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助力,經濟表現“亮眼”

樂兵

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了21.5%;3D打印設備、智能手錶等電子產品產量增長都在100%以上;單晶硅、多晶硅產量分別增長45%和35%左右……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1至2月份,互聯網經濟發展良好,不僅在疫情防控、物資調配、民生保障等方面大顯身手,也推動新動能形成較快成長的態勢。

新產業“突飛猛進”。疫情雖然給傳統產業帶來了一定衝擊,但新產業卻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從買菜購物到遠程辦公,從在線教育到遠程問診,各類在線技術、產品和服務層出不窮。雲平臺、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平臺等技術和載體火力全開:阿里健康今年以來在線義診訪問用戶超過280萬,嗶哩嗶哩預計一季度營收增長118%,喜馬拉雅一季度營收增長32%……突圍疫情封鎖,新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寵兒”。

新業態“紅紅火火”。疫情對消費的衝擊明顯,但消費需求並沒有消失。據統計,僅1月20日至2月18日,京東生鮮就賣出了近8.8萬噸生鮮產品,同比增長226%;叮咚買菜僅春節七天假期內便完成了400萬單,近期訂單量增長80%,蔬菜銷售額同比增長近300%。在傳統服務業受到影響的同時,中國的“宅經濟”“智生活”“雲辦公”等新動能爆發增長,線上消費和智能經濟等新業態快速發展,不僅對沖了疫情的不利影響,更為擴大內需、高質量發展開拓新空間。

新模式“風生水起”。不能出門也可以“雲遊”景點;各大博物館通過直播、視頻方式讓遊客遊覽精品館藏;無接觸簽證服務、VR看房,更有全國各地百餘名縣市長走進直播間,為數千款特色農產品“代言”。疫情之下,大量“無接觸”的商業新模式,給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旺盛的生機活力,令我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供給能力、適應能力和修復能力。

風物長宜放眼量。中國經濟是一艘巨輪,任憑雨驟風狂,從未“停航”。未來,各方要進一步提升平臺承載能力,引導企業練好內功、提升自身競爭力,讓“三新”經濟在更多領域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