和控制太平洋地區的英法美同步;天皇年齡最大的顧問由一名平民出身的官員取代;裕仁皇太子離開皇家子弟的特別學校,到一所斯巴達式的學校裡接受教育。這個事件被稱之為“大正政變”。

大正皇權失勢與內閣爭鬥

年輕時期的裕仁天皇,濃郁的軍國主義生活背景

大正天皇從此鬱鬱寡歡,1919年突發腦溢血之後轉為精神病。在一次閱兵儀式上他當著外國使節的面,把詔書卷著當望遠鏡四處張望。大臣們認為天皇不再適合管理朝政,於是1921年由裕仁皇太子攝政。皇室貴族認為,“大正政變”的根源在天皇身上,是他的懶散和缺乏決策能力才導致皇權的危機。因此裕仁出生僅70天,就被寄養在退役海軍將領家裡接受武士道教育,之後由專門的“御學問所”的教師負責培養,目的就是打造出一個合格的專制君主,以待將來能夠捲土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