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後蘇聯沒有參與佔領日本?

愛乒582


也不能說沒有佔領吧,整個千島群島,庫頁島南半部都被蘇聯佔領了。當然,有一些是收回全來的失地。


蘇聯之所以沒有在日本本土駐軍,關鍵是缺乏實力。蘇聯的重心還是放在歐洲,分區佔領德國已經牽扯了蘇軍相當大的軍力,在遠東就拿不出這麼多兵馬了。



還有一個很重要問題。日本是一個島國,蘇軍如果分兵佔領日本本土部分地區,就要用海路確保補給線。但是,蘇聯太平洋艦隊實力很弱,只不過有幾艘巡洋艦和驅逐艦,遠遠沒法和美國上百艘航母、戰列艦、巡洋艦的龐大規模相比。


一旦蘇美爆發衝突,美國海軍很容易切斷海上交通。那麼部署在日本本土的蘇軍部隊就等於困在海外的孤軍,淪為美軍的獵物。這麼大一股兵力,等於起不到任何軍事作用。


所以,蘇軍與其駐軍日本,不如把兵力收縮到大陸和佔據的千島群島上,保護好蘇聯的遠東地區。這在戰略上才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博物館的狐狸


最初是四國佔據日本,即中,美,英,美四國分別佔據日本四島,最後卻形成了美國一家獨佔,英國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再就是不敢興趣,蔣介石國民黨集團由於發動內戰也主動放棄了在日本的駐軍,這是最大的遺憾。而蘇聯沒有在日本駐軍卻是十分複雜的。


從純軍事角度來數,蘇聯的海軍力量比較薄弱,美國兩顆“山藥蛋”投下之後,日本政府就向盟軍投降了,實際上是向美國一家投降,而蘇聯在出兵東北以後,直到9月5日才佔據把北海道北部的4個小島(這也就造成了現在日本的北方四島歸屬問題)。斯大林雖然最後想佔北海道,當此事後羅斯福以死,對但被反蘇的新總統杜魯門斷然拒絕,又加上。蘇聯的只要精力都集中到了歐洲,而日本這個不毛之地斯大林也得許真沒看上,也就沒和杜魯門較真。也就行成了美國獨佔日本的狀況。後來蘇聯覺得吃虧。所以才佔據朝鮮,而美國再也想佔據朝鮮,就此也就造成朝鮮分裂到現在。


而美國政府之所以獨佔日本,就是不想日本重蹈德國分區佔領的覆轍,杜魯門在致國會的信中明確提出:“鑑於德國被分裂的先例,美國聯邦政府必須遏制蘇聯登陸日本本土”。而對蘇聯而言,海軍難以保障對北海道的部隊運輸,斯大林為彌補美蘇關係而不得不放棄日本。對於日本而言,國運不錯。即沒有進行戰後賠償,最後還是成功避免了像德國一樣國家分裂,要不然現在就是南日本北日本了。在就是蘇聯出兵東北以後。佔據日本北方四島,斯大林最低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主要目標占據太平洋出海口和不凍港。日本對蘇只是個錦上添花的事,是談判交換的砝碼而已。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點評。


