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的抗挫力有所不同?帮助孩子提升心理弹性能力很重要

之前,朋友陪着自家的娃一起写作业,但是却发现了一个令她头疼的问题:

孩子做数学题时,有几道题做错了,想拿橡皮擦掉重新写,却因为不会用橡皮而开始闹脾气。

最初的时候,朋友还有耐心教孩子,让他一手按住作业本,一手用力擦就好了。可是孩子擦了几次,不是把纸弄皱了,就是擦不干净,没办法再写,最后,孩子一生气,用力一擦,“嚓”,作业本破了,孩子瞬间就哇哇大哭起来,把纸笔扔了一地。

这位朋友很苦恼:孩子仅仅是不会用文具都要哭?也太脆弱了吧?以后遇到更大的问题该怎么办?我们都希望孩子在面对挫折时能勇敢一点,不要动不动就崩溃大哭。但是挫折一定是不好的吗?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

为什么孩子的抗挫力有所不同?帮助孩子提升心理弹性能力很重要

挫折的好处

斯蒂芬·卡马拉塔在《直觉养育的力量》一书中说道:要形成韧性,势必要遭受失败,学会处理失败,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尝试了,失败了,才能得到教训,发展解决难题的能力和韧性。让孩子体验失败,才能让孩子在尝试中学习经验,磨炼他们的心智,为下一次的成功做好准备。

在婴儿蹒跚学步的过程中,如果他不小心被石头绊倒过,或者不小心踩进过泥坑,下一次他就学会要避开泥坑和石头,这便是成长。就像经历过风雨的侵袭,才会茁壮成长的小树一样。

人生不可能都是顺风顺水的,当一个孩子习惯了优秀,习惯了成功,容易导致他们目中无人,自视甚高,这样的人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受挫。所以经历挫折还能让他们戒骄戒躁,健康地成长。

为什么孩子的抗挫力有所不同?帮助孩子提升心理弹性能力很重要

为什么孩子面对挫折的反应不同?

之前,胡可发的一段关于安吉学弹钢琴的视频刷爆网络。视频中,安吉怎么也学不会弹《小星星》,急得两眼抹泪。可是哭过之后,并没有放弃,用他的双手边抹去泪水,边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练好曲子。

看到安吉这样的表现,各位宝妈纷纷点赞,同时也很苦恼,为什么同样是孩子,差距就这么大,自家的娃在面对困难时,总是很容易放弃。

搭积木搭到一半倒了,哇哇大哭;和别人比赛输了,崩溃大哭;学不会穿衣服,还是哭,哭完了就直接放弃了。为什么自家的娃就这么容易放弃呢?其实,这与人的抗挫折能力息息相关。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通过研究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在面对挫折时,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一个重点就是人的心理弹性能力,也就是抗挫力。

美国心理学会(APA)2014年将心理弹性定义为:在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甚至是重大压力时的适应过程。

拥有较高心理弹性的人通过使用资源、优势或其他积极的心理资本,比如乐观、希望,成功解决遭遇的挫折。运用自身的心理弹性战胜困境恢复正常的状态。心理弹性与幸福关系密切。

经过研究和长期的追踪调查发现,应对挫折能力比起学习成绩或者长相来说,是更为可靠的预设成功的指标。

为什么孩子的抗挫力有所不同?帮助孩子提升心理弹性能力很重要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浙大毕业的学霸,毕业后就在FACEBOOK工作,却因为工作方面遭遇挫折,选择从高楼跳下,当场死亡。无独有偶,一名毕业于人民大学的女研究生,失联两天后,被确认死亡。事发前,曾向身边的人透露过自己压力过重、情绪不佳。

高学历、好工作,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如此成功,如此令人羡慕,可是,他们都因为一时的挫折选择了轻生,令人扼腕叹息。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曾经提出过“内聚性自我”这个概念,即一个人心灵的各个组成部分向内靠拢,构成一个整体,有自我意识,不被别人的看法左右。

抗挫折能力强的孩子拥有“内聚性自我”,抗挫折能力差的孩子容易患得患失。抗挫力强的孩子,别人的想法很难决定他的行为,他会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决策。而抗挫力差的孩子,容易被别人的看法左右。

为什么孩子的抗挫力有所不同?帮助孩子提升心理弹性能力很重要

要不要制造挫折,来锻炼孩子?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概念:“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原本能做出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却选择相信结果一定是不好的,放弃所有抵抗。

一直关在笼子里被反复电击的狗,在经过多次的实验后,只要电击的信号音再次响起,即使实验者在电击前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尝试逃走。而且,它们会在电击来临前,直接倒地呻吟,放弃任何的抵抗。

