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不害變法,為何最終卻徹底毀了韓國

文|小河對岸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實施變法以圖強。作為地處中原腹地,強敵環伺、疆域又最為狹小的戰國七雄--韓國,其地緣政治最為險惡。為了圖存,韓國也不得不變法,雖各國的變法主導者主要都為法家思想流派,但其變法的著重點並不同。韓非子在總結戰國法家思想時,就坦言道:商鞅重法、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

申不害變法,為何最終卻徹底毀了韓國

“術”,即是君主統治的權謀,申不害認為君主的最大威脅並不是敵國勢力,而是國內的大臣。故而,申不害主張“術治”,即通過加強對官員的考核與監督以鞏固君權,實際上就是背離道德傳統,而提倡一種特務統治。

傳統儒家提倡的君臣關係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可以說是君權時代的唯一正道,也是歷朝歷代都不得不遵循的“治國以正”。而“術治”卻違背正道,儘管歷史上有很多帝王很喜歡耍弄權術,但絕沒有如此堂而皇之。因為,“術治”的必然結果是:君使臣以詐,臣事君以奸。君主跟大臣鬥心機、耍計謀,國家必然遭受劫難,而走向衰弱。

申不害變法,為何最終卻徹底毀了韓國

韓昭侯與申不害,表面上看是能君賢臣,使得弱小的韓國強盛一時。但實際上,卻為韓國的徹底衰弱埋下了禍根。以君主一人之心力,又怎麼能鬥得了整個官僚集團,能當官的都是有相當智商的,表面上是君主聖明,玩控群臣於股掌之間。實際上,往往是臣子把君主玩了。

在《戰國策》中就記載了一則故事,魏國圍困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韓國求救,韓昭侯拿不定主意,就詢問申不害。而申不害也摸不清韓昭侯心意,怕自己的意見不合韓昭侯的意,便對韓昭侯說:此是國家大事,容我深思熟慮。隨後,申不害就鼓動韓國著名辯士趙卓、韓晃,讓他們向韓昭侯進言,陳述救趙之利弊,而申不害在旁觀察韓昭侯的態度。最終,申不害摸透了韓昭侯的心思,而進諫伐魏救趙。韓昭侯果然很高興,愉快地聽從了申不害的意見。

申不害變法,為何最終卻徹底毀了韓國

而作為我國曆史上最負盛名的聖君--李世民,實際上也喜歡玩權術。據《資治通鑑》記載:...上(李世民臨終之際)謂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將李勣貶官),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為僕射(唐初,有丞相之職,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

而李勣又是何等的聰明,又豈能看不透,結果接了詔書,家都沒回,直接赴任了,李世民的“聰明之舉”讓李勣的內心徹底涼透。李世民去世之後,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同年就將李勣召回,拜為尚書左僕射。而李治性格仁弱,缺乏主見,在那場著名的“廢王皇后而立武昭儀”的事件中,一直拿不定主張。於是,李治私下徵詢李勣的意見,李勣回答道: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問外人?於是,李治才下決心廢了王皇后。

申不害變法,為何最終卻徹底毀了韓國

李勣不願參與“廢后”事件,實際上就是對李世民耍弄權術的“投桃報李,這一事件也給此後的李唐宗室幾乎帶來滅頂之災。

明朝崇禎時期也是一樣,皇帝想與後金(滿清)議和、想遷都南京,從客觀條件上來講,這都是比較理性的選擇,但就是沒有大臣願意附和。以致,崇禎惱恨:文臣個個可殺。而明末的政治之所以如此僵化、敗壞,本質上也是“術治”的必然結果。

申不害變法,為何最終卻徹底毀了韓國

申不害的“術治”雖一時加強了君權,但從長遠看,卻使得韓國的政治變得烏煙瘴氣、渾濁不堪,君臣開始離心離德、勾心鬥角,自此韓國不斷內耗,再也沒有能力爭霸圖強。申不害不但毀了韓國,也給此後的政治帶來了極為嚴重的不良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