清水空流


蘇聯不是不想佔,是在與美國的戰略博弈中輸了,所以沒佔成。

我們先明確一個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與日本究竟是怎樣的關係。

不少人對此存在誤區,認為蘇聯既然是盟軍陣營的,那麼一定與法西斯陣營的日本水火不容。

但實際上,二戰時日本與蘇聯的關係居然維持的還不錯,甚至表面上還挺和氣。

儘管兩國在1939年爆發過遠東的“諾門罕戰役”,狠狠的打了一場,但這場戰爭並未讓日、蘇撕破臉。

被狠狠教訓過的日本幾乎立馬就認慫了,主張“北向”的海軍派系垮臺,主張“南向”的陸軍派系則得以上位。

所以,日本關東軍從此放棄了與蘇聯的進攻性對抗策略,轉而一門心思的在東北挖工事、修要塞。

他們還努力修復了與蘇聯的關係,雙邊簽署了一系列的經貿計劃,甚至日本人投資與蘇聯人共同開採起庫頁島的石油。

蘇聯對日本其實也比較警惕,只是他們的發展方向是西向的,旨在吞併波羅的海三國,並且與德國合作吃掉波蘭,還準備與芬蘭開戰。

所以,蘇聯非常不希望後方不穩定,在往西推進“新國界”的時候,後方可千萬亂不得。

況且日本表現的還挺客氣,吃虧認慫倒也乾脆,他們的海軍實力也相當嚇人,不如先穩定下來再說吧。

於是,1939年這場戰爭,不僅沒有惡化蘇日關係,反倒還奇異的增進了他們的政治聯繫,乃至對中國戰場也產生了反效果。

蘇聯本來是支持中國抗日的,原因很簡單,有延安的關係,有先總統孫中山聯俄聯共的友誼,也有蔣公的面子,畢竟黃埔軍校是蘇聯幫忙建立的。

別笑,1926年、27年,國民黨曾兩次申請加入共產國際,但共產國際沒批,只決議承認國民黨為“準共產黨”,蔣公職務為共產國際中央執行委員會名譽常委。

所以呢,蘇聯自1937年全面抗戰以來,對中國的支持是很給力的,頂著日本壓力硬是出售了相當多的蘇式武器給國民政府,坦克飛機大炮一應俱全。

甚至他們還派來了援華志願航空隊,在形式上“保密”的情況下幫助中國打仗,在許多空戰中很是幹掉了不少日機。

日本人當時也不客氣,在國聯上破口大罵蘇聯卑鄙,指證蘇聯參與戰爭,還多次在《朝日新聞》上刊登“證明蘇聯飛行員”參戰的相關消息。

但蘇聯也無所謂,一句“僱傭兵”、“個人志願者”就硬糊弄過去,後來乾脆讓飛行員說中文,死咬那是“中國飛行員”。

實際上呢,這些都是精挑細選的優秀飛行員,不少還是堅定的共產黨員,他們確實為中國抗戰付出了流血犧牲。

中國人民為了紀念這些飛行員,在武漢等地為犧牲的蘇聯飛行員修築了紀念碑,一直到今天仍在紀念。

總之,1937-1940年為止,中蘇關係都比較好,日蘇關係則被稱為“冷戰狀態”,各自都囤積了大軍防範。

但這樁37年還算比較好的中蘇友誼,自39年諾門罕戰役以後開始崩裂了,日蘇開始走到一起。

原因是多重的,主要為日蘇之間各自的戰略穩定需要,你想想啊,雙方都為對方提心吊膽,乃至屯兵近百萬,這划不來。

倒不如都敞亮點,化解開這個局面,把兵力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比如日本的“南向”,蘇聯的“西進”。

39年底,蘇聯與芬蘭正式開戰,打了一場“冬季戰爭”,結果蘇聯來了個慘勝,這促使蘇聯更加堅定了穩定後方的想法。

所以蘇日之間很快達成了共識,在1940年《德意日三國軸心同盟條約》之後,兩國湊一起搞了個《日蘇互不侵犯條約方案》。

1941年4月,《日蘇互不侵犯條約》正式簽訂,這個條約依然如日俄戰爭時那樣,拿中國的權益當牌打。

條約的大意為:

1.日蘇友好和平,相互尊重領土主權

2.對方加入第三方戰爭時,另一方保持中立

3.庫頁島權利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4.蘇聯尊重滿洲國、蒙古國的領土主權

所以說,《日蘇互不侵犯條約》是建立在日蘇互相妥協情況下的“緩兵之計”。

但站在中國人民立場上,毫無疑問它出賣了中國的利益,蘇聯也沒有權力拿中國的國土做交易。

基於條約第二條,蘇聯很快開始斷絕對中國的援助,並撤回了援助的專家和飛行隊,這讓抗日戰爭霎時間又陷入了黑暗。

幸好國民政府傍上了另一棵大樹——美國。

日本要“南進”,瞅的就是西方打世界大戰的漏子,亞太地區資源豐富,還有大量油氣資源,最讓日本垂涎三尺。

尤其是美國此時已經縮緊並開始斷絕與日本的資源貿易,失去石油、鋼鐵的日本完全無法支持在中國的戰爭,不得不另闢蹊徑。

實際上,蘇聯原本是他們的攻擊方向,這也符合日本與德國的盟友利益,但無奈日本讓蘇聯打怕了,他們愣是靠條約與蘇聯達成了和平。

那麼,亞太地區就成為日本必然的選擇,他們也很早就在東南亞進行了佈局,挑動當地反殖民者鬥爭,還拉攏了不少當地人支持,甚至獲得了泰國這個盟友。

當時的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緬甸、新加坡是英國殖民地,馬來西亞是荷蘭殖民地,日本人瞅著加里曼丹的油田,腦一熱就上了。

