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剧中有哪些常见的历史错误?

无双杂货铺


抗日神剧这样拍确实不符合实际,应该尊重历史,正视历史!这些剧作品里经常看到日本鬼子傻傻的,有的不堪一击,有的还让小孩骗。真实的历史让人悲愤。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中国积贫积弱,我们的战士缺衣少穿,武器装备更是少的可怜,不要说八路军了,就是正规的国民党军也不是人人都有抢。说起来让人心痛!为什么日本鬼子几个人有时就可以占领一座县城,一是他们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精良,再者日本形成了立体作战,天空有飞机,地上有坦克。而我们士兵好多没有抢只能用大刀、农具和全副武装的日本兵死拼。当时我们的军工生产怎么能同日本军工比呀!造不了大炮更造不了飞机,更别说军舰了!所以到什么时候都是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该居安思危。世界还是哪个世界,弱肉强食,中国已不再是哪个中国了!已不再是任人欺凌的东亚病夫了!


不忘初心6033


我是白袷临风,我来回答。

曾几何时,鬼子女军官几乎成了抗日剧里的标配,一个个又有颜值,又有心机,又有武力值,常常会将我方主角逼入险境。而事实上,当时的日本女性地位很低,在军队里基本上都是从事医护后勤方面的工作,既不会冲到第一线去干打打杀杀的事情,更不会成为特工机构的首脑,把一帮大男人指挥得团团转。

可能有人要拿那个广为人知的川岛芳子来说事儿了,可是其生父是清朝亲王、养父是日本大特务的复杂出身背景绝非一般日本女性可比,不具有普遍性。而我们知道的事实是,日军中的女性更多的是那些愿意为天皇献身的慰安妇(不包括被强迫的他国女性)。

在日本的影视剧中,也有反映那段历史时期的女军人的题材,其形象与我们影视剧中的截然不同。可以说,日本女军官是被中国的编剧创造出来的,属于中国抗日剧中独有的一道风景。

下面图片中,你会分别看到中国影视剧的鬼子女军官和日本电影中的军队女医护人员的形象。最后一张是真实的历史照片。








临风影剧


关于抗战剧尤其是抗战神剧中的诸多神奇,早就吐槽漫天飞,什么包子雷,一双驳壳枪打天下,神功无敌之类的,但是有些错误,即便经典的抗战剧也难免。

1、手榴弹的威力

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军队,手榴弹都是一大杀器。

国民党还好些,毕竟有正规的军工厂,仿造出一些手榴弹,威力虽然不如其他国家,但是效果差强人意。可对于土八路的边区造的手榴弹就差了不知多少。

《亮剑》中曾提到过边区造手榴弹,用李云龙的话说“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但这膏药效果也当真有限,哑弹、一炸两半的情况有不少。

但是对于影视剧来说,手榴弹通常使用的是建国后的木柄手榴弹,几乎没有表现出过“边区造”的尴尬场面。

2、缺了点东西的马克沁与错误的捷克式轻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都知道是水冷式的重机枪,但是影视剧中常见的马克沁少有配套上水箱。

常见的情况如下图,是不是缺了点什么?

马克沁的水箱,电视剧中很少有表现出来

再一个就是捷克式轻机枪。

真正的捷克式轻机枪是20发的直弹匣,但是有些影视剧中会使用30发的弯的弹匣,还有一个就是这款枪的持枪姿势的错误。

电视剧中当真很喜欢使用这种姿势单人持枪,尤其是冲锋的时候,但如果当真这样持枪,仗还没打完,估计手就熟了。

所以这款枪即便是单人持枪射击,也是一只手横握提把。

如果说手榴弹的威力变大了,那影视剧中还有一个常犯的错误就是大炮威力变小了,这个暂留明天继续说。


妖鬼杂谈录


大家好,我是一个水平不高的军迷,我来跟大家聊一聊抗日剧中的错误。

第一种错误,反物理学定律型。

手榴弹炸飞机?只要鬼子飞行员不傻,就不会离地20米左右超低空飞行!石头打飞机?用炸弹,炸石头,石头飞出去打飞机,牛顿的棺材板,已经快按不住了!抗日英雄,经常满屏幕飞,房顶上飞,骑自行车飞,开汽车飞,旱地拔葱飞。拐弯子弹,在开枪瞬间手腕剧烈抖动,让子弹会拐弯,看了电影刺客联盟就跑来拍电视剧了!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实在列不完,欢迎大家一起来盘点,一起乐。

