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号称千万人大城市,为什么感觉地铁人流量少?

卿墨人生


苏州,江苏省地级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自古就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苏州,确实是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只因众多原因才导致所谓的“地铁人流量少”等,下面我们归纳一下造成人流少的几个原因。

苏州地铁线路少 下边县级市太强

2016年末苏州市常住人口1062.5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02.24万人。苏州市户籍人口678.2万人。苏州地铁只覆盖了四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区,单条线路的客流应该和人口差不多的长沙区别不大。下边县级市太强,地铁交通线路并不发达,这个也是影响其地铁人流少的重要因素。

苏州高架快速路名列全国 相同人口的城市并不算堵车

据高德地图《201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361城市中,有61%的城市通勤高峰时处于缓行状态,有13%的城市处于拥堵状态,26%的城市不受通勤拥堵威胁。与2017年相比全国62%的城市拥堵同比下降,27%的城市同比基本持平,只有11%的城市拥堵呈现上涨。苏州在此次“交通健康指数”中名列第23位。

苏州城乡经济全国前列 人中就有一人拥有私家车

苏州,可能是中国目前城市体系下最具争议性的城市。18年全国城市GDP排行出炉,苏州以18597亿元排名全国第七,江苏第一。距前一位天津只差200亿左右,而领先后一位成都3000多亿。作为前十中唯一一个地级市。苏州的经济实力有目共睹。


信阳同城


我在苏州住了三年半,感觉基本原因是这两个:

  1、苏州的各个区域发展较为均衡,没有落后的,人口密度相对来说比较接近,所以大家在哪儿住都是住,跨区人口流动(即较长路程)需求不算太大。大家找工作的时候当然喜欢离家近的,既然各区发展经济程度接近,那何必跑到其他区去上班呢?

  2、从外地流入苏州的人口中,大多会在公司附近五公里左右的区域购房或租房,在这个距离内骑自行车是更好的选择,实在没有必要去搭乘地铁。我之前在斜塘租房住,距离公司的距离是骑车15分钟,步行也才45分钟的样子,上下班基本上不用坐公交车,更不用地铁了。

  现在我在郑州上班,感觉郑州的地铁比苏州要挤的多,主要原因还是各区域发展水平不一,相对来说金水、新区更强一些,其他地区较弱,导致大家都在金水、新区上班。另外金水、新区的房租很高,较偏远的地方租金低一些,又导致大家下班后要坐较长时间的地铁回家,于是这两个地方的地铁流量就特别大。


黑屋2


有几点,一,苏州人口并不集中,一半人都在下面县级市。而且地铁规化并不覆盖最需要人群,比如北面人口众多的渭塘,黄埭。这个距离市区有一定距离,人口多。但地铁不到。需要骑车或开车或坐公交到地铁站。这显然不合理。二,机动车,电动车保有量多,我家三口人,两辆电动车,一辆汽车。上班骑电动,去市区开车。又不是天天去市区。如果天天去,坐地铁半小时,加上两头时间。不也得1小时左右?我电动车足够从家里跑动市中心了。再远开车了。三,工作地通常不远。


土豆泥巴水


到过东南沿海所有地级市(因工作关系,北京上海都有长时间呆过),也到过华北、华东、华南、华中所有省会城市和大部分地级市,从1998年到2008年,在深圳(关内4年多,关外5年多)呆了10年,2008年举家来到苏州,到苏州也有11年了。本人根据个人经历,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纯属个人观点,如有出入,敬请谅解):

1/苏州一城四核(吴中吴江只算一核)+4个县级市,经济发展均衡,美景到处分布,宜居环境都很优,工作和居住地相对较近,这样减少了市民出行的概率,也减轻了上下班交通造成的拥堵。

2/苏州经济发达,居民比较富裕,家庭轿车已经普及,很多家庭拥有2部或以上。上班开私家车非常普及,出行也首选开私家车。因为道路规划建设比较超前,非高峰期基本不存在堵车。这样减少了地铁出行。

3/公交系统特别发达方便,一方面表现是全:包括公交,有轨,地铁,城际列车,高铁,动车,公共自行车,出租车,滴滴网约车等,构成了一个立体流动的交通网络。另一方面表现是密:不管哪种交通工具,车次安排的很多,不需要等太久。