當然,腦子也不是瞎熱,他們預先幹掉了美國在珍珠港的艦隊,“偷襲珍珠港”舉世震驚,同一時間日本對美宣戰。

然後羅斯福很順溜的拉著美國上了戰場,1942年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

打了好幾年都不敢宣戰的國民政府,也終於跟在美國後面對日宣戰了。

當然,也得到了大批的美援,同時日本的主力從中國戰場調走大半,讓中國軍民著實鬆了口氣。

羅斯福總統這時候開始幹一件大事兒——他要促成美國為主導的“盟軍”。

之前雖然有英、法、荷、比、波等國結成的同盟軍,但羅斯福希望能借雞下蛋,摻美國的沙子,變成美國領導的同盟。

反正你們大家不都靠《租借法案》吃我的喝我的,名義上再走個形式不行麼?於是羅斯福四處縱橫串聯,與諸國領導人各種商談,終於將新盟約跑出個大概。

1943年6月,羅斯福告訴蔣公,我準備把英國丘吉爾,蘇聯斯大林都叫到一起,大家坐著開個商量結盟的大會。

蔣介石也挺光棍,他讓宋子文去面見羅斯福,然後傳達了“日蘇混一起玩中國玩的這麼開心,咱委員長與斯大林碰頭合適否?不如你們先談,談完了再隨時找我。”的意思。

羅斯福邀請了幾次,蔣介石都以各種方式拒絕了。

於是,美、英、蘇只得在1943年10月湊一起開了場“莫斯科第一次外長會議”。

這次會議重新強化了1941年來美國對蘇的援助力度,然後明確了各自的戰爭情況。

蘇聯期望能儘早開闢第二戰場,也就是後來“諾曼底登陸”所進行的任務,好早點插死德國,三方為這個問題討論了很長時間。

後來美國提出了“中國屬於重要盟國,地位理應被尊重”的建議,於是中國駐蘇大使得以進入會議,在三國《關於普遍安全宣言》上簽字,成為《四國宣言》,奠定了聯合國的初始基調。

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斯大林對羅斯福做出了外交承諾,表示對德作戰如果成功結束,蘇聯將加入對日作戰。

正深陷太平洋戰爭打得血肉橫飛的美國,此刻當然對蘇聯的“善意”表示感謝,為此定下了下次會談的基調。

11月初,羅斯福再次邀請蔣介石開會,1943年11月,22日,蔣公夫婦二人出席了在埃及的開羅會議。

這次會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確定了三國的同盟地位,也商討出了從緬甸組織軍隊進攻日本的途徑,但英國成為最大的絆腳石。

英國既不願意中美進入其殖民地作戰,也不願意戰後交還香港,更與羅斯福在對緬作戰問題上大吵一架,迫使羅斯福不得不中止已答應蔣某人的“安達曼群島登陸”計劃。

但大會好歹定下了一個主基調——堅決徹底的同盟進行對日作戰,打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

《開羅宣言》呈遞斯大林後,蘇聯也進行了簽字,這表明了他們對日作戰的態度。

緊接著,1943年11月28日,也就是開羅會議結束2天后,美、蘇、英三國又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撇開中國開了次大會。

德黑蘭會議明確了三國對德作戰的義務、戰略,以及各種歐戰後的利益分配,對日作戰也成為其中的重頭戲。

蘇聯再一次明確的表達了對日作戰的決心,承諾蘇軍會在打敗德國後半年將投入對日作戰。

不管怎樣,德黑蘭會議很好的強化了盟軍陣營,也顯示出蘇聯幹掉日本已經具備完整的時間表,他們完全是卡著《日蘇互不侵犯條約》5年之約去的。

就這樣,盟軍開始凝聚起來平推軸心國,很快就打得軸心國潰不成軍失地千里。直到1945年,美、英、蘇三國又決定開一次碰頭會議。

咦?為什麼沒有蔣公?