第二种错误,穿越型。

八路军用AK47,真有那玩意,估计八年能把鬼子本土推了!燕双鹰大哥,手中两把美国M9,背上一支AWM,胯下全地形车NCV,身穿漆皮大风衣,帅吗?没有一样是抗战年代的!还有日军开59式坦克的!鬼子有五对轮这玩意,估计陆军横扫全世界都不是问题!

第三种错误,知识不全型。

一条战壕,二十几挺马克沁,那还打啥呀,中国那么牛,准备冲锋的鬼子还不如直接切腹来的痛快!但是,鬼子一炮过来,就全没了,重机枪阵地不是那种布置法。我军战士一激动端起ZB26捷克式,站起来扫射,机枪射击之后,枪管是很热的,以至于射击200发左右就需要换枪管,不然枪管会受热变形,用手直接端起来,打不准不说,是想请鬼子吃烤肉吗?两秒钟手就熟了!就连亮剑里,都有类似情节,李云龙端着机枪救张大彪。还有山本特工队,用美国M3冲锋枪,日本从来没有进口过M3,也没有仿制,所以抗战剧经常出现本来不该出现在战场的武器。抗战时,中国没有出现过带瞄准镜的狙击手,因为当时,一支瞄准镜的价格,能换七支步枪!各个国家自己都很少,更不会大量出现在中国。鬼子的冲锋,就是一帮人,朝着阵地乱跑,有空还打几枪,实际上冲锋时,每个人间隔15米左右,冲锋路上基本不会停下来开枪,压制对方阵地火力,主要是后方机枪手和迫击炮的事。诸如此类,太多太多。

第四种错误,鬼子智障型。

拼刺刀,我军基本从来没赢过!但是剧中,我军战士个个天神下凡,一个人戳死五六个鬼子都算落后。特高课的情报人员被忽悠的团团转,鬼子的将军都是草包,被随便的小战术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第五种错误,主角光环附体型。

不管多么危险,主角都微微一笑,然后一个人包围了一个中队的鬼子,并全歼鬼子。鬼子的子弹,从来都是躲着主角走,不管主角走位多么浪,鬼子就是打不着!就算主角负伤,也是神勇无比,带伤借着干!其实被枪打中,别说借着干了,不及时止血,肯定活不成。胳膊中枪还能端枪,腿中枪还能跑的飞快,真不可能。还有女主用弓箭干掉一群鬼子,各种360度空中转体,一次射三五支箭,每一支箭消灭一个鬼子!只要做主角,武器都是无限子弹的,五发弹仓的步枪,只管拉栓,拉的来栓就一定有子弹!机枪冲锋枪?主角那么帅,哪有空换弹匣!

第六种错误,无脑台词型。

我爸爸还没出生,奶奶就被鬼子害死了!他爸爸是之后鬼子给做的剖腹产?八百里外,一枪干掉了鬼子的机枪手!对,从北京一枪把内蒙古包头的鬼子打死了!中程导弹都没他准?谢尔曼M1是德国造的?还出现在一战?每分钟200发,穿甲,爆破瞬间完成,是战车中的豪杰!我看编剧才是豪杰!有那个射速,坦克炮能当机枪用了!

神剧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不要说导演,毕竟剧本不是导演写的,没有编剧的神设定和神台词,我们的导演还真没这么丰富的想象力!只是多一点对历史和先烈的尊重,请个历史顾问和军事顾问,花不了多少钱,相比请流量明星,九牛一毛都不如!