4/苏州电瓶车也多,小而灵活快捷的电瓶车也缓解了地铁压力,减少了交通拥堵。

当然,苏州目前只开通了1/2/4三条地铁站,如果今年12月31日3号线开通运营,2021年及以后年度5/6/7/8号线和S1线陆续开通,苏州的地铁运输功能会进一步提升,出行会更加方便,但整体不会像北上广深那么拥挤。

苏州地铁不拥挤是其他城市梦寐以求的现象,难道非要出门挤车、站行才好吗?地铁(包括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不拥堵,正是苏州宜居的最好佐证。苏州未来会更美,欢迎来苏州定居。[鼓掌][鼓掌][握手][握手]


浪里个浪006


苏州号称千万人大城市,为什么感觉地铁人流量少?

我不知道提这个问题的人,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

我是土生土长的的苏州人,现在虽已退休,但对城市还是比较熟悉的。苏州目前已开通1、2、4号三条线,本月将开通3号线。现在三条地铁线每天的运量在90~110万人次。三条线的运量也比较均衡,都在30万人次以上。

在上下班高峰期间,最挤的是一号线,我曾因有事乘过几次,和上海地铁的高峰时段不差上下。除了上下班时段,平时列车到站乘客都能上车。相比之下,公交车比地铁的拥挤程度要好得多。

今年一季度1月-3月,苏州市区的公共交通总运量23519.97万人次,日均261.33万人次,同比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创下新高。其中轨交客流同比增长14.2%;公交客流同比下降8%;出租车(含网约车)客流同比增长18.7%。从这里可以看出,轨交(地铁)乘客增长较快,随着地铁线路的增加,这个势头还将继续。


宁俭堂徐


苏州人口分布比较分散,老城区姑苏区人口只有100万左右,这个和苏州城市规划有很大关系,因为不古迹多,老城区建筑普遍2~3层高,人口容纳能力不足。现在的苏州号称一城四核,北面是平江新城和相城CBD,东面是园区湖东湖西CBD,南面是沧浪新城和吴中CBD,西面是高新区狮山CBD,这个城市像个平底锅,周围高楼大厦,中间低平,人口分布也是如此。下辖的四个县级市占了近一半人口,进一步使得人口更分散。从商业角度看,CBD比较分散,人口流动也是如此,苏州地铁人流量较少就不难理解。



zues220


我想到四个原因,分别说一下。

1)虽有千万,但地铁覆盖城区部分人口不足五百万(扣除昆山、常熟、太仓、张家港和吴江没有接入的一大部分)。参考图1

2)机动车保有量高,苏州一千万出头的人口,三百多万辆机动车保有量,几乎和两千四百万人口的上海一样多。参考图2

3)电动车自行车保有量高,整个苏州市电动车和自行车有750万辆。

前几年共享单车哪怕横扫全国,但苏州却进不去(小黄车来了几天就撤了),为什么,因为苏州早几年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共用自行车网络,不但覆盖面广,而且完全免费。

4)城市布局合理。苏州是全国所有大城市中最奇怪的一座:不知道市中心在哪里。

参考图3,因为地图上的中心位置(姑苏区)建筑被保护,因此难以建高楼,商业和人流无法更高密度的聚集,所以围绕着中心的四个角,各自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中心。

北面是平江新城(属于姑苏区)+相城CBD;

东面是园区湖西湖东CBD;

南面是沧浪新城+吴中CBD

西面是高新区的狮山CBD

这就是苏州所谓的“一城四核”,除了古城区一片扁平之外,每个城区都有各自的中心,都有各自的性格。

没有哪个中心有绝对的压倒优势(不过,现在园区慢慢跑出来了)。

所以,各个区的人,在自己的区短距离内,生活和工作就近都给满足了。

这点也反应在房价上了,一般来讲一个城市的房价越靠近市中心的地方房价越高,然后以市中心为圆心,呈现同心圆结构般,越往外围房价越低。

而苏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房价几乎是平的(同样园区最近领先了半个身位)。





努力的技术


我定居苏州,生活苏州,公交,地铁,开车都上班过,为什么感觉地铁人流量少,可能有发言权。

1>说地铁人流量偏少,这句话要相对什么地方来说,不能简单说少,要相对北上广深来说是少,没几个城市能与一线城市比较,一线城市就人口多,红利多,各种机会多,没可比性。如果与无锡 常州比,明显高于他们。与 南京比,杭州比可能少点。