還不是等勝利等的太狠了唄,誰會尊重一條鹹魚呢?

11945年2月4日,雅爾塔會議召開,這次會議完全是一場戰後的分贓大會,三國在即將到來的勝利面前,把世界化成了大蛋糕,你一口,我一塊,吃得不亦樂乎。

羅斯福展現出極大的胸襟,他期望蘇聯能支持加入美國主導的聯合國,而且希望蘇聯拿出具體的對日作戰策略。

斯大林也為此十分高興,他甚至體現出一種焦慮,因為他認為蘇聯必須要有個機會在日本身上為日俄戰爭雪恥,以及拿回當年蘇聯失去的一切領土。

他還承諾:對德作戰結束後2-3個月必定參與對日作戰。

但是,誰都不能染指蒙古,必須維持現狀,千島群島、庫頁島屬於蘇聯,旅順、大連也應該成為蘇聯的租界,中東和南蠻鐵路歸蘇聯。

蘇聯在之後還恬不知恥的表示:願與中國簽訂《蘇中友好同盟協定》,以武力幫助從日本手中解放中國。

壽元無多的羅斯福急於促成對日協定,英國對遠東利益也沒有插足之地,於是中國的利益再次被賣了。

三國在會上還進行了秘密協定,協議了對日具體作戰區域,以及各國負責的佔領區域,蘇聯劃分的領地是北海道,它正好連著庫頁島。

以蘇聯一貫的德行,如果真讓他們上島,這北海道也就從此不姓日了。

可惜的是,斯大林最終棋差一招。

斯大林生性有點過於謹慎,也喜歡耍弄俄式的狡猾,還比較貪婪,他答應3個月內出戰,在條約上攫取了大量的好處,卻仍嫌不夠,他想要更多。

怎樣得到最大好處呢?不如坐山觀虎鬥,看日本和美國打,蘇聯在最合適關頭插手,以最小的損失取得最大的利益。

在蘇聯人看來,日本人的戰鬥表現其實挺不錯,最起碼美軍在島嶼上的損失是愈來愈大的。

當牛島滿等將軍開始調整戰略,將“打贏”為目的的戰鬥變成“多殺美國人”為目的的行為後,美軍的傷亡開始飆升。

這思路其實也是從中國學來的,這不就是毛澤東“不以一城一地得失為目的,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的論持久戰思想麼?

日本人學的有點晚。
蘇聯人看到美國的艱難,幾下就參謀出了美國的痛點,並得出美國人無法快速攻佔日本的結論。

那麼,等美國人上日本島,打得正亂的時候,咱幾下子把好處撈走不就行了麼?

蘇軍為此秘密調集華西列夫斯基等將領,悄悄在遠東囤積物資,運輸人員,就等抓住機會雷霆一擊。

而且不要忘了,日蘇二戰時的關係好得很,日本也成為蘇聯的利用品。

盟軍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這是開羅宣言定下的調子。

但日本不願無條件投降,開玩笑,坂上之雲才升起多久?咱佔了那麼大的殖民地,現在全吐出來?然後趴地上任人蹂躪?

八嘎!

日本找到的救命稻草就是蘇聯,他們希望蘇聯人能看在交情的份兒上,做個負責人的“戰爭斡旋者”,幫助調和日美矛盾。

說簡單點,日本希望蘇聯能做和事老,幫忙說好話,讓戰爭就這麼停了算了,哪怕多給點好處也不要緊。

可蘇聯哪裡那麼簡單,每次日本人拍給蘇聯的電報,蘇聯甩手就扔給美國人了。

日本人其實包藏了禍心。

此時蘇美關係已經無限瀕臨破裂,歐洲為搶個德國已經快打起來了,日本人豈有不知之理?

日本人認為,這是個天賜良機,可以火中取栗,盡力的拖延時間,先等兩家翻臉,然後日本再趕緊貼一個主子,這“無條件投降”的局不就破了麼?

還別說,意大利不就這麼做的麼?弄死個墨索里尼,再不痛不癢喊幾句口號,搖身一變就成了盟軍,成了戰勝國。

多好的路子,日本為什麼不呀!

