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結黨,有乎?無乎?

前言

《西遊記》中有一出魏徵斬龍。


魏徵結黨,有乎?無乎?

西遊記中的魏徵

犯了天條的龍王要被魏徵斬首,龍王找李世民幫忙,李世民一口答應,在龍王受刑當日拖住魏徵下棋,結果是魏徵睡著了,李世民以為魏徵太辛苦而沒有叫醒他,魏徵的靈魂順利上了天庭斬殺龍王,死去龍王的靈魂不敢找魏徵算賬,每天騷擾李世民。

這個故事,似乎說在神界,魏徵的地位還在真龍天子李世民之上。能獲得這樣的評價,說明在世人心中,魏徵應該是一個比較完美的人。

但人非聖賢,魏徵也是會犯錯的,他曾有一個建議,萬幸李世民沒有采納,否則李世民將成為又一個玄武門事變中的李淵。

這便是魏徵推薦侯君集為宰相一事。

一、 魏徵可以跟李建成,也可以跟李世民,其行為暗合道家上善若水


魏徵結黨,有乎?無乎?

魏徵

以史書中包含的信息分析,魏徵推薦侯君集,似乎不僅僅是推薦一個人這麼簡單。

魏徵是道家人士,道家主張“上善若水”。因此,可以認為魏徵的所為,包括他對李世民的直言犯諫,都不是率性而為,而是斟酌而行。

魏徵的經歷,出身貧寒,卻“有大志,通貫書術。”而有“術”的人,是不會憑著一腔熱血來做事的。

每逢亂世,就會有道家人士積極出世,這是中華這片神奇土地的特點。魏徵也一樣,本來還開著小店,做著小生意,見隋末天下大亂,乾脆將小店關了,化裝成道士雲遊四方,尋找豪傑。

魏徵第一個找的豪傑是李密,兩人的關係並不和諧,魏徵向李密提了幾個建議,李密不採納,李密的性格要比後來的李世民溫柔得多,魏徵卻並不和他死磕,只是默默的沉寂,一直無聞,後來他給哥們李勣寫了封信,勸李勣說老闆不行,早點跳槽。

後來,李密為竇建德所敗,魏徵歸了竇建德,而竇建德的脾氣比李密大得多,魏徵乾脆閉嘴了,竇建德失敗後,魏徵就到了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處,魏徵向李建成建言最多的就是:“幹掉你那個二弟李世民,免除後患。”《資治通鑑》上記載 “洗馬魏徵常勸太子建成早除秦王。”


魏徵結黨,有乎?無乎?

李建成

李建成當然不幹,結果被自己的二弟要了腦袋。

李世民殺了自己的兩個親兄弟,奪了老頭子李淵的江山後,當面責難魏徵:“汝何為離間我兄弟!”意思是你挑撥我兄弟的關係,該怎麼辦?

李世民以為魏徵會低頭向他認罪,至少是要道個歉,沒想到魏徵只一句話:“先太子早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意思是太子要是早聽我的,他今天就不會死。

李世民真心笑了。


魏徵結黨,有乎?無乎?

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下屬的結黨和不忠,而在這方面,李世民往往又多疑,連尉遲敬德和李靖這樣忠貞不二的人都免不了受他的猜疑。

魏徵的這句話,向李世民暗示他只認自己的老大,其他的人一概不認。這話讓李世民很舒心。

二、 魏徵和後來參與太子謀反的侯君集關係很微妙

李世民笑著問魏徵願不願意做自己的諫議大夫,魏徵當即表態:“幹。”


魏徵結黨,有乎?無乎?

魏徵跟了李世民之後,提了很多放在現在都有很好參考價值的建議,李世民用魏徵也感覺趁手,兩人形如魚水。

不久之後,乘著李世民高興,魏徵推薦侯君集做僕射,這是武宰相,魏徵的理由:“國家安不忘危,不可無大將,諸衛兵馬宜委君集專知。”可以將全國兵馬交予侯君集一人。

這一推薦很值得玩味。

侯君集是參加了李世民玄武門事變的親信勇將,為李世民東征西討,打下了西域的大片土地,立下汗馬功勞。但其人貪財、浮誇,又沒有文化,要讓他做宰相,有點荒誕。

李世民的回答是:“(侯)君集好夸誕,不用。”這是個說得出的理由,但在李世民心中,還有一個說不出的理由,那就是他對侯君集的防範,這個防範來源於李靖和侯君集兩人的恩怨。


魏徵結黨,有乎?無乎?

當初李世民讓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侯君集卻跑來告老師李靖的狀,說李靖要謀反,理由是李靖有很多功夫藏著不教,此時李世民的大氣和睿智就表現出來,他並沒有偏聽偏信,也沒有像普通平庸的帝王將相那樣,先將此事隱藏在心,再暗自觀察,而是直接找李靖當面問質,結果李靖說侯君集想謀反。《資治通鑑》對此有詳細記載:

“初,上使李靖教君集兵法,君集言於上曰:‘李靖將反矣。’上問其故,對曰:‘靖獨教臣以其粗而匿其精,以是知之。’上以問靖,靖對曰:‘此乃君集欲反耳。今諸夏已定,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而君集固求盡臣之術,非反而何!’”