人为地制造一些困难,想要让孩子在磨练中成长,其实并不能提升孩子的心理弹性能力,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当孩子在某一件特定的事情上反复努力,并承受接连不断的失败,他们便会在强烈的挫败感中自我怀疑,把困难无限放大,将这种无助的感觉泛华到新的情景中,包括那些原本可以控制的情景,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产生“做什么事都是无济于事的感觉”,遇到任何的难题,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解决它,从而放弃任何的尝试。

研究表明,如果家庭教育过于严格,会增加孩子习得性无助的几率。父母经常说教、严加管制,孩子长大成人,离开家庭后也往往倍感无助。

著名主持人董卿,如今回忆起痛苦的童年还是难以释怀。小时候父亲对她很严厉,让她假期去打工,每次吃饭的时候也时常对她横加指责,让她时常边哭边吃。这些经历让她即使长大后功成名就,却仍然十分缺乏安全感。

挫折教育不等同于打击孩子,不正确的挫折教育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一生难以磨灭的痛苦,也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塑造。

为什么孩子的抗挫力有所不同?帮助孩子提升心理弹性能力很重要

帮助孩子提升心理弹性能力

人生总会遇到挫折,拥有心理弹性的孩子更容易从沮丧中走出来。

心理弹性并不是不能改变的人格特质,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不将困难视作难以应对的难题,而是将困境作当成一种学习的体验,将征服挑战看做对自我发展和成长有利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会建议,父母可以做以下几件事:

1. 建立联结

关系在体心理弹性的培养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在早期就影响个体。心理弹性水平高的孩子接受的往往是开明的教养方式,而不是过于专制的教养方式。

开明的父母教养方式给予孩子的是关怀和爱,是孩子坚实的后盾。

Baumrinds(1971, 2013)的父母教养方式理论显示,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帮助培养独立自主、自强的孩子。

相反的是,如果父母采用的是过于专制的教养方法,往往会让孩子培养成依赖或叛逆的性格,易呈现没安全感或社交退缩的行为。

孩子和外界的其他关系也会对心理弹性的发展产生影响。积极的人际关系对培养孩子心理弹性水平有重要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结非常重要,这不仅指的是亲密关系,指的也是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在家庭内部,父母需要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给孩子提供强大的后盾,会让孩子在遭遇失败时,更加有安全感,也愿意去寻找父母的帮助。在社交方面,可以教孩子如何去结交朋友,教给孩子共情技巧,让他学会感知别人的情绪并做出反馈。

联结可以提供给孩子提供在应对挫折时的社会支持和抗风险能力。

为什么孩子的抗挫力有所不同?帮助孩子提升心理弹性能力很重要

2. 帮助他人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给我14天,我能治愈任何一个抑郁患者,群众们就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做呢?”阿德勒说:“首先,我会让他从帮助别人做一件事开始。”群众们又问他,如果14天后还是没有效果的话怎么办,阿德勒就说,那还需要另外一个14天。

这个事情不是说真的能够治愈抑郁症患者,而是强调了价值感的重要性。当一个通过帮助他人,感觉到了自己是有价值、有能力的,他就会产生奋勇向前的勇气。

所以,当孩子丧失信心,可以通过让他帮助别人来获得自我价值感。父母可以多多鼓励和安排孩子去参加和年龄相符的志愿活动或者任务。

为什么孩子的抗挫力有所不同?帮助孩子提升心理弹性能力很重要

3. 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

同样面对一杯只有一半的水,心态积极的人会说“还有半杯水”,而心态消极的人就会说“只有半杯水”。

所以,父母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认知十分重要。强势的父母会损害孩子自我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方法,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例如一味的去和别人比较来获取他人的认同,在骄傲与自卑之前徘徊。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他曾如何成功地解决了问题,他是怎么努力取得了考试的第一名,他又付出了什么样的行动取得了篮球比赛的冠军,并帮助他了解曾经的挑战和成就,增强孩子面对当下困难的勇气。

漫画家几米有句话说:“世界愈悲伤,我要愈快乐。当人心愈险恶,我要愈善良。当挫折来了,我要挺身面对。我要做一个乐观向上,不退缩不屈不饶不怨天尤人的人,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挑战的人。”

把孩子培养成这样一个乐观向上、不畏困难的人并不容易,需要父母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我们只有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用心地去陪伴他、引导他,给孩子足够的关爱与支持,才能让孩子顺利战胜人生的困难,不惧挫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