老霍家那小勇


绝大多数的抗日神剧都是不尊重历史常识、被编剧捏造出来的热血故事。

但凡了解些历史的人在看到那些抗日神剧的时候,都会轻易看出电视剧中所表现出来的错误情节。

枪斗术

在众多抗日神剧中,我觉得最为雷人的就是所谓的枪斗术,记得以前看过一部抗日神剧,名字叫什么我忘记了,就记得里面有个情节,说是如果在子弹出膛的一刹那,用特殊的手法快速抖动枪支,那么就可以让子弹发射出去后,中途拐弯射杀敌人。

即便是如今已经过去多年,我至今对这个情节印象深刻。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编剧可能是玄幻小说看多了。

现实中,子弹在高速飞行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转弯,子弹在射击的时候,速度非常之快,除非在子弹上装上一个导弹那样的推动装置,要不然枪斗术所说的情况根本就无法实现。

碾压日本人

在很多抗日神剧中,无论是正规、编外亦或者是二流的土匪部队,都拥有着非常强悍的战斗力,他们的武器精良、弹药充足,经常可以把日本部队杀的片甲不留。

但实际上在那个年代,我们的战斗部队普遍要比日本弱小很多。

其中第一个原因就是日本士兵们训练非常精良,在他们打响侵华战争之前,他们国内就对手下士兵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几乎每一个士兵,都被他们训练出了小队长的军事素质。

而我们国内,则历经了多年的军阀混战,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多加操练军事部队。

当时也就蒋介石手下的一些德械师受到了德国军官的先进训练,但问题是,还没等那些的德械师被磨成一柄利剑,抗战就爆发了,然后在训练不足以及武器缺乏的情况下,将近有大半的德械师折损在了淞沪战场上。

训练的强大是一个原因,武器的强大也是一个原因。

在抗战爆发的时候,日本军队所装备的武器虽然比不过那些世界第一流强国,但是对于那个时候还没脱离农业国家形象的我们却如同青铜与钢铁一般差距巨大。


那时候,他们的部队有天空中的飞机、有地面上的薄皮坦克,此外,还有着各种各样的重炮为他们扫荡前方。

而我们,飞机、坦克缺乏,大炮数量又远远比不过日本,最重要的是,连普通步枪的子弹都严重缺乏。

正是因为这种种差距,导致日本当时形成了对我们的实力碾压。

在相同人数的情况下,他们一支部队可以和我们五支部队相抗衡。

好在那个时候日本国内的资源严重缺乏,不足以供应他们在战场中肆意挥洒弹药。

在他们严重缺乏资源的情况下,为了节省子弹,他们很多时候会选择装上刺刀,用冷兵器作战的方式和我们战斗。

当然,以我们当时弹药的缺乏,也没办法在日本人使用刺刀的时候用子弹去和他们拼,也就美国人在太平洋战争中,才有那份底气、能力用子弹洪流虐杀拼刺刀的日本部队。


以往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都会疑惑日本人有枪不用为什么要用刺刀和我们战斗,实际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点,倒是符合历史的。

不过由于日本在刺刀作战方面同样训练精良,所以在抗战初期的时候,我们的军队遭遇到了许多麻烦,淞沪会战中,就曾出现两个日本人背对背用刺刀,我们十几个人近不了身的情景。


孤客生


前几日追了抗日谍战剧《密查》,是以1938年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中将高参宣侠父被害案为历史背景的。剧中无论是西安行营主任、军方(第17军团)、军统和中统特务们,都称呼蒋介石为“总裁”,这是非常离谱的叫法。纵观这些年的抗战剧和谍战剧中,对蒋介石的称呼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历史错误的一塌糊涂,也没个军事顾问给把把关,今天就给这些导演和编剧们普及一下。