李世民要侯君集學軍事,侯君集卻要學權謀。照理,李靖和侯君集的話都有道理,就像真假猴王一樣,在很難分辨真假的情況下,就只能看人品了,而在李世民心中,李靖的人品比侯君集好,當然相信李靖的話多一些。

江夏王李道宗也提醒李世民:“侯君集志大而智小,自負微功,恥在房玄齡、李靖之下,雖為吏部尚書,未滿其志。以臣觀之,必將為亂。”

李道宗是李家宗親,其地位、能力和功勞高出侯君集很多,為人又低調,對侯君集的評價應該不是個人偏見。


魏徵結黨,有乎?無乎?

後來侯君集果然鼓動被廢的太子李承乾奪權,而魏徵和太子李承乾又有著師生關係,魏、侯兩人再次在李承乾這裡出現了交集。

魏徵看問題透徹入骨,富有邏輯和遠見,卻看不出侯君集的為人,這個反差有些大。



三、 魏徵和侯君集結黨並非空穴來風

魏徵做為諫議大夫,口才十分了得。有人向李世民報告說魏徵結黨,結果李世民被魏徵幾句話就打消了懷疑。

《舊唐書.魏徵傳》詳細記載了魏徵和李世民兩人的對話:

“左右有毀徵阿黨親戚者,帝使溫彥博按訊,非是。彥博曰:‘徵為人臣,不能著形跡,遠嫌疑,而被飛謗,是宜責也。’帝謂彥博行讓徵。徵見帝,謝曰:‘臣聞君臣同心,是謂一體,豈有置至公,事形跡?若上下共由茲路,邦之興喪未可知也。’帝矍然,曰:‘吾悟之矣!’徵頓首曰:‘願陛下俾臣為良臣,毋俾臣為忠臣。’帝曰:‘忠、良異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龍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顯號,子孫傅承,流祚無疆;忠臣,己嬰禍誅,君陷昏惡,喪國夷家,只取空名。此其異也。’帝曰:‘善。’因問:‘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徵曰:‘君所以明,兼聽也;所以暗,偏信也。堯、舜氏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雖有共,鮌,不能塞也,靖言庸違,不能惑也。秦二世隱藏其身,以信趙高,天下潰叛而不得聞;梁武帝信硃異,侯景向關而不得聞;隋煬帝信虞世基,賊遍天下而不得聞。故曰,君能兼聽,則奸人不得壅蔽,而下情通矣。’”

李世民本是要敲打魏徵“阿黨親戚”的事,結果被魏徵上了一堂“君臣一心”,“忠臣良臣”的大課。

回過頭來分析,這個“左右”是誰?魏徵和誰結黨?都含糊其辭。可是李世民左右的人都是數得出來的,無怪乎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名臣,以李世民的英明,他們在李世民面前是斷不敢胡說的,要是李世民不信,反而讓他們對質起來,於他們而言就是場噩夢。


魏徵結黨,有乎?無乎?

恰巧宰相房玄齡也遇到了一件和魏徵類似的事。《資治通鑑》記載:

“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宋公蕭瑀,性狷介,與同寮多不合,嘗言於上曰:‘房玄齡與中書門下眾臣,朋黨不忠,執權膠固,陛下不詳知,但未反耳。’上曰:‘卿言得無太甚!人君選賢才以為股肱心膂,當推誠任之。人不可以求備,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長。朕雖不能聰明,何至頓迷臧否,乃至於是!’瑀內不自得,既數忤旨,上亦銜之,但以其忠直居多,未忍廢也。”

同樣的一件事,性情忠直的蕭瑀對李世民說房玄齡結黨,李世民非但不信,反而當場把蕭瑀訓一頓,使得蕭瑀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魏徵在侯君集事發前就去世了,而侯君集失敗被殺後,又有人再次告發魏徵結黨,而且結黨人就是侯君集,這個告發人在《新唐書.魏徵傳》中被稱為“纖人”,即小人,而這個“纖人”是誰?還是沒有點名,但是“

纖人”還對李世民說了一件非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事,就是魏徵將他對李世民勸諫的話都告訴了史官褚遂良,由此可見,這個“纖人”應該滿足兩個條件:

1、 和魏徵或褚遂良關係不一般;

2、 是李世民信任的人。

於是,李世民氣憤之下命令推倒魏徵的墓碑,不給魏徵家屬撫卹,搞得魏徵的老婆孩子度日艱難。

魏徵剛去世的一段時間,李世民悲痛至極,說明兩人感情至深,之後又如此對待魏徵,必定是得到了一些魏徵和侯君集結黨的證據,而李世民不是一個隨便就被糊弄的人,這些證據應該是確鑿的鐵證,而且,能拿出牽扯到魏徵和侯君集證據的人,也不會是一般人。


魏徵結黨,有乎?無乎?

可以推測,當時人證和物證俱在。

直到李世民打完高麗回來,想到魏徵的好處,才又給他重新立碑,關照其家屬。可這些更多的只是考慮到魏徵功大於過而應得的待遇,而不是對他結黨一案的平反。

因此來看,魏徵和侯君集結黨一案,似乎並不是空穴來風。

四、 魏徵的瑕不掩瑜


魏徵結黨,有乎?無乎?

有說,智者不諫,諫或不智。但魏徵是“智者盡言”,他和侯君集的關係,也都是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至於後來侯君集和太子謀反,並不是魏徵所能知道和掌控的事,從這方面來說,魏徵是識人有誤,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大唐良臣和忠臣的地位,對魏徵來說乃是瑕不掩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