2>如果说算少,我分析了几种情况:

a>苏州地铁1号线2012年4月28日11时18分开通试运营,开通很晚,现在路线1,2,4号线,19年12月才开通3号线,线路分布很不密集,导致很多人坐地铁要转公交,还不如直接坐公交不绕路直达目的地,很多中高端公司分布在园区和新区,地铁还没有通过去,坐得人不多。

b>苏州发展非常均衡,那些说苏州若,主要靠工厂的人想想,苏州GDP全国第七,汽车保有量全国第四,但上班拥堵量中等,1个高架好,2个各区县发展很牛逼,很多人不要到市区来上班,从而地铁人流量不那么聚集。

c>苏州市区为古城区,主要旅游的,很多中高端企业和总部 公司 全往外围安营扎寨。湖东,湖西CBD很多高大上企业,产业园十几个产地都在园区和新区这些外围区域,所以都没必要坐地铁去市区挤上班。

d>那些说苏州完全靠制造业,可以想象,全国这么城市,难道就苏州一家靠制造业起家的吗,现在苏州转型了,都是中高端企业,那些污染企业在18~19年331清理下差不多早已搬走了,IT,互联网,人工智能,AI机器人等各种技术在苏州发展很好,在园区的很多这种企业,但园区目前还没有什么地铁,大多人开车和公交,毛驴上班。等过几年后面的5,6,8号线很多是园区地铁线通了,人们养成了地铁上下班习惯去知道地铁人数了。

e>地铁不能作为衡量城市的是否高端,发达的标准,不能一叶障目。


姑苏小鱼


苏州主城区并不大,按照国家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市区人口相差并不大。所谓“千万人口级别”的苏州市,其实只是在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时,下辖的县比无锡、常州多了一倍而已,刚“市管县”那会儿,苏州下辖6个县,无锡、苏州仅各下辖3个县,到现在,这些县要么已经“撤县设市(县级市)”了,要么已经并入大市变成区。所以说,苏州一直以“千万人口大市”“江苏GDP第一”为由要死要活的喊要建机场,我一直是泼冷水的,1100万人口分的那么散,机场建南边吧,北边的张家港、太仓依然不方便,机场建北边吧,南边的吴江不如去虹桥机场坐飞机。机场建靠近老城区吧,跟无锡的苏南硕放机场又太近。再说了,苏州GDP虽然全省第一,但人均GDP还不如无锡。至于地铁,其实也是一个道理,你主城区就那么点人,除非以后地铁市市(县级市)都连通了,会有一些人,但也不会堵的跟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大城市似的,人挤人。


媒体人杨壮波的落脚地


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苏州的发展太均衡了,发展模式不像一般的城市只有一个中心,而是“四核一城”,四个核心分别位于四个方向:北部相城区高铁新城,南部吴江区太湖新城,西部高新区科技城,东边园区生态城,中间是姑苏区的平江古城区。苏州,没有严格意义的市中心,但每个中心区域都很发达,人口分散,保留古城特色又不失现代气息。目前开通的1、2、4号线把各个市区连到一起,周边昆山、常熟、张家港、太仓等县级市也有自己的中心区域,进一步分流人口,所以地铁平时根本不拥堵。但周末,石路、察院场等站点明显人流特多,因为节假日往古城和商业街的人数增加。未来的5、3,6直到9号线以及连接昆山到上海的S1等线路贯通,十几条地铁全部贯通后,苏州大市将进一步成为一个整体,未来交通更加通畅便捷。

再者,苏州人生活水平较高,私家车保有量很大,稍有点钱的人都有汽车,工厂也有厂车接送,外资集中的高新区有有轨电车。苏州坐拥苏E、苏U两个车牌开头,在其他地级市是少有的。苏州地铁更加压力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