蒋介石在国民党政权里的职务是不断变化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其正式的称谓,也有内部约定俗成的叫法。从1926年起蒋介石担任北伐军总司令,仍兼黄埔军校校长,1927年8月第一次下野,复出后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并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国民政府主席,直至1931年底第二次辞职下野。在这五年时间里,他的官方称谓应为“蒋总司令”或“蒋主席”。

他下野期间林森代理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1932年初第二次复出后,考虑多方面因素并未拿掉林森,而是出任改组后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并掌握实际权力,因此国民政府主席始终由林森担任,一直到林森于1943年辞世,蒋介石才重任国民政府主席。抗战胜利后他把“行营”改成“行辕”就是此意,前者是代表军委会的委员长行营,后者是“国民政府主席行辕”。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常会”曾经推举蒋介石为海陆空大元帅,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统帅部,并授权蒋介石组织战时大本营行使统帅权。但蒋介石经过考虑认为,中日之间并未宣战,不应设置大本营,因此这个“大元帅”只当了20天就无疾而终了。其后将军事委员会扩建为抗战最高统帅部,委员长行使全国军队最高统帅之权。

而所谓“总裁”的名头始自1938年4月,国民党四中会议选举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为副总裁,但这个职务在当时并未广泛使用,原因有二:其一这是国民党的党内职务,不宜应用于政府和军队的官方称呼中;其二时间已严重滞后,在此之前委员长的称呼已经叫开。



因此从1932年到1943的十二年间,尤其是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蒋介石的正式职务和称谓都是“蒋委员长”,或许也有部下简称为“委座”,但此事缺乏考证。像《密查》里的中统叫叫总裁还说得过去,西安行营、野战部队军事主官和军统特务们,称呼“总裁”是不合规矩的,因为这些都是“军事委员会”的下属单位。

《密查》的历史背景发生在1936年的西安事变和1938年的“宣案”时段,之所以说西安方面的军政人员称蒋介石为“总裁”非常牵强,是因为这个党内职务虽然听起来很牛,但在当时其实没什么了不起,国民党的“党权”也不在蒋的手中,他也不甚稀罕,正确的称谓就是“蒋委员长”,名称虽不拉风,却是战时最高统帅的专称。



蒋介石真正并且必须称为“总裁”则实在是源于无奈,即1949年元旦第三次下野时,他辞去了“总统”一职,由李宗仁代之,而军事委员会也在抗战胜利后取消(改组为“国防部”)。蒋介石等于是没有了任何官方职务的一介平民,但是他又要出来活动和搞事情,怎么办呢?只好摆出了党内职务“总裁”,但这个职务并非国家元首的含义。

1949年10月在广州的一次谈话中,对蒋幕后操盘早已怒火中烧的李宗仁上来就说:“今天我是以国家元首的身份与你谈话的”,蒋介石也得正襟危坐。因此,非到万不得已蒋介石是不会启用“总裁”这个字号的,它对于领导政府和军队终究是名不正而言不顺,也因此从1949年年底开始,蒋介石不断派人过话、甚至让白崇禧相劝,希望李宗仁主动辞去代总统之职把位子还给他。



李宗仁既不辞职也不赴台,蒋介石无奈于1950年操纵选举给自己恢复了“总统”职务,并且一口气连任四届。而所谓的“总统”是1948年国民政府搞什么“行宪”的产物,它既是政府首脑也是武装部队总司令。但在大陆期间,蒋介石的这一官方称呼仅用不了不到一年,不过《北平无战事》考察的很仔细,发生在1948年的事情,称呼“总统”是准确的。

所以说,抗日剧中对蒋介石和军事最高当局的称谓,只能是委员长和军委会,居然还看过有称为“国防部”的抗日连续剧(比如特种兵深入敌后等等),这完全是闭着眼睛乱喊。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若干非正式称呼,比如黄埔嫡系将领惯称“校长”,身边幕僚私下里以“老头子”代称,而美国人史迪威的称谓最为刻薄:“花生米”。


度度狼gg


抗战剧中常见的历史错误包括:

道具穿帮。抗战剧中的道具问题是目前最为人诟病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方面,近些年来几乎没有任何一部抗战剧中没有出现道具问题。如晋绥军将领戴德式M35钢盔、M3“盖德”冲锋枪出现在1940年、狙击手使用M1941“约翰逊”半自动步枪、日军将运-5运输机当做轰炸机用等等。此类问题多属于低级错误,除因国内道具枪械管制造成的一些麻烦以外绝大多数方面特别是服装和装具领域完全可以避免,出现此类错误只能证明摄制组对于道具问题根本不上心。

战术运用错误。国内的抗战剧虽然名为军事题材,然而通常都在专业军事问题方面相当不严谨甚至完全没有考证,因此往往会替历史上的抗日武装和侵华日军“发明”一些战术,如将现代特警的CQB战术“移植”到日军、让装备居于劣势的敌后抗日武装打阵地战而非运动战等等。甚至于在很多抗战剧中,可以说完全看不到战术的存在,无论是敌军还是我军在交火时都是一哄而上胡乱射击,进攻时不讲究班组配合,撤退时也完全没有批次和掩护,这种完全不符合战场实际情况的错误比比皆是。

无组织纪律性。军队是十分讲究组织性和纪律性的特殊团体,这一点在八路军、新四军中体现得尤其显著,可以说优秀的组织纪律性是我军得以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克敌制胜的关键。然而一些抗战剧中为树立“草莽英雄”的形象,往往将我军指挥员的形象塑造为不听指挥、刚愎自用,同时又将我军政工人员塑造为本本主义、不懂军事、只会空喊口号的书呆子形象,而部队则整体上又完全不把政工人员当做指挥人员、无论对错完全按照指挥员的意图,结果将敌后抗日武装完全搞成了穿军装的土匪。

不注重发动群众。对比上世纪50到60年代拍摄的抗战题材电影与当前的“神剧”,不难发现目前的抗战剧中敌后根据地的抗日武装在发动群众方面相当不上心,整部剧看下来完全看不到部队与群众之间的协同配合、更少见敌后武工队等组织所发挥的作用,这完全背离了我军在抗战期间的基本原则。事实上,真正不注重发动群众的抗日武装是国军,但目前的抗战剧中以国军为主视角的剧目很少,所以这一问题显得非常突出。

发明历史。这一点是最不能容忍的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原则性错误层次。一些抗战剧的编剧由于听信谣言、个人好恶等原因,对于抗战期间的历史事实考据非常不严格,一方面在贬低日军的作战能力、刻意营造国军作战英勇氛围的同时,另一方面却又搞出很多没有历史事实依据又不符合客观逻辑的剧情,结果让观众对国军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产生了严重误解。我们并不能抹杀国军抵抗侵略的功绩,但对国军作战能力和意识形态的“无脑吹”完全无助于客观认识战争、并从战争历史中吸取教训。


军机图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最常见的历史错误,就是认为鬼子很容易打。

实际上,恰恰相反。

日军是非常难对付的部队。

就抗战期间来说,日军的装备比国军优秀十倍甚至百倍,训练也更为严格和科学,后勤补给好过十倍,战斗意志也非常顽强。

不要说国军,其实就是美军这么强大,打垮日军也花费了长达4年的时间。哪怕德军已经垮台,日军还有坚持了4个多月,最后吃了原子弹才投降的。


从电影《平原游击队》看日军强出一截的战斗力

作为一个写了12年抗战历史的人,萨沙深知日军战斗力。今天也不想多说,就拿电影《平原游击队》电影为例,听萨沙说一说吧。

对于日军战斗力如何,大家看看老电影就一目了然。

著名的《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地雷战》之内,多拍于五六十年代,里面的日军均不是笨蛋。我们今天就拿电影《平原游击队》为例。


