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戰疫“上半場”,哪些高科技可成“參考範本”?

◎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疫情肆虐的時候,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師生尋求幫助,最終通過“雲課堂”解了圍;三江平原上的前進農場地廣人稀,排查疫情成了“不可能的任務”,但藉助智能外呼技術一天搞定……

突如其來的疫情是一場大考,需求端出題,供給端答卷。上述典型場景,見證著集AI、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高技術於一身“新基建”的魅力,它們在疫情防控、復工復產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在中國抗擊疫情過程中,科技作用明顯,值得他國效仿。”有西媒撰文,“中國高科技抗疫堪稱‘參考範本’”。

覆盤戰疫最緊張的“上半場”,哪些高科技可成“參考範本”?

复盘战疫“上半场”,哪些高科技可成“参考范本”?

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AI有力量

擁有80萬畝土地的東北前進農場,務農職工4.2萬人,其中一半職工是外地人員,走訪盤查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AI的緊急介入讓事情變得簡單。科技日報記者瞭解到,這是一款基於AI能力的智能外呼語音機器人,可對公眾進行一對一電話呼叫,用於排查、通知、回訪。呼叫完成後,工作人員登錄系統即可查看外呼記錄,數據報表,進行異常預警。

缺口罩,缺防疫物資,缺勞保用品,這個農場的職工張宏宇沒想到,藉助“應急資源信息發佈與匹配平臺”,不到一小時,“三缺問題”得到了解決。實際上,缺貨很棘手,如何供貨更是大學問。藉助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該平臺可滿足發佈應急資源供給、需求信息匹配,中間是物流技術服務的高效銜接。

記者瞭解到,這款應用已在一個月內為國內645個政府部門、560家醫療機構等數百個單位提供了6.6億件的精準應急物資。

疫情之下的城市拒絕恐慌,而化解這種情緒,在政府開誠佈公之外,還需科技支持。

复盘战疫“上半场”,哪些高科技可成“参考范本”?

資料圖。

面對猛增的諮詢需求,傳統的熱線電話難以承擔重負,互聯網平臺、AI技術站了出來。2月4日,武漢市長專線正式開通“智能疫情助理”。當地市民訪問市長專線,自我篩查、信息查詢、就醫指導等疫情熱點問題,它都能給出精準答案,在開通當天訪問量就達到了25萬人次。

切斷病毒傳播途徑,

各種機器人上場

“黑科技”總在最緊要關頭髮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避免個體之間近距離接觸可有效切斷病毒傳播途徑,於是,機器人上場了。2月6日,京東物流智能配送機器人上路,完成了給醫院無人配送的第一單,順利將醫療物資送到了武漢第九醫院;2月7日,中國移動聯合產業鏈推出的5G醫用測溫巡邏機器人進行巡邏測溫;針對醫護短缺問題,智能配送、醫療監控、消毒運輸等一大批機器人衝上防疫前線,成為人們的好幫手。

复盘战疫“上半场”,哪些高科技可成“参考范本”?

京東物流智能配送機器人

在抗疫前線,醫護、民生需求一刻也沒停下。如何保障物流供應鏈的高效運轉?在後方的智能倉庫,天狼、地狼、分揀AGV機器人等機器人“大軍”24小時不停歇地運轉,效率是傳統人力的幾十倍。

疫情期間,各大醫院面臨著巨大的診療壓力。一款疫情問詢機器人,能對疑似病患提問進行分析判斷,提供疫情諮詢、疫情信息同步以及防疫注意事項,這大大減少了護士醫生的工作量。這款機器人能夠以分診H5的形式接入醫院APP或微信小程序,通過人機高效交互幫助醫院減輕初診的壓力。

复盘战疫“上半场”,哪些高科技可成“参考范本”?

消毒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2月11日,京東智聯雲在接到了北京市發改委“疫情期間生活必需品調度平臺”的研發通知後,迅速推出“智豆數據上報管理系統”,從研發到上線,用時僅24小時,讓北京市發改委領導感嘆:京東速度,不可思議。目前,這項技術從無到有,迭代了4個版本,成為“非常時期的應急研發,以高效為準則”的真實註腳。

“新基建”成最大風口,

入局者須經受“千錘百煉”

疫情是一塊“試金石”,唯有“實戰派”才能經受考驗。

當復工復產的號角吹響時,青島德銀負責人李鵬志卻遭遇了考驗。這家企業主要為製造業及工廠提供專業配套的工業品採購及相應的落地服務,但這類商品對安裝、維修等線下服務依賴性較高。疫情期間,客流量大、易聚集的線下特性讓他不得不忍痛暫停業務。

如今,即使已經復工,銷售業務短期內難以開放。轉機來了,通過入駐京東針對大中型企業用戶的專屬採購平臺,他們逆勢增長,在短短半個月時間內銷售近百萬元,甚至還對接到一些全球500強的知名製造企業,解決了業務增量問題。

复盘战疫“上半场”,哪些高科技可成“参考范本”?

發力於科技端的“新基建”並不是新鮮概念。疫情期間,中央在20天內更是四五次提及相關內容。由此,“新基建”成為時下最大的“風口”。正如中央強調的“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在國家隊之外,以京東、騰訊等為代表的科技互聯網巨頭早已入局比拼,在算法算力、智能供應鏈、C2B連接力等方面形成特色競爭力。

“新基建”供應端在變,市場需求端也在變,疫情開啟了一輪“洗牌”模式,檢驗著參與者的技術成色。越是環境的艱難期,越是技術作用的凸顯期,越是發展的關鍵期,這讓參與者們都在“磨刀霍霍”。

“每一款技術,從產品到服務,從最初設計到上線應用,都要經歷真實場景的‘千錘百煉’。京東供應鏈是紮根‘新基建’的智能供應鏈。傳統供應鏈將貨運送到消費者手裡,就像移動了‘原子’。我們說的智能供應鏈,是在移動‘原子’之外,還在移動‘比特’,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讓傳統供應鏈運轉的更加高效,並讓‘比特’具有‘向量’屬性,從而減少不必要的‘原子’移動,有效提升效能和節省成本。從供應鏈到智能供應鏈的升級,就像傳統基建到‘新基建’的轉變一樣,可創造一個跟物理世界匹配的數字孿生世界,更好地移動‘比特’,提高‘原子’移動速率。”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京東雲和AI總裁周伯文博士認為,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和前沿探索是一個統一體,它們通過“往下紮根,向上生長”實現擴張,“用技術、平臺、服務和產業紮根‘新基建’,不斷釋放出向上生長的力量。”

當風口開啟後,“新基建”大考未完待續,誰能“笑到最後”?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