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小女孩偷東西,媽媽卻不管不問。家長要明白:散養≠沒教養

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說到了孩子班上的一個小女孩,她的所作所為,真是讓我們家長感覺到匪夷所思。

這個小女孩從小就屬於散養型的,父母不管不問,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自從這個小女孩上了小學之後,看著同學們每天都帶好吃的、好玩的,可是自己卻沒有錢買,怎麼辦?於是她把心思動到了校門口的小商店裡,她自認為每天上下學的時候,小商店裡的人很多,她偷偷的拿東西,店主不會發現。

小女孩偷東西,媽媽卻不管不問。家長要明白:散養≠沒教養

可是最精明的店主,怎麼會看不出孩子們的心思呢?小女孩被抓了幾次,每次都叫家長來解決。家長來了之後只付錢領人,然後過幾天,孩子接著偷。

最後,孩子在學校裡都出了名,大家都知道她偷東西。小商店的老闆們也都防賊似得看著她,不讓她進商店。

後來老師找過家長談孩子偷東西的事情,家長卻覺得老師小題大做了:不就是拿了別人的東西嗎?我已經賠錢了啊,再說了,孩子還小呢,管那麼多幹什麼,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好了。

老師對此也很無語,只能告訴同學們看好自己的物品。而班裡的同學都知道了她的事情,也不願意和她玩,甚至有些同學說:"我都不想和她同桌,覺得特別難受。"自此,這個小女孩就被徹底的孤立了。

小女孩偷東西,媽媽卻不管不問。家長要明白:散養≠沒教養

從這個小女孩的身上,我們看到的家長的所謂的"散養"模式,家長認為孩子小,不應該過多的干涉孩子的行為和思想,要保護好孩子的天性,可是,家長沒有弄明白的是,"散養"不等於"沒教養"。

我們都不喜歡沒有教養的孩子,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沒有教養的孩子接觸,因為我們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影響。

雖然我們不能用古人的"謙謙君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孩子,但是最起碼的禮貌和道德標準還是要有的,這是最基本的教養。

哪些是沒有教養的行為呢?

隨地吐痰: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行為,更是一個人有沒有教養的最基本的條件。

記得之前我們班上有一個小男孩,在課間的時候把一個小女孩弄哭了,於是我就問他到底怎麼回事。小男孩理直氣壯的對我說:"老師,她說我壞話了,所以我吐了她口水。"我說:"就算她說你壞話了,你也不能把口水吐到女生的臉上啊!"小男孩爭辯道:"這是我爸爸教我的,只要有人欺負我,就讓我朝他臉上吐口水。"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心裡真是一驚:怎麼會有這樣的家長?這是要把孩子培養成混社會的小混混?

小女孩偷東西,媽媽卻不管不問。家長要明白:散養≠沒教養

說髒話:現在的孩子,說髒話也成了一種"時尚",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從嘴裡冒出一兩句髒話。要麼是跟著自己班上的同學學的,要麼是跟著家長學的。而班上的同學也是跟著自己的家長學的,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家長的影響。

偷東西:就像前面提到的這個小女孩一樣,因為羨慕別的同學每天都能吃到零食,買玩具等,自己沒有錢,那就學著去偷。"小時偷針,長大偷金",自古我們都知道偷盜是最不齒的行為。

打架:孩子的爭強好勝之心,讓孩子覺得任何時候自己都要佔上風,當遇到別人不聽從自己,或者對自己不滿的時候,就會採取武力的辦法解決。可是這種暴力方式恰恰證明了孩子只是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

小女孩偷東西,媽媽卻不管不問。家長要明白:散養≠沒教養

自私自利:每一家的孩子都是自己父母的寶貝,孩子的要求都會滿足,這也早就了孩子的自私自利的性格,什麼時候都要依著自己,別人不聽自己的就要大哭大鬧。甚至會不經過別人的允許動別人的東西等。

說實話,任何一個有責任心的父母,都是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沒有教養的孩子。那麼當孩子出現這些問題苗頭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怎麼樣來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成為"有教養"的好孩子呢?

第一:明確地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

小女孩偷東西,媽媽卻不管不問。家長要明白:散養≠沒教養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偶爾出現的小汙點,都不是孩子的本意,因為孩子都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加上孩子的好奇心是特別的重,也富有嘗試精神,就會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說髒話,偷拿別人的東西等。

當孩子有這些行為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堅決的制止,並且很嚴肅的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對的,讓孩子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其實每個孩子內心都是渴望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的,所以讓孩子認識到這種行為會影響到老師、同學、朋友對他的看法,甚至會疏遠他。這樣孩子的內心就會有一種強烈的暗示:我可不能讓老師、同學們笑話我,我還要做一個好學生呢。從而對孩子的行為起到一個警示的作用。

第二:換位思考,讓孩子親身感受

小女孩偷東西,媽媽卻不管不問。家長要明白:散養≠沒教養

都說孩子小,不懂得換位思考,只想到自己該怎麼做,自己喜歡怎麼做。那麼就讓孩子感受一下如果自己被同樣的對待,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孩子去朋友家裡玩,在朋友的家裡東翻西翻的,還弄壞了人家的玩具,作為主人家,朋友不好說什麼,但是家長已經感覺到臉上無光了。回到家,家長也可以照著孩子的做法,把孩子的玩具翻得亂七八糟,甚至弄壞他的玩具,這個時候,孩子肯定是很氣憤、傷心、難過的。

這就是給孩子講道理的最佳時機:"你看,媽媽把你的東西弄壞了,你很難過,但是剛剛在朋友家裡,你亂動別人的東西,還摔壞了人家的玩具,他是不是也和你現在一樣,很難過?"孩子點點頭,那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想個辦法進行彌補:要麼買一個一模一樣的新玩具賠給人家,要麼從自己的玩具裡選一個送給人家,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歉意。

第三:家長做好榜樣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大衛·艾爾金德認為:“要想讓孩子有教養,守道德,父母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就給孩子做什麼樣的榜樣。

小女孩偷東西,媽媽卻不管不問。家長要明白:散養≠沒教養

我們希望孩子懂禮貌,那麼我們就要先做一個懂禮貌的大人;我們希望孩子愛學習,那我們也要拿起書,用行動來影響孩子;我們希望孩子愛上運動,那就要放下手機,陪孩子動起來。

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四:制定獎懲措施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的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對於孩子的言行,家長更多的是引導和監督,怎麼樣才能做到最好的引導和監督呢?那就要讓孩子的心裡有一杆秤,隨時提醒自己。而這桿秤就是"獎懲制度"。

小女孩偷東西,媽媽卻不管不問。家長要明白:散養≠沒教養

滿足了什麼條件,就可以得到什麼獎勵。很多的媽媽都會採用小紅花制,比如:一週中得了5朵小紅花,那麼這個週末就可以滿足孩子一個小小的願望;一個月中得了25朵小紅花,就可以滿足孩子一個大的願望。

但是,如果哪方面沒有做好,就要受到懲罰,這個禮拜取消零花錢,或者這個月不能買新玩具等。

合理的利用獎懲措施,更能幫助孩子約束自己的行為,做好自己的監督工作。

孩子的教育問題,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矣,吾將上下而求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