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義叢興。君子所以寧默毋燥,寧拙無巧。”《菜根譚》

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十句話語九句說中不一定稱讚稀奇,一句話語都說不中就會罪責接連而至;十次計謀九次成功不一定歸於功勞,一次計謀都不成功就會非議聚集興起。所以君子寧可保持沉默不要浮躁,寧可顯現笨拙沒有靈巧。

現實生活中,往往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乾的不如不幹的,說的不如不說的,因為你做了,你的不足就顯出了;你說了,你的思想就暴露;你做得多了業績廣了,你便成了矛頭的目標,因為你的成功妨礙了別人。

而有些人專喜歡說別人的壞話。這種心態有幸災樂禍,有好奇心也有權威感,總覺得自己能傳播一句揭發他人隱私的消息,才足以顯示自己是消息靈通人士,藉以滿足自己的權威慾望,所以俗語才有“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好事所以出不了門,那是因為人們有嫉妒心,看到你有光彩的事就矢口不提,結果就使這種好事遭受塵封和冷凍,以致永遠無法讓世人知道。反之,一旦作了一件壞事,在人們幸災樂禍心理驅使下,立刻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能讓所有人知道。所以作者才發出了“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並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的慨嘆。

“謹言慎行” 固然是明哲保身的一種方式,但也表明另一種方式,即遇事宜在深思熟慮後一語中的。君子如果瞭解了這一層道理,就要多看少說,寧守拙而不取巧,使他人無隙可乘,無法向你進攻,這是做人做事的要道啊!

“慎言”和“謹行”自古以來就是修身養性的第一大要事。

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菜根譚》說:“謹言慎行,君子之道。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並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寧拙無巧。”

告訴我們謹言慎行的重要性。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句好話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等等,可以說,“言行舉止”對於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成敗和吉凶禍福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也是評價一個人功過是非的尺度。

有很多才華橫溢和能力出眾的人,因為不會說話或者言行舉止有缺陷,導致懷才不遇、抱憾終身;還有很多功成名就的人,因為不能謹言慎行而身陷囹圄、一敗塗地。可以說,一個人想要成功要付出許多艱苦的努力,但有時候往往一句話或一個做法不恰當,就足以導致他身敗名裂、萬劫不復。所以,說話做事是立身處世之本。

現在很多人喜歡以“毒舌”自居。這倒不是什麼缺點,但在某一種情況下,這就可能是一個缺點了。記得在某相親節目上看到一些男女嘉賓。

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他(她)們總是說:“我就是毒舌,這就是我的樣子,我要做自己。喜歡的人自然會喜歡我,不喜歡我的人,我也不必討好。”也許很多人都認可這種價值觀,但這樣的想法和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儘管我們不能取悅所有人,但是我們還是儘量做到不要傷害人。

有時“毒舌”或許並不能算為缺點,但是沒有用對時機就可能對別人產生嚴重的傷害。這樣於人於己都不是好事。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可見,語言的力量是極為強大的。因此,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辭。當然,這是一個不斷學習和積累的過程。 正如孟非所言:“你不改變也可以,你也會遇到一個人,但是你會遇到一個和你一樣的‘爛人’。”所以,我們願意做什麼樣的人,我們就會朝哪個方向去努力。在這個過程中,自然就改變了。成長本身就是一種改變。

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不去考慮別人的感受。既然無法逃避這個事實,那麼我們就去接受這樣的事實,然後在生活中去做一些調整。沒有人喜歡聽一些不好的話,然而只是聽好話又很可能會迷失在生活中,這是一個矛盾。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不隨意傷害別人,也不要被周圍的甜言蜜語所蔽目。不斷反省,不斷成長。

楊振寧應邀為中學生演講,精彩的演講結束之後,楊振寧應邀為中學生題詞,提筆在紙上寫下四個大字:“寧拙毋巧”。

“其實這四個字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寧樸毋華,對今日的中國來說,這是一句重要的話。”楊振寧說,這些年來,投機取巧之風在國內盛行,不僅在商業界,在學術界也越來越嚴重,關於學術造假、論文抄襲的消息不斷見諸報端。

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前些年,中國的食品、商品都有造假行為,弄得全世界都產生這個印象:中國的東西有水分,假貨多。”楊振寧說,“這要引起我們的深思,一定要把這個印象徹底改過來。”

楊振寧說:“我今天之所以寫這幾個字,就是希望從你們年輕一代開始,學會誠實。投機取巧是沒有前途的,做學問必須誠實,腳踏實地的,才會成功。”

