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的抗挫力有所不同?幫助孩子提升心理彈性能力很重要

之前,朋友陪著自家的娃一起寫作業,但是卻發現了一個令她頭疼的問題:

孩子做數學題時,有幾道題做錯了,想拿橡皮擦掉重新寫,卻因為不會用橡皮而開始鬧脾氣。

最初的時候,朋友還有耐心教孩子,讓他一手按住作業本,一手用力擦就好了。可是孩子擦了幾次,不是把紙弄皺了,就是擦不乾淨,沒辦法再寫,最後,孩子一生氣,用力一擦,“嚓”,作業本破了,孩子瞬間就哇哇大哭起來,把紙筆扔了一地。

這位朋友很苦惱:孩子僅僅是不會用文具都要哭?也太脆弱了吧?以後遇到更大的問題該怎麼辦?我們都希望孩子在面對挫折時能勇敢一點,不要動不動就崩潰大哭。但是挫折一定是不好的嗎?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正確地面對挫折?

為什麼孩子的抗挫力有所不同?幫助孩子提升心理彈性能力很重要

挫折的好處

斯蒂芬·卡馬拉塔在《直覺養育的力量》一書中說道:要形成韌性,勢必要遭受失敗,學會處理失敗,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嘗試了,失敗了,才能得到教訓,發展解決難題的能力和韌性。讓孩子體驗失敗,才能讓孩子在嘗試中學習經驗,磨鍊他們的心智,為下一次的成功做好準備。

在嬰兒蹣跚學步的過程中,如果他不小心被石頭絆倒過,或者不小心踩進過泥坑,下一次他就學會要避開泥坑和石頭,這便是成長。就像經歷過風雨的侵襲,才會茁壯成長的小樹一樣。

人生不可能都是順風順水的,當一個孩子習慣了優秀,習慣了成功,容易導致他們目中無人,自視甚高,這樣的人容易在人際交往中受挫。所以經歷挫折還能讓他們戒驕戒躁,健康地成長。

為什麼孩子的抗挫力有所不同?幫助孩子提升心理彈性能力很重要

為什麼孩子面對挫折的反應不同?

之前,胡可發的一段關於安吉學彈鋼琴的視頻刷爆網絡。視頻中,安吉怎麼也學不會彈《小星星》,急得兩眼抹淚。可是哭過之後,並沒有放棄,用他的雙手邊抹去淚水,邊下定決心,自己一定要練好曲子。

看到安吉這樣的表現,各位寶媽紛紛點贊,同時也很苦惱,為什麼同樣是孩子,差距就這麼大,自家的娃在面對困難時,總是很容易放棄。

搭積木搭到一半倒了,哇哇大哭;和別人比賽輸了,崩潰大哭;學不會穿衣服,還是哭,哭完了就直接放棄了。為什麼自家的娃就這麼容易放棄呢?其實,這與人的抗挫折能力息息相關。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通過研究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在面對挫折時,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一個重點就是人的心理彈性能力,也就是抗挫力。

美國心理學會(APA)2014年將心理彈性定義為:在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甚至是重大壓力時的適應過程。

擁有較高心理彈性的人通過使用資源、優勢或其他積極的心理資本,比如樂觀、希望,成功解決遭遇的挫折。運用自身的心理彈性戰勝困境恢復正常的狀態。心理彈性與幸福關係密切。

經過研究和長期的追蹤調查發現,應對挫折能力比起學習成績或者長相來說,是更為可靠的預設成功的指標。

為什麼孩子的抗挫力有所不同?幫助孩子提升心理彈性能力很重要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浙大畢業的學霸,畢業後就在FACEBOOK工作,卻因為工作方面遭遇挫折,選擇從高樓跳下,當場死亡。無獨有偶,一名畢業於人民大學的女研究生,失聯兩天後,被確認死亡。事發前,曾向身邊的人透露過自己壓力過重、情緒不佳。

高學歷、好工作,在外人看來,他們是如此成功,如此令人羨慕,可是,他們都因為一時的挫折選擇了輕生,令人扼腕嘆息。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曾經提出過“內聚性自我”這個概念,即一個人心靈的各個組成部分向內靠攏,構成一個整體,有自我意識,不被別人的看法左右。

抗挫折能力強的孩子擁有“內聚性自我”,抗挫折能力差的孩子容易患得患失。抗挫力強的孩子,別人的想法很難決定他的行為,他會根據自己的思考進行決策。而抗挫力差的孩子,容易被別人的看法左右。

為什麼孩子的抗挫力有所不同?幫助孩子提升心理彈性能力很重要

要不要製造挫折,來鍛鍊孩子?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原本能做出行動避免不好的結果,卻選擇相信結果一定是不好的,放棄所有抵抗。

一直關在籠子裡被反覆電擊的狗,在經過多次的實驗後,只要電擊的信號音再次響起,即使實驗者在電擊前把籠門打開,狗也不會嘗試逃走。而且,它們會在電擊來臨前,直接倒地呻吟,放棄任何的抵抗。