百来个鬼子控制一个县

李向阳带着自己的游击队,还有县大队区中队这类武装配合,才能和驻扎在县城的松井部队周旋。

我们看看鬼子头头松井。

明眼的观众都看得出,松井是什么人。

他只是一个中队长而已。

什么是中队长?就是八路军的连长,一个中队不过一百多人。

根据电影中,日军几次集结行动来看,日军这个中队似乎还不满一百人。松井直接指挥的部队,始终只有2个小队七八十人,另外的部队可能需要驻扎在县城其他据点,不能移动。

而李向阳的游击队加上区中队县大队,少说也有五六百人,对抗的不过是日军百把人而已。

当年冀中一个县城有多少老百姓?至少有上万人,大县城都有几万人。区区一百多日军,就能够控制这么大的县城。

数字似乎不太好看,真的就是那时候的历史。

有人问,为什么电影不夸大一些?这是因为《平原游击队》电影拍摄在1955年。当时观众绝大部分都是过来人,知道真实历史,知道日军的厉害,甚至很多人经历过五一大扫荡。

电影乱夸张,老百姓一眼就会嗤之以鼻。

有意思的是,《平原游击队》曾经翻拍过,时间是文革时期的1974年。

那个时候的松井就升官了,成为了大队长(团长)。

第一个站起来的松井


《平原游击队》和其他的电影也不同,他塑造了松井中队长的形象。

松井可以说,是鬼子的缩影。此人狠毒、凶恶,但颇有头脑、作战勇敢顽强、武士道精神十足。

大家注意几个片段。

在一次战斗中,面对游击队的射击时,日军官兵全部卧倒。然而,指挥官松井是第一个站起来的,还挥舞军刀高喊:前进!

谁都知道,这时候子弹横飞,谁先站起来就极有可能中弹送命。

松井却敢笔直的站起来指挥(注意笔直两个字)。

这不是电影夸大,真实的日军基层军官就是如此。

日军基层军官,如小队长之流的伤亡率,是普通士兵的好几倍。

为什么?作为日军的军官,必须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无论怎么危险,小队长也要比士兵勇敢,不然就没有资格带队。