“謹言慎行”,才是“君子之道”,這就是說我們為人處世,一定要言謹慎行,這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十分錯綜複雜,往往在不經意間,就會產生什麼過失,即使我們說了十句話有九句話是對的,人們不一定說你是一個奇才,如果只有一句話說錯了,就會給自己惹來許多責難和麻煩,所以說這是我們非常值得注意的。比如說我們做了十件事情,已經完成了九件事情,人們不一定讚賞你,說你有功勞,可是如果有一件事情沒有做完,那麼就會引起許多的責難和抱怨,令人無所適從。所以說真正的君子,能夠看明白事情的道理,他們會穩重地處理事情,不急不躁,為了明哲保身,寧可在別人面前顯得愚笨,也不想受到別人的責難或者是得罪人。

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佛經有一句話:“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這就是說一個人約束自己的行為,並不是一時一地的,是要經常地督促自己,不斷地改進自己的過錯……這個意思就是說,身雖然善,也能夠合於禮法,但是我們說話的語言還會有過失,往往有時候口不擇言,這是無法避免的。自古以來,所謂語言是禍福之門,因此我們不能不謹慎。就是在古代的時候,孔子就非常重視語言品德的教育,他教學的四科,第一個科目就是德行。德行是做人的根本,就是指我們現在講教育中的德育,不過我們當今社會,似乎不大講德育了。孔子教的第二科目就是言語,而且這個科目還是十分重要的課題。孔子十分著重言語的教育,孔夫子先生強調他的學生,說話要有分寸,說話不能傷人。說話傷人,雖然我們是無意的,不知不覺的,可是人家卻懷恨在心,將來的打擊報復是沒有辦法預料的,往往許多的怨仇,以及誤會都是從這兒來的,可是我們卻毫無知覺。所以說這個世界會有很大的麻煩,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所以我們千萬不可不謹慎,如果少言少語,就會減少過錯,那麼就少說話的為好。

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有一個這樣真實的故事:張明調到了一個新單位,新單位有一位同事,他叫劉軍,他們是大學時的同學,他們在業務上都有直接的聯繫,張明感到很高興,他認為有同學在這裡,對自己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他對新單位的環境和工作情況不瞭解,所以有了同學自己也就不感到孤獨了。可是往往有些事情,並不是像自己想像的那樣,他的那位同學雖然表面上對他非常熱情,但是在工作上卻總是有意無意地暗中作梗,有時候甚至不是挑毛病,就是故意拖延工作,或者是故意給他提供錯誤的資訊,使張明走了許多彎路。

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張明不明所以,他感到十分困惑,百思不得其解,為了彼此之間的關係,張明就邀請劉軍去飯店吃飯,可是劉軍又拒絕,張明也沒有辦法。後來他就請另一位同事去了解,他終於知道了,原來在十年以前,張明在言語上得罪了他的同學,所以他的同學一直懷恨在心……

這就是在人與人交往的時候,常常不自覺地得罪了人,由於自己說話沒有注意分寸,結果得罪了別人,自己卻不知不覺,也就是自己一直也不知道……由此說明,小小的得罪,也可能毀滅一個人,這是多麼可怕。但是我們也知道,這不能怪別人心胸狹小,只能說是我們自己不小心,那麼自己就更要倍加小心吧。

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言多必失,這是多麼千真萬確的道理,在為人處世上,最關鍵的環節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在交流上並不是說和任何人都可以信口開河,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就像自己跟自己說話一樣,而是要講究語言的交流方式,尤其是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化,人們的心理活動越來越不可捉摸,所以往往有的時候,如果我們有一句話說錯了,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給自己招來了後患,所以說話注意方式和場合,尤其是要注意與自己說話的對象,就是相交最深的知己,甚至是夫妻之間,也不是可以肆無忌憚,也應該要有一定的分寸,更何況對別人呢。

就是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也同樣如此,如果我們能做得圓滿,我們可以去做,如果我們不能夠盡善盡美的做好這件事情,那麼我們就不要去做,以免給別人留下什麼把柄,往往有時候我們好心去做事情,如果不能夠做得十全十美非常完滿,就會招致別人的責難,這時候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還是不去張揚的好,這樣我們也會避免了不少的麻煩,就不會給自己己帶來無謂的麻煩和苦惱,這樣對誰都會有好處吧……所以“謹言慎行”,才是“君子之道”。

我們要謹記古人的教誨。謹言慎行,未必一定要成為君子,而是一種社會中的自我保護。

老人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