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教育過猶不及,“散養”是趨勢,但散養育兒並不等於不管不問

精細教育過猶不及

在孩子小一點的時候,就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同時家長還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時間以及精力,恐怕孩子受到一點點委屈,逐漸讓孩子喪失了獨立性。

精細教育過猶不及,“散養”是趨勢,但散養育兒並不等於不管不問

等孩子稍微大一點,就為孩子帶來了繁重的任務,各種早教班、輔導班、補習班、數不勝數。為孩子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長期以往,就會讓孩子產生一些厭煩感,慢慢變得牴觸、逆反。

在美國,為人父母比過去更費勁了。

精細教育過猶不及,“散養”是趨勢,但散養育兒並不等於不管不問

在短短几代人裡,父母在撫養孩子上投入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大大增加了。外出工作的母親花在照看孩子上的時間和 70 年代的全職母親一樣多。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錢曾在高中時達到峰值,但現在這個峰值會出現在 6 歲以下、 18 歲以上和 25 歲左右。

母親們在孩子嬰兒時期就開始為他們報名參加各種課程。俄亥俄州的 Sentilles 教授說自己看了所有的育兒書籍,"我在他 5 歲的時候給他報名學鋼琴, 4 歲帶他去參加足球訓練。我們上了所有的游泳課、武術課。我什麼都做了"。

精細教育過猶不及,“散養”是趨勢,但散養育兒並不等於不管不問

自上世紀 90 年代以來,這種密切關注孩子的精細教育方式( intensive parenting)一直是中上層階級父母的標準。但新的研究顯示,不同階層的人現在都認為這是養育孩子的最佳方式,即使他們沒有資源來實施這種教育。

《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將這種育兒方式評價為"無情的現代撫養方式",這種無情即是對父母的,也是對小孩的。而這種方式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達到父母的期許,也未有定論。

精細教育過猶不及,“散養”是趨勢,但散養育兒並不等於不管不問

社會科學家表示,現代養育的無情有一個強大的動機——經濟焦慮。這是第一次,美國孩子很有可能不如他們的父母富裕。對父母來說,給孩子的人生一個最好的開始,意味著盡一切努力確保他們的孩子能夠爬上一個更高的階層,或者至少不會從他們出生的那個階層往下掉。

精細教育過猶不及,“散養”是趨勢,但散養育兒並不等於不管不問

父母們,尤其是母親們,在這種養育方式的要求下感到壓力、疲憊和內疚,尤其是那些還要兼顧工作的父母。在一篇名為"性別、時間、不平等"的論文中提及,女性花在育兒上的時間是以犧牲睡眠、與伴侶和朋友獨處的時間、休閒時間和家務勞動為代價的。一些人因此放棄了事業或者選擇不生孩子。其他一些人也生活在焦慮之中。

精細教育過猶不及,“散養”是趨勢,但散養育兒並不等於不管不問

精細化教育的發展方向確實是一種進步,但是過猶不及,這樣的教育不僅會給孩子的新題和心理上造成負擔,而且家庭的經濟條件也很有可能跟不上,這種費時費力又不討好的教育方式其實並不適合我國的大部分家庭,我們要接受精細化育兒的理念,而不是在一切的條件都照搬照抄, 否則,這樣的教育理念並不適合我們。

“散養”是趨勢,但散養育兒並不等於不管不問

身邊的朋友同事總是跟我一起討論:"看你對孩子不聞不問不管,孩子咋就那麼優秀呢?"

其實,我只想說一句散養育兒,“散養”是趨勢,但散養育兒並不等於不管不問。

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教育孩子的最有效的方法。

精細教育過猶不及,“散養”是趨勢,但散養育兒並不等於不管不問

父母給我講得最多的話就是:努力讀書,改變命運;遵守常綱,本分做人。父母是農民,他們一輩子身體力行,教育引導著我們。我把這些話也給我孩子講了又講。簡簡單單的言傳身教,卻是最有效也是最難實現的。你希望孩子變成什麼樣,你就要首先做到。如果做不到"放思維養習慣"的收放自如,不如踏踏實實教育孩子,給他們有質量的陪伴。

精細教育過猶不及,“散養”是趨勢,但散養育兒並不等於不管不問

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影響",父母與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十分關鍵。教養是教和養兩方面,具體點說就是身體餵養與精神餵養。很多家長忽視了孩子的精神餵養,不知道言傳身教的重要性,給孩子帶去許多負面影響——浮躁、多動、注意力不集中、自私、厭學等等。

基於此,我常常利用假期和課餘時間創設情境對孩子進行積極引導,努力使孩子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進步,形散神不散地引領啟迪孩子,絕對不能讓他在成長的路上偏離了主方向。不光培養他孝敬父母、尊重長輩、不怕吃虧的良好品質,更要培養他廣泛的興趣愛好,以便於讓他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精細教育過猶不及,“散養”是趨勢,但散養育兒並不等於不管不問

讓孩子理解規則,是教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教會他們保護自己的重要一步。我一遍遍告訴孩子,馬路上是不可以隨意跑動玩耍的,因為車很多,速度又很快,很容易被車撞到,走在馬路上的時候,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

精細教育過猶不及,“散養”是趨勢,但散養育兒並不等於不管不問

然後我又慢慢給他滲透公共場所的規則、道德規則、法律規則、生命規則......漸漸地孩子對生活、生命、大自然,甚至是社會都開始產生了敬畏之心,孩子知道了火可以做飯,可以取暖,但不能隨意玩火;可以喜歡小動物,但對他們不可以隨意踢打,甚至殺死它們......當孩子的敬畏之心日漸根深蒂固時,他的每一滴變化都會使你感到無比驚喜和欣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