老兵藤原彰多年后回忆:作为见习小队长进入冀中时,他的中队长就派了一个士兵特别盯着他。为什么?就怕他没有经验,一打仗就当先冲锋过去被打死打伤。

日军很需要基层军官,不愿意让他刚刚来就伤亡了。

虽有一个士兵盯着他,第一次作战还是没拦得住,挥舞军刀的藤原彰仍然冲锋在最前面。他的对手,就是八路军。

日军誓死不降


整部电影中,俘虏了一些伪军,日军官兵从没有投降的。

被优势八路军团团包围的时候,松井也没有考虑投降,反而一刀劈死了准备逃跑或者投降的中国翻译官(劈的好,劈死丫的)。

李向阳破门杀进来的时候,松井是拿着刀准备切腹自杀的。

明明自己手上只有刀,那边是八路军几十人,松井也不愿意投降。松井做自杀性攻击,被李向阳打死。

这个场景并不是电影的夸大。

在整个抗战甚至二战中,被俘日军是非常少的,绝对是列强中最少。

驻印军在缅北歼灭日军精锐18师团2万多人,俘虏的日军才几百人,基本都是伤员。至于军官更是几乎没有,俘虏最高军衔的仅仅是一个通讯兵大尉。

日军死守每一个阵地,守不住了就撤退,撤不了就拼死战斗或者自杀。

百团大战中,日军也是如此,甚至让八路军很钦佩。

日军战史记载,八路军曾经在墙上写下:这里日军守备队作战很顽强!的留言。

松井很狡猾

《平原游击队》几乎是在斗智,而不是斗力。电影中,松井却很不好对付。

李向阳刚刚开到县城附近,松井就准确判断他的落脚点是存有军粮的李庄。松井当晚就迅速发动进攻,没有被李向阳的虚张声势迷惑。

松井包围李庄后,李向阳围魏救赵,打掉了附近一个伪军炮楼。

正常来说,松井应该会去救援。他却非常狡猾,根本不理会。

无奈之下,李向阳又去将县城的军火列车炸掉,这才调走了松井。

没想到,松井迅速杀了个回马枪,再次突袭李庄屠杀老百姓。

如果不是李向阳不顾一切,出动数百主力攻打县城,李庄老百姓差点被屠杀殆尽,更别说保不住公粮。

就是这样,包括孩子小宝子和老人老秦爷在内的很多群众,仍然被松井残杀。

可见,松井是非常狡猾的,还颇有军事素养,不容易对付。

事实也是如此。很多八路军老战士都认为,鬼子的凶残是其次的,主要是狡诈。这也就是:鬼子不鬼,还叫鬼子吗?

新四军的将军们认为,鬼子学习能力非常强。初期鬼子对于新四军的游击战打法很不适应,连连吃亏。不过,日军很快就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改变作战模式,新四军如夜战和小部队长距离奔袭一些法宝就逐步失效了。在抗战后期,鬼子大体适应了游击战。

最后


同等数量下,八路军战士究竟能不能打过鬼子。

即便抛去武器装备不谈,萨沙认为是不能。

在抗战前期中期,只要能来中国的日军,全部受过严格军事训练。

别的不谈,日军条例规定,新兵入伍后,步兵每月步枪射击子弹不得低于150发,每年每人射击不得低于1800发。

这样一来,日军结束1年的军训时,三分之一人可以成为优等射手,其中颇有些夜间100米外打香烟头的特级高手。

而八路军实战射击训练,是多少发子弹?

萨沙告诉你,不到20发。

就算是后羿转世,也绝对不可能实弹射击20发,就成为厉害的射手。

即便你曾经是奥运会金牌射手,想要保持射击技术也必须经常不间断射击练习。如果一段时间不练,水平立即下降。

单单就射击一点,八路军就和日军存在差距,这也是客观的差距。

八路军最强调的射击尚且如此,其他的也就可想而知。

就算是平型关战斗中,我们和日军辎重兵拼刺,也是几个围着拼一个。

此战,我军以绝对优势兵力歼灭日军800多人,自己伤亡也绝对不亚于敌人。要知道,参战的日军大部分是辎重兵、汽车兵、文职等非战斗人员(很多压根没有枪)。我军则是精锐部队,骨干全部是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用毛泽东的话来说个个可以当班长排长的。这才勉强打个平手,如果遇到的是日军野战部队,又会如何?

既然说历史,就要尊重历史,要写出客观历史。


萨沙


鸡蛋里挑骨头,这是某些人正在做的工作。

就比如题主吧,现在就把关注的焦点对准了抗战片。说起抗日片来,现在神剧也的确太多了,编导胡编乱造,的确引起了观众的不满。观众的挑剔情有可愿。可有人竟把矛头对准新中国刚成立时拍摄的一些抗战片,以【学术研究】为名,挑了一大堆骨头,实在是倒人胃口。

比如说某些人对《平原游击队》的怀疑。

对于其内容,不想多说了。只想说一点。


《平原游击队》拍摄于1955年,那时,编剧的工作态度远比现在人严谨,选材之实也经得起考验。《平》剧从上映开始到现在,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几十年,好评如潮,影响了几代人。其中笔者就是看着《平》剧长大的,印象很深!

现在突然有人指责《平》剧了,说该剧把日本人描写的不够凶残,把自己人写的太高大了。甚至有人对日军的编制,指挥官的特点进行分析说明,总而言之是日本人太厉害了。还有人熬有介事的说,如果不把日本人描写凶残了,就不会让我们的后代认识到抗战的艰难,认识不到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

《平原游击队》上演几十年了,也影响了几代人,沒有出现某些人担心的那种情况。相反,它激起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鼓起了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革命豪情与斗志,增强了战胜敌人的信心。

从历史经验看,以《平》剧为代表的红色电影影片的确教育了新中国几代青年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反帝防修,甚至在1969年苏联大军压境时敢于同它在珍宝岛作战。这就是红色电影收到的教育效果。

