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不幸福的孩子,大多缺乏“情感教育”,從父母的相處模式開始

文|親子星球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之前聽過這麼一句話:在不和諧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內心某種程度上會存在扭曲和缺陷。

這句話乍一聽對孩子很不公平,但的確是事實。

大部分孩子一邊說著“我再也不要和父母過一樣的生活”,卻一邊在自己的婚姻中延續著父母的相處模式。

有時候這種滲透到日常習慣中的做法,會超出一個人的理智認知,情感這件事是會代代相傳的。

因此,心理學上都認為那些長大後婚姻不幸福的孩子,小時候大多缺乏情感教育。

換句話說,就是父母感情差的孩子,很難形成正確的婚戀觀,這種影響會持續終身,並且再由自己的孩子進行延續。

婚姻不幸福的孩子,大多缺乏“情感教育”,從父母的相處模式開始


婚姻不幸福的孩子,大多缺乏“情感教育”,從父母的相處模式開始



01家庭情感中的普遍狀況

1)矛盾和衝突不斷

在這樣的家庭中,雙方的脾氣都很火爆,對他們來說吵架就是一種溝通模式,否則就不知道應該如何過下去了。

通常這背後的原因又很複雜,其中包括很多雞毛蒜皮的小事,兩人都不退讓包容,也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孩子整日面對父母感情破裂和吵架的狀況,聽到的全都是抱怨和不滿,內心既恐懼又厭惡。

2)追逐——迴避型

簡單來說,就是夫妻中的一方比較強勢,總是不停尋找另一方的問題,而另一方也從不與之正面對抗,總是不停迴避。

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方覺得婚姻中存在問題,而另一方覺得沒有問題。

婚姻不幸福的孩子,大多缺乏“情感教育”,從父母的相處模式開始

3)過度依賴——被依賴型

夫妻中的一方如同孩子般缺乏自理能力,另一方既抱怨配偶不夠獨立的同時,又事事都做,進一步促成了配偶的依賴性。

即便對方想獨立自主,他也會因恐慌和不安全感,要求對方重回依賴自己的狀態。

4)互相疏離,忙於工作

這類家庭也不乏少見,夫妻雙方相敬如賓,但除了在一起吃飯之外,其餘的時間好像都是各幹各的,沒有什麼交流。

這樣的家庭中,雙方雖然都對自己和孩子負責,但沒有付出相應的感情。而孩子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壓抑,還有孤獨與冷漠,缺乏感情上的歸屬感。

婚姻不幸福的孩子,大多缺乏“情感教育”,從父母的相處模式開始



02為什麼說父母的相處模式影響孩子的婚戀觀?

一段關係中,雙方表面的行為都是受內在需求與感受支配的,而上述所說的這4種模式所對應的情況也不同。

孩子成年後的心理依戀模式,與父母的相處模式也是相對應的。

婚姻不幸福的孩子,大多缺乏“情感教育”,從父母的相處模式開始

比如大家常說的安全型依戀,來源於父母心理和行為上的一致表達,能給他及時的照顧以及心理反饋,使其內心持續溫暖。

這種情況的家庭,父母之間通常都非常恩愛,即便有問題也會協商著解決。

混亂型的依戀,通常源自於矛盾和衝突不斷的家庭。因此,孩子會把父母視作危險源,並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父母吵架是自己的錯,甚至害怕自己在親密關係中做出同樣的表現。