人為地製造一些困難,想要讓孩子在磨練中成長,其實並不能提升孩子的心理彈性能力,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當孩子在某一件特定的事情上反覆努力,並承受接連不斷的失敗,他們便會在強烈的挫敗感中自我懷疑,把困難無限放大,將這種無助的感覺泛華到新的情景中,包括那些原本可以控制的情景,認為自己是無能的,產生“做什麼事都是無濟於事的感覺”,遇到任何的難題,都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去解決它,從而放棄任何的嘗試。

研究表明,如果家庭教育過於嚴格,會增加孩子習得性無助的幾率。父母經常說教、嚴加管制,孩子長大成人,離開家庭後也往往倍感無助。

著名主持人董卿,如今回憶起痛苦的童年還是難以釋懷。小時候父親對她很嚴厲,讓她假期去打工,每次吃飯的時候也時常對她橫加指責,讓她時常邊哭邊吃。這些經歷讓她即使長大後功成名就,卻仍然十分缺乏安全感。

挫折教育不等同於打擊孩子,不正確的挫折教育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一生難以磨滅的痛苦,也不利於孩子人格的塑造。

為什麼孩子的抗挫力有所不同?幫助孩子提升心理彈性能力很重要

幫助孩子提升心理彈性能力

人生總會遇到挫折,擁有心理彈性的孩子更容易從沮喪中走出來。

心理彈性並不是不能改變的人格特質,可以通過學習獲得。不將困難視作難以應對的難題,而是將困境作當成一種學習的體驗,將征服挑戰看做對自我發展和成長有利的過程。

美國心理學會建議,父母可以做以下幾件事:

1. 建立聯結

關係在體心理彈性的培養與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在早期就影響個體。心理彈性水平高的孩子接受的往往是開明的教養方式,而不是過於專制的教養方式。

開明的父母教養方式給予孩子的是關懷和愛,是孩子堅實的後盾。

Baumrinds(1971, 2013)的父母教養方式理論顯示,積極的教養方式能幫助培養獨立自主、自強的孩子。

相反的是,如果父母採用的是過於專制的教養方法,往往會讓孩子培養成依賴或叛逆的性格,易呈現沒安全感或社交退縮的行為。

孩子和外界的其他關係也會對心理彈性的發展產生影響。積極的人際關係對培養孩子心理彈性水平有重要的影響。

現代心理學認為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聯結非常重要,這不僅指的是親密關係,指的也是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

在家庭內部,父母需要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給孩子提供強大的後盾,會讓孩子在遭遇失敗時,更加有安全感,也願意去尋找父母的幫助。在社交方面,可以教孩子如何去結交朋友,教給孩子共情技巧,讓他學會感知別人的情緒並做出反饋。

聯結可以提供給孩子提供在應對挫折時的社會支持和抗風險能力。

為什麼孩子的抗挫力有所不同?幫助孩子提升心理彈性能力很重要

2. 幫助他人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給我14天,我能治癒任何一個抑鬱患者,群眾們就問他:“那你打算怎麼做呢?”阿德勒說:“首先,我會讓他從幫助別人做一件事開始。”群眾們又問他,如果14天后還是沒有效果的話怎麼辦,阿德勒就說,那還需要另外一個14天。

這個事情不是說真的能夠治癒抑鬱症患者,而是強調了價值感的重要性。當一個通過幫助他人,感覺到了自己是有價值、有能力的,他就會產生奮勇向前的勇氣。

所以,當孩子喪失信心,可以通過讓他幫助別人來獲得自我價值感。父母可以多多鼓勵和安排孩子去參加和年齡相符的志願活動或者任務。

為什麼孩子的抗挫力有所不同?幫助孩子提升心理彈性能力很重要

3. 培養積極的自我認知

同樣面對一杯只有一半的水,心態積極的人會說“還有半杯水”,而心態消極的人就會說“只有半杯水”。

所以,父母培養孩子積極的自我認知十分重要。強勢的父母會損害孩子自我的發展,不良的教育方法,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例如一味的去和別人比較來獲取他人的認同,在驕傲與自卑之前徘徊。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他曾如何成功地解決了問題,他是怎麼努力取得了考試的第一名,他又付出了什麼樣的行動取得了籃球比賽的冠軍,並幫助他了解曾經的挑戰和成就,增強孩子面對當下困難的勇氣。

漫畫家幾米有句話說:“世界愈悲傷,我要愈快樂。當人心愈險惡,我要愈善良。當挫折來了,我要挺身面對。我要做一個樂觀向上,不退縮不屈不饒不怨天尤人的人,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挑戰的人。”

把孩子培養成這樣一個樂觀向上、不畏困難的人並不容易,需要父母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我們只有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用心地去陪伴他、引導他,給孩子足夠的關愛與支持,才能讓孩子順利戰勝人生的困難,不懼挫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