新中国建立后所拍的那些电影,贯穿了两个宗旨:一是弘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面对强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在这方面,我对《烈火金钢》电影印象更深,看后使人荡气回肠,豪气冲天。


看影片时,从没考虑过敌人有多少兵力,编制如何,训练有素,八路军敢不敢和它作战的历史常识问题。第二、注重传承斗智斗勇的革命智慧。人民军队就是在四面强敌的包围下成长壮大起来的。不注重经验总结,不与敌人斗智斗勇乍行?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平》剧中引得两路敌人相互交火,自相残杀的镜头,原来打仗还得动脑筋。启发很大。

可是近年来,风行变了!

原来的革命豪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悲情。比惨是其中的亮点。谁演的电影把日本人描写得更凶残,自已人被屠杀得更厉害,好象谁的作品更能还原现实,博得社会赞誉。再者,斗智斗勇的情节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蛮干与苦难。好象这样你才符合【历史逻辑】,就能起了教育作用。

教育作用确实起到了。

前几年,昆明火车站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一个歹徒拿着菜刀追着杀人,许多人倒在了血泊中,有些男人躲在小饭馆里大气不敢出一声,胆子没有女人大。为什么?被吓破了胆吧!你想想,这几年,满银屏的全是坏人横行,好人弱小,看了以后还有战胜敌人的信心吗?就指望昆明凶杀案中躲在小饭馆里的男人,将来祖国有难能指望他们保家卫国吗?

我记得《英雄赞歌》中,王芳在写她哥哥时是悲悲切切,含着眼泪写成的。政委王文清对她说了一句至今仍发人深省的话,难道说你唱歌是为了让战士与你一道掉眼泪?王芳恍然大悟,重新改了歌词,因此就有了后来那个让人荡气回肠,豪气冲天的《英雄赞歌》!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抗战片也是艺术,自然也得遵循这个规律。它应起到淘冶情操,教育人民,引导生活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大部分的电影都不是军事科教片,不是教人打仗的。如果要看打仗的片,就请你走进军营,去看《地道战》,《地雷战》等类似的军事科教片吧!


阳城导航


抗日电视剧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把日军演的如同战5渣,我军各个是“兰博”以及服装、武器道具方面错误很多。

真实历史上日军战斗力真的和抗日神剧一样菜?很明显不是的。一般情况下,日军一个大队兵力进攻能抵抗中国军队一个师,防御的话能抵抗2个师以上。

忻口战役,日军第5师团配属重炮、山炮部队以伤亡5000人代价就击败了第二战区主力部队(20多万人)。关键这次战役我方无论是兵力上,还是火力上都占优势。日军一共消耗75㎜口径山野炮弹6万多枚,而国军消耗山野炮弹10多万枚,太原保卫战更是消耗14万枚。同时消耗大量步机子弹、冲锋枪子弹,结果还是一败涂地。

再说说台儿庄战役,这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首次胜利,但暴露了我军很多问题。首先进攻滕县、临沂、台儿庄的日军为第10师团濑谷支队(第10联队、第63联队)以及炮兵、战车、装甲、工兵等刚刚1万人。第5师团为坂本支队(约7个步兵大队、3个炮兵大队)也是1万人出头。我军方面为:第22集团军,第3军团,第59军,第20军团,第2集团军等将近15万人之多,兵力我军是压倒性优势。最后的结局是,日军主动撤退,我军未能将台儿庄的日军彻底包围歼灭,伤亡情况更是我军远远大于日军。

很少的情况下,我军能同等兵力战胜或者打平日军,这种情况大多在敌后战场。而正面战场,都是我军兵力数倍,甚至是十倍以上日军。结局太多数是失败,胜利的也都是惨胜。

最经典的滇西反攻,中国远征军无论兵力,武器,后勤保障都高于日军,还有绝对的制空权。结果伤亡5、6万才收复了失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