因此,他們成年後很容易自暴自棄或疑心伴侶,難以建立信任感。

迷戀或矛盾型的孩子既對感情充滿渴望,又有焦慮之感,總擔心自己投入到感情中,對方會變心,這可能就是父母在相處中總是一時熱烈一時冷漠導致的。

家庭關係中,夫妻>親子>父母,才應該是正確的排序。因為只有夫妻恩愛,才能讓孩子正確認識情感並形成積極依戀,建立起正確的婚戀觀。

婚姻不幸福的孩子,大多缺乏“情感教育”,從父母的相處模式開始


婚姻不幸福的孩子,大多缺乏“情感教育”,從父母的相處模式開始



03夫妻關係不和,當屬情感機制不成熟

人們總是下意識認為父母是成年人,因此在心理上比孩子成熟多了,但事實上情感機制不健康的父母大有人在。

儘管他們能保證孩子身體健康,並在物質充足的條件下成長,外貌和舉止看上去都很正常,但當他與伴侶或孩子相處時,就會令對方產生不好的感受。

比如對方總感覺兩人難以交流,他幾乎不談論自己的感受,總用情緒渲染的方式表達情感,即用吵鬧吸引別人的注意。

總的來說,在夫妻關係中不健康的父母,照顧孩子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問題。

比如過度情緒化、追求完美,總驅動孩子往前走,卻不管他們對什麼感興趣,他們總是樂於花費時間和精力掌控孩子的生活,選擇性誇獎,卻顧及不到孩子的情緒。

甚至於有一部分父母,在處理情緒問題時十分消極,總是逃避或拒絕。

自己的情感機制尚不成熟,又如何培養出一個情感健康且積極的孩子呢?

婚姻不幸福的孩子,大多缺乏“情感教育”,從父母的相處模式開始



04建立孩子的健康情感機制,先從父母的相處模式開始

1)互相投入、積極面對

孩子的一切行為以及觀念,都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

因此,在一段親密關係中,父母也要做好榜樣,對待感情真摯且積極。維護好家庭關係,是給孩子形成穩定養育環境的關鍵。

婚姻不幸福的孩子,大多缺乏“情感教育”,從父母的相處模式開始

遇到問題,雙方不能逃避或指望另一方完全做出改變,必須兩個人積極溝通、配合才行。

而你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多半也是將來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2)建立和諧的夫妻關係

父母不能總爭吵,也不能感情淡漠,家庭並不是幾個人在一塊過日子,需要注入情感,引領孩子成長和形成健康人格。

另外,依賴與被依賴、驅動和迴避型關係,也會影響孩子的認知。

必須要讓孩子知道,即便與最親近的人在一起,也需要保持人格互相獨立。

3)不要將負面情緒帶回家

負面情緒是會相互傳播和感染的,如果父母總把工作或生活中的不快帶到家庭中來,在不理智的情況下,就極其容易出現爭吵和矛盾。

孩子長期生活在緊張、缺乏安全感的氣氛下,心中的無助、孤單與恐懼也被放大。長此以往,整個人的精神也會變得遲鈍、低落、頹廢、萎靡,甚至出現疾病。

大人尚且無法扛起如此重壓,何況是孩子呢?

每次回家之前,先做個深呼吸,想想那些積極的方面吧!作為成年人,尤其是父母,要懂得適時安撫自己,不要過度焦慮或憂鬱。

4)懂得尊重孩子的情感

親子關係也是人際關係中重要的一種,因此也要學會互相尊重。

婚姻不幸福的孩子,大多缺乏“情感教育”,從父母的相處模式開始

父母不能迷信權威,或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自以為是地“為對方好”,從而做出一些孩子接受不了的行為。

孩子的婚戀觀,也是在情感經歷中逐漸形成的。千萬不要打著愛和保護的名義挖掘孩子的隱私,站在尊重的立場上給孩子以指導,才是最起碼的交流態度。

婚姻不幸福的孩子,大多缺乏“情感教育”,從父母的相處模式開始



05寫在最後

在正能量的家庭裡,才會出現1+1>2,1+1+1>3的情況。

家庭二字,指的並非幾個人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而是要具備凝聚力和關愛的。

古人常說獨木難支、雙木成林,就是這個道理,即便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勞碌一天回到家還要無謂爭吵、彼此消耗,也會感覺很心累。

唯有雙方互相理解、積極剖析問題,才能使孩子的內心更加強大,懂得處變不驚,遇到問題正面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