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晁錯上書《削藩策》於漢帝”入手,解讀晁錯腰斬於市的內因

曾在知乎上看到有酷愛文史者表示,西漢的權臣晁錯是一代忠臣,卻被漢景帝無端的冤枉致死,並且在此基礎上大肆說晁錯是如何豐功偉績,如何的忠心耿耿,然其漢景帝作為晁錯的老師卻聽信竇嬰等的讒言,不顧師生之情,不念功臣之恩,將晁錯腰斬於東市。

漢景帝下令將晁錯腰斬於東市,這是鐵證的事實,但是不能說晁錯一點過錯都沒有,同時也不能說素有“文景之治”的漢景帝登基後不念恩師教導之情。有關晁錯的死因不是單單從漢景帝腰斬晁錯來定論,我們需要從多個方面,多個維度去分析,並且將問題帶到“七國之亂”的局勢上去討論,這才是解決晁錯是否被冤枉致使的有效方法。

從“晁錯上書《削藩策》於漢帝”入手,解讀晁錯腰斬於市的內因

晁錯影視照

史料記載,晁錯在上書《削藩策》給漢景帝時,其父親就深知兒子晁錯將會是身首異處的結果,甚至會殃及到全家人的性命。為何晁錯的父親如何的肯定呢?因為晁錯的父親雖然在功績上不及兒子,但是他更懂得皇權與藩屬國權利之間的矛盾,更通曉朝堂之上政權異己間相互排斥的現實,在此我們引用晁錯其父的言語。

據史料《漢書·袁盎晁錯傳》記載: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讓多怨,公何為也?”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逮身。”

晁錯之父飲藥自盡,用自身的性命來阻止晁錯不要將《削藩策》上表給漢景帝,然晁錯卻對西漢忠心耿耿,對漢景帝更是分擔憂愁。晁錯的行為可謂拋棄了孝道,成全了忠義,難道晁錯的父親說的話語不對嗎?

從“晁錯上書《削藩策》於漢帝”入手,解讀晁錯腰斬於市的內因

七國藩屬國地圖

晁錯沒有錯,晁錯的父親也沒有錯,只是晁錯為了國家考慮,為江山社稷分憂,晁錯的父親為兒子的前途和性命考慮。兩者考慮點不同,晁錯的父親深知削藩會直接威脅到七個藩屬國的利益,同時晁錯也會的諫言也會遭到朝堂異己的反對等等,可謂晁錯內外都遭到巨大的危險。在此,我們從“晁錯上書《削藩策》於漢帝”入手,解讀晁錯腰斬於市的內因。

晁錯心繫國家安危,冒死上書《削藩策》

有史料記載景帝二年,七國藩屬勢力越來越大,直接影響到皇權對藩屬國的實施,甚至有七國藩屬加起來與景帝的皇權勢均力敵的地步。這一點是任何一個皇帝都不能允許的,就算七個藩屬國的國君與景帝本為同一血脈,也不能讓其肆意妄為。

景帝的內心感到前無未有的恐慌,並且找到了身居三公的恩師晁錯問其解除藩屬權利,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方法。晁錯身居高位為景帝分憂本是分內之事,同時晁錯早期當太子少傅,兩人的關係更加的密切,此皆被君臣們眼紅,卻沒有絲毫的辦法。

從“晁錯上書《削藩策》於漢帝”入手,解讀晁錯腰斬於市的內因

漢景帝劉啟

晁錯得知景帝的擔憂後,於是在家裡將之對藩屬國的危害及其一些具體的解決辦法形成奏章,其名曰:《削藩策》。顧名思義,《削藩策》的內容就是針砭時弊的指出藩屬國的危害,及其對皇權的深遠影響,此皆說到了景帝的內心深處。在此,我們引用史料來回顧晁錯在《削藩策》中都說了些什麼?

