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保護的孩子就像溫室的花朵,有時“散養”未必是一件壞事

現在很多的家庭,尤其是長輩幫忙帶孩子的,都會把孩子養成溫室的花朵。事無鉅細統統安排不說,連孩子必要的與外界接觸的機會,也會有很多顧慮。但其實,有時候“散養”未必是一件壞事。反而能給孩子們帶來一些不一樣的體驗和感悟。

過分保護的孩子就像溫室的花朵,有時“散養”未必是一件壞事

曾經網上流行的段子,一到冬天就會讓大家津津樂道,叫做:“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

是啊,很多情況,很多家長都是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媽媽覺得學鋼琴好,小時候家裡沒錢,我沒學成。現在啊,你趕緊學一學,培養你的氣質~”

“爸爸覺得今天天氣這麼冷,你還不穿襪子,涼從腳起啊!”

“媽媽覺得你大學專業應該選醫生,鐵飯碗,而且時間越久,手藝越值錢!”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屢屢出現,家長們都在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呵護孩子,甚至為孩子的人生選好了方向,鋪好了道路。當孩子開始漸漸的習慣家長們的“我覺得”,“你應該”,“這個不能碰”,“那個不可以”。那麼問題來了,沒有自由成長空間的孩子,在“家養”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又怎會沒有問題呢?

很多實行“家養”的家長,總在擔心孩子會摔倒,會吃不飽,穿不暖,穿多了,要感冒等等~這樣的孩子將來容易經不起外面的風雨,經不起磨難~

過分保護的孩子就像溫室的花朵,有時“散養”未必是一件壞事

其實,很多外國的家長都是實行“散養”式的教育方式~他們願意讓孩子嘗試新鮮事物,探索新鮮事物,讓孩子自己總結經驗,磨練自己。

曾經,留學期間租房時碰到一位臺灣房東,是一位母親。她的女兒年僅3歲,卻學會自己穿鞋,洗襪子,曬衣服。曾經也碰到過一位友人,她的兒子3歲半,孩子嚷嚷著要回家,他爸爸讓兒子自己拿著鑰匙回家開門。一開始我們還總是擔心,萬一孩子打不開門,氣急敗壞的出去玩了找不到怎麼辦,但最終他兒子在研究怎麼開鎖,後來還和他爸爸探討鎖和鑰匙的原理。

這裡的“散養”孩子,並不是說,你對孩子聽之任之,讓孩子隨心所欲。這樣容易讓孩子養成散漫,任性的壞習慣。

這裡的“散養”是家長能夠讓孩子儘可能的親身去實踐,去選擇;去感受,去認識,能有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

過分保護的孩子就像溫室的花朵,有時“散養”未必是一件壞事

比如,跌倒了,讓孩子自己爬起來,沒必要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擁而上。又比如,孩子吃飯的時候,讓孩子坐著自己吃,沒必要滿屋子跑,一口一口地追著喂孩子~

兩種培養方式,造就出不同性格的孩子,是你,你會選哪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