問題是,日本楞是不明白,美蘇兩國為什麼都吃了藥一樣,非要嫩死自己。

其實美國心裡也急呀,這時候羅斯福已經死了,副總統杜魯門繼任,論胸襟戰略他不如羅斯福,但論政治謀籌,杜魯門也是一位天才。

為了尋求連任支持,他表態:

要少死人;

儘快結束戰鬥;

要帶小夥子們回家;

要謀求最大的戰後利益。

那還能怎麼辦?自己要少死,那就得日本多死;自己要撈好處,那就得搶在蘇聯人前面。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日本識相點現在就投降。

但日本偏不,一來天皇不願被廢,二來將軍們不願受死,三來他們得等局勢變化。

這可逼急了杜魯門,美國人巴不得戰爭現在就結束,不然誰那麼天真,真等到蘇聯準備好了出來搶蛋糕?

杜魯門可不是羅斯福,他有野心,有戾氣,不願放棄這個機會,更不爽蘇聯人。

別忘了,後來的“冷戰”,就源於杜魯門主義的影響,以及他在會議上做出的姿態。

於是他讓艦隊團團圍困日本,將這個島國逼迫得斷糧斷頓,片板不得下海,堵著港口轟炸!

他讓寇蒂斯李梅到日本上空嚯嚯,成千上萬噸的凝固汽油彈被砸在日本人頭上,專門找天黑睡覺時候人多的地方燒,地毯式燃燒轟炸!

終於,他讓原子彈在日本人頭上炸響,這實在是忍不下去了,蘇聯明顯已經準備好,難道真讓美軍上岸陪日本人打巷戰?

蘇聯人開始沒品出味兒,畢竟那是原子彈,日本人自己都封鎖了消息,對外說是“天外隕石”。

再說了,那會兒誰認識原子彈?對大多數人來說,恐怕核物理還是個玄幻概念,什麼U238、Pu239,啥原子核、中子加速的,說天書呢?

就連愛因斯坦都沒能推測出原子彈的真實威力,按照他寫給羅斯福的信,原子彈被描述為一種可以裝在船上運過去自爆的武器,可以炸掉對方的港口。

結果,杜魯門拿真正的原子彈炸翻了一座廣島城。

斯大林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迅速做出了反應,而且與日本的條約也到了該廢的時候,於是蘇軍在8月9日0時發動了全面進攻,華西列夫斯基的鋼鐵洪流洶湧南下。

據說關東軍總司令當時看了一晚上表演,還喝了不少花酒,第二天早上才搞清楚狀況,連日本國內都比他清醒。

美軍也不含糊,當天早上就出動了“博克之車”轟炸機組,對小倉發動第二次核打擊。

結果那天雲太厚,轟炸機怕丟歪,便更換了轟炸目標,把炸彈扔在了長崎市的三菱工廠上面。

日本這下才知道怕了,趕緊與美國接洽表示投降。

美國也沒讓日本真的無條件投降,釋放了一點善意,表示可以暫且保留天皇制度。

於是日本人就自己掐起來了,天皇堅決不再支持好戰將領,逼得決戰派差點逼宮政變。

但不管怎麼說,日本終於投降了,他們迎接了美軍上島,搖身一變成了美粉。

蘇聯這時候再打已經遲了,構想中的美軍大規模鏖戰並未出現,原子彈和高強度的轟炸逼迫日本提前當了跪族。

蘇聯紅軍拼命的衝,也就幹掉了一些日本頑抗者,勉強把戰線推到了東北和朝鮮,美軍腿腳快,伸腿就卡下半個朝鮮,按38度畫了個線,蘇軍也只能認了。

為了趕蘇聯走,美軍還幫忙不迭從峨眉山爬下來的蔣介石搞了次大運兵,空、海運了大批人員到東北,進行“接收大業”,逼得蘇軍不得不灰溜溜的走人。

留著還能幹啥?他們不認為中國共產黨能奪天下,與國民政府關係也彆扭的很,美軍也順手囤積在一旁,再加上此前說好的條約、美國的原子彈……還是見好就收吧。

就這樣,蘇聯對日作戰的計劃便這樣中道崩殂了,鬧了個不痛不癢的結局。

不過他們也為此賺了不少好處,不僅庫頁島盡入其手,還拿回了日俄戰爭中所有失去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