據《漢書·吳王劉濞傳》記載: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隙,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文帝不忍,因賜几杖,德至厚也。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公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逆。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此處記載了藩屬國吳王與太子不合,假借生病的緣故不上朝面見景帝。皇權自高無上,素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吳王此次稱病不去上朝其深意有如下幾點:

1、吳王在試探景帝的皇權,即不上朝景帝會如何反應抑或對採取什麼措施;

2、以吳王為代表的藩屬國權利在日益加大,達到了與皇帝商量的地步。

從“晁錯上書《削藩策》於漢帝”入手,解讀晁錯腰斬於市的內因

七國之亂

故晁錯才見微知著,針砭時弊的說吳王等行為是公然的挑釁皇權,天底下如果均有點勢力和皇權交談,以後豈不到處都是亂臣賊子等等。此次不借此削藩,以後會更加的棘手,甚至褻瀆和吞噬皇權。晁錯的言語可能有點言辭激烈,在場的人都為之一振。此處一番言辭,也是其腰斬的原因之一。

《削藩策》的提出直擊藩屬國的危害,同時說明藩屬國的權利一定要解除,不接觸不行。這些諫言都直接危害到藩屬國劉氏的利益,同時在朝堂之上難免和七國藩屬有聯繫者,此言語流傳到七國君王之耳朵內或是什麼反應呢?此次諫言是否將驗證晁錯其父死前的言語呢?我們從景帝、朝堂異己兩方面入手,來分析晁錯的死亡。

從“晁錯上書《削藩策》於漢帝”入手,解讀晁錯腰斬於市的內因

七國之亂形勢圖

對景帝:穩定政權,集中皇權

七個藩屬國,雖然均是和漢景帝劉啟同屬於劉氏血脈,但是皇權畢竟是獨攬的,一旦他人的權利稍強,或是強過皇權,都是對皇權的一些褻瀆,甚至將會有被取代的可能。故《削藩策》的提出景帝內心是高興的,同時又是很擔心的,萬一失敗了皇權直接旁落,自己的性命堪憂。

尤其是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藩屬國假借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由向漢景帝發起戰爭時,此時的漢景帝才發現自己是如此的孤獨,身邊除了恩師晁錯竟然沒有一個人是值得信任和原因冒著生命的危險為自己出戰的。

畢竟是晁錯帶出來的學生,深知七國之亂的危害及其有些趁著七國之亂在暗處虎視眈眈的大臣,尤其是武將們。萬一朝廷內的文武百官倒戈到以吳王為首的藩屬國中自己將再也沒有迴旋的餘地了。

從“晁錯上書《削藩策》於漢帝”入手,解讀晁錯腰斬於市的內因

《漢書·袁盎晁錯傳》部分內容

有史料《漢書·袁盎晁錯傳》記載: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傷。內史府居太上廟堧中,門東出,不便,錯乃穿門南出,鑿廟堧垣。丞相大怒,欲因此過為奏請誅錯。錯聞之,即請間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錯擅鑿廟垣為門,請下廷尉誅。上曰:“此非廟垣,乃堧中垣,不致於法。”丞相謝。罷朝,因怒謂長史曰:“吾當先斬以聞,乃先請,固誤。”丞相遂發病死。錯以此愈貴。

景帝深知因晁錯是自己恩師的緣故,在仕途上一直遭到其他官員的羨慕,甚至是妒忌。百官們均對晁錯有很大的意見,將晁錯數為政治上的敵人,這一點景帝一直想化解,使其政治達到平衡,可一直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外加上晁錯《削藩策》的提出,大臣們紛紛反對,其實在反對晁錯,深怕晁錯的《削藩策》成功了。景帝的內心很明白,眼看著七國打著“誅殺晁錯”的藉口,而百官們也對晁錯有諸多的看法,為了讓朝廷上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景帝只好同意大臣們的建議,腰斬晁錯於東市。

從“晁錯上書《削藩策》於漢帝”入手,解讀晁錯腰斬於市的內因

晁錯腰斬之際

《漢書·袁盎晁錯傳》記載:錯殊不知。乃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

在景帝認同殺害了恩師後,七國藩屬王沒有了絲毫的藉口,同時朝廷上的百官們因為政治敵人晁錯的死亡也團結在了一起,最終將七國之亂給平息掉了。

其史料《漢書·景帝紀》記載:二月壬子晦,日有蝕之。諸將破七國,斬首十餘萬級。追斬吳王濞于丹徒。膠西王卬、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闢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皆自殺。

