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關雲長敗走麥城,諸葛亮是否有責任?

扛大餅


朋友你好!我個人認為,《三國演義》中關雲長敗走麥城、被擒身亡,曹、吳兩面夾擊是主要原因;其次和關羽剛愎自用、驕傲自大的性格缺點也有關係,所謂“大意失荊州”。那麼諸葛亮在這一重大事件中是否負有責任呢?我認為是有責任的。且聽我慢慢道來:

劉備進攻西川,諸葛亮考慮再三,留下關羽鎮守後方是正確的。在劉備手下幾位大將中,關羽對劉備忠心不二,而且武藝絕倫、熟讀《春秋》,軍事指揮才能也可以獨當一面。諸葛亮親授作戰方針“北拒曹操,南聯孫吳”,關羽開始也是認真執行的。但是“單刀赴會”以後,關羽越來越變得驕傲自滿,甚至不顧大局。

馬超歸降劉備以後,關羽聽說張飛夜戰馬超,二人比武不相上下,關羽便要回西川和馬超比試一番、一較高下。對於關羽的意氣用事,諸葛亮本應嚴詞訓誡、提出警告批評。非但沒有,諸葛亮反而寫信將其稱讚一番,說道,馬超只能和張飛比,怎能比得了您美髯公呢?關羽收信後方才作罷。

後來,劉備自稱漢中王,冊封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趙雲為翊將軍。這時,關羽又耍起脾氣了,認為黃忠一個老卒怎麼能和自己站在同一級別,拒不接受印綬。後來又多虧諸葛亮出主意、劉備來調和,封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關羽才悻悻接受了。

對於關羽的性格缺陷,劉備、諸葛亮非但沒有警告制止,反而加以遷就和縱容,使得關羽更加地目中無人。“寵溺必生驕子,慣娃等於害娃”,縱容必將付出代價。當孫權主動提出和關羽聯姻後,向來輕慢孫吳的關羽說了一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話,“虎女焉配犬子乎?”,破壞了孫劉聯盟。關羽平時又傲驕士大夫,和劉封、糜芳等人不搞好團結,所以荊州兵敗後劉封、孟達故意不施以援手,使關羽走上了絕路。

丟了荊州以後,劉備為關羽報仇想奪回荊州,又被孫權大敗,大大消弱了蜀漢的軍事力量,使其失去了問鼎中原的實力。

你說關羽的覆滅,諸葛亮能沒有責任嗎?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松靜齋閒譚


絕對要負主要責任。諸葛亮看人向來不準,看馬謖如此,看魏延也如此,看孫權也失算了。

在我看來,孫權本質上就是個小人,沒有遠見,只貪圖小利,只有刀架在脖子上了才知道悔改。而諸葛亮一直把孫權當成一個英明、有遠見的君主,認為孫權明白吳蜀聯合的重要性。所以才要求關羽始終如一的執行聯吳抗曹的政策,卻不知道孫權是個小人,看到蜀漢做大了心裡不爽,想要背後捅一刀子。

有人說:關羽太傲慢,看不起孫權,不跟孫權聯姻。違背了聯吳抗曹的政策。這都是胡說八道。當時孫權的態度已經很明顯了,無論關羽怎麼跟孫權打交道,孫權也要打荊州,就是嫁女過去也可能成為孫權的人質,結果會更遭。

關羽鎮守的荊州只是一騎偏師,兵力有限,只能防守,不能進攻,除非配合蜀中同時進兵。問題是:當時打漢中的時候,關羽的荊州沒動靜;關羽要從荊州進兵了,蜀中卻沒了動靜,顧頭不顧腚,犯了兵家大忌。當時正是諸葛亮讓劉備命令關羽北伐的。所以諸葛亮要付主要責任。

在我看來,關羽在荊州任上沒有犯任何錯誤,已經盡力了,換誰來也守不住。既然如此,說明還是蜀國的決策層出現了問題。而諸葛亮作為軍師、決策的制定者,應該承擔主要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