七國的諸侯王均被漢景帝給殺死了,同時百官們更加的團結。可以說晁錯的死讓漢景帝徹底消滅的藩屬國的勢力,將原先散落在藩屬國中的權利從新回到皇權之上;同時晁錯的死讓百官們與皇帝的心集中在一起。

對大臣:政治鬥爭,消除異議

政治鬥爭是消除不掉的,有權謀的君主會善用此政治平衡的態勢來為自己所用,即相互制衡,保持相對平衡,才能使皇權牢固。可是,晁錯的死在一定的程度上死於戰爭鬥爭之中,因晁錯是景帝的老師,同時晁錯身居高位的緣故,幾乎百官們均把晁錯視為阻礙其仕途上升的絆腳石。

從“晁錯上書《削藩策》於漢帝”入手,解讀晁錯腰斬於市的內因

古代政治鬥爭縮略圖

有史料《漢書·袁盎晁錯傳》記載:孝文雖不盡聽,然奇其材。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爰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記載中雖然簡短的兩句,可是卻客觀的記錄下了文武大臣們都不喜歡和晁錯打交道。可能很多的人都不能理解,晁錯身居高位理應有很多的人巴結晁錯,以此來快速升遷,為何卻視晁錯為眼中釘肉中刺呢?

其實晁錯這個人性格很耿直,對不好的人與事會主動的說,不會考慮到因涉及到誰的利益而忍氣吞聲。故晁錯縱然身居高位也是孤獨的一個大臣,在面子上看似百官們對其客客氣氣,其實內心對晁錯恨之入骨,甚至在史料中大臣們直接想斬殺晁錯滿門的,可見對晁錯的憎恨之深。

《漢書·袁盎晁錯傳》記載:丞相青翟、中尉嘉、廷慰歐劾奏錯曰:“吳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廟,天下所當共誅。......錯當要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臣請論如法。”

從“晁錯上書《削藩策》於漢帝”入手,解讀晁錯腰斬於市的內因

晁錯父親勸說晁錯不要上書《削藩策》

可以說若不是漢景帝念及晁錯是自己的恩師,同時晁錯才是對西漢、對漢景帝是忠心的,不然漢景帝會不得不按著其他權臣的諫言將晁錯的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在此我們是否感覺到了漢景帝的不容易,及其深切的體會到朝廷政治鬥爭的殘酷性。

故在《晁錯論》一書中有言:“夫二子者,才識度量不相上下......而皆欲功名在我,莫肯急病讓夷,故相為敵......及七國兵起,而錯遽欲按治袁盎宜知吳之計謀......盎聞之懼,遂反僭錯焉。”

在此,我們徹底知道了漢景帝作為君王連自己的老師都保護不了,還讓老師為國家而死,死的方式還是酷刑的一種。同時我們也深切知道了晁錯的死不是簡單的死於《削藩策》,還有一部分是朝廷的政治鬥爭。

從“晁錯上書《削藩策》於漢帝”入手,解讀晁錯腰斬於市的內因

無奈的帝王漢景帝

王朝記史評價

晁錯從被派到伏生處學習《尚書》到上書《削藩策》,其一路走來的每一步都是為了西漢考慮,心中全部都是國家的安危與榮辱。到後來晁錯的父親因為自己而死,晁錯的全家也因為自己受到牽連,自己也處於酷刑腰斬。

其中在七國之亂中晁錯有一點是有過失的,讓漢景帝丟了皇家顏面,即晁錯讓漢景帝御駕親征而自己卻在皇宮內。晁錯一生都在朝廷中沉淪,難道讓帝王在外征戰,自己卻躲在高高的圍牆之內,此是大臣該有的姿態嗎?這一點,是否讓身居皇權的漢景帝產生懷疑;這一刻,是否讓漢景帝如同驚弓之鳥?

總而言之,《削藩策》引起來的“七國之亂”和朝廷鬥爭兩方面導致了晁錯的腰斬,同時晁錯自身也有過錯,不懂得朝廷政治。歷史何其的相似,“精忠報國”岳飛是否也如同晁錯這般所謂的冤枉致死呢?在結尾之處,引用李世民之言語: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