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打大仗,沒搞基建,呂后、文帝們的百萬斤黃金上哪去了?

先看這張西漢時期各朝的黃金賞賜分配細節。再來看看黃金的去向。

沒打大仗,沒搞基建,呂后、文帝們的百萬斤黃金上哪去了?

【中國貨幣史】,第104頁表格

一,從上表裡可以看出這麼幾個問題:

1漢高祖作為開國皇帝,賞賜大臣功臣黃金42550斤不算多。同他一次性給陳平四萬斤黃金相比,這點恩賜實在算不得什麼。由於他是皇帝,開創個帝國,再多再少也應該,這個例外就不說了。

沒打大仗,沒搞基建,呂后、文帝們的百萬斤黃金上哪去了?

劉邦劇照圖

2孝惠帝一來不再想當皇帝,也就用不著討好誰,當然就用不著什麼金子了;二來出身顯赫,前有先皇劉邦,後有母親呂后罩著。他不用賜金也沒有人敢吱聲。他用了68斤黃金,也不知賞給了誰?

漢景帝,漢昭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的處境差不多,有錢,國家又承平。他們不是吝嗇,就是當甩手掌櫃,與其賞賜外人,不如鎖在國庫中。

3,漢武帝花錢多。依他的個性,再有這麼多,他不嫌,有錢他還要打仗。這是個會花錢辦事的主子。他花了806940斤黃金,打下那麼多土地,值了。他是個會用錢,也會整錢的主子,這還是不用多說了。

4呂后,11000+斤黃金,漢文帝12000斤黃金,漢宣帝18370斤黃金。這三位掌權者的錢這麼個花法,用到哪裡去了?

這是個問題。他們在位時,一沒打大仗,二沒搞基建,三沒求仙藥,四對巡遊沒興趣,上萬斤黃金花到哪裡去了?

沒打大仗,沒搞基建,呂后、文帝們的百萬斤黃金上哪去了?

呂后劇照圖

二,本文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呂后和漢文帝,漢宣帝都有個特點,需要——固位。有所求大臣、諸侯、室支持。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他們三的地位開始都不穩固。要想自己坐穩一把手的寶座,非用金錢、地位,官職搞定反對派,安撫支持派不可。別以為掌了大權,坐上寶座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如果這麼認為就錯了。昌邑王劉賀不是繼承了大漢的帝王位麼,為什麼被霍光拉下了馬?就在於他沒有象這三位大肆賞賜左右前後的大臣們。要不他們擁立個皇帝沒回報,誰肯幹?當然沒人肯幹。

1,呂后是外戚,再不得了也只是外姓,就同姓而言,邊都沾不上。只是她是皇后輔兒子,指教兒子的優越身份,要想"稱制",其他人一定不服,因為其他人的一切福利是劉邦給的,不是呂后給的,他們認劉邦,自然要維護劉氏,識呂氏為篡逆。因此,呂后要取得朝臣們的支持,就得保持他們的既有利益,並用黃金軟化他們的反抗之心。呂后註定要用許多的黃金來收買朝臣們的認可,否則幹不成事。

2,漢文帝是藩王入主未央宮,全得力於陳平周勃等人的"賊心"。漢文帝入主未央宮之前,在中央一點人緣也沒有,也就沒有什麼支持什麼反抗。自然也就沒有什麼根基,一切從頭開始。還好,他用黃金擊敗了老奸巨猾的陳平周勃等驍龍般的老臣。至於漢3,宣帝劉病已,他可是入過牢,吃盡苦,無親無故,在尚冠里長大的平民般的皇子王孫。底子更薄,是沒有合大臣們心儀時的皇帝繼承人時,才想到有他的存在。如果昌邑王劉賀懂事點,情商高點,智商合適點,拿出一萬斤黃金來表示一下霍光們的擁戴之心,恐怕就沒有劉病己什麼事了。劉病己衣冠入宮後,立刻發國庫,著功簿,封賞霍光,拜見孝昭皇太后,方才戰戰兢兢的當上了皇帝,即使這樣,他的最愛許平君,還是被別人害死了。身為皇帝,他還是沒有保住自己的妻子。這樣的皇帝,能力十分有限。為什麼,因為有權臣當道!

沒打大仗,沒搞基建,呂后、文帝們的百萬斤黃金上哪去了?

漢文帝劇照圖

三,呂后執政十五年

呂后和孝惠帝合起來執政的時間正好和秦帝國統治中國的時間,也是十五年。孝惠帝佔七年左右,才用68斤金,國家照樣發展。呂后接過"天下"的時間有八年,她用了11000+斤金。既沒同周邊國家打一仗,又沒為國家搞個工程建設,國家又沒有出大毛病。錢去哪兒了?

仔細分析了一下,她的賜金用在了私慾之上,她的私慾就是"王諸呂和穩諸呂"。一旦"王諸呂",諸侯,宗室,大臣肯定不服。怎麼辦?用錢坐平。用錢擺平他們的不平之心,用錢鋪平為呂氏通向封侯封王的道路。這是件燒錢的事。從《呂太后本紀》裡可以看出,國家晏然無事,她卻用了這麼多錢,再次坐實了呂太后用錢開路,用國家的錢賞賜別人而辦自己的大事,才讓諸大臣,諸侯,宗室暫時熄火,不反抗,任由呂后大封諸呂,以穩定她自己的統治地位。

呂太后在世時,不光用錢辦事,她還用土地封侯別人,把自己後家的男人都封王侯,甚至她妹妹呂嬃也封臨光侯。她這是用國庫的錢辦自家的事。用國家的土地封自己孃家的人,顯然把劉邦"白馬盟誓

"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的底線給碰斷了。而這條線是維護既得利益者的朝中諸人的基本保證,諸大臣自然要反對,只是暫時不敢明面上反對而已。

沒打大仗,沒搞基建,呂后、文帝們的百萬斤黃金上哪去了?

呂后劇照圖

呂太后在自己死後,預先準備好了恩賜朝臣們一大筆錢,除了老百姓沒份之外,朝廷官員人人有份,個個分錢。

辛巳,高後崩,遺詔賜諸侯王各千金,將相列侯郎吏皆以秩賜金。

這筆款子不少。諸侯王每人賞賜一千斤金,當時還有大小几十個諸侯王;其次是將、相、列侯、郎官、官吏按等級賜以黃金若干,這是在全國範圍內大行恩賜。用這筆鉅款感化朝中大臣,宗室,諸侯王,給呂氏外戚留條後路,可謂用心良苦。這是呂后用錢來買一張保護呂氏的護身符,用以處理呂氏與百官的潤滑油。但是漢大臣不買賬,對他們而言——錢照收,呂氏必須要除掉,把利益最大化才是他們的理想。這是呂后花了鉅款的原因之一。

11000斤黃金是已經統計的數目,還有未統計的數目,所以才有11000+這樣的描述。看來呂太后稱制,代價太高了。就為權欲之心,害死兒子,花了鉅萬計的黃金,做了十五年的一把手,封盡呂氏諸男女何止二十人為諸侯王、諸侯,臨死又用鉅款買個"護身符",結果還是沒用,朝臣得了錢,照樣族滅呂氏之心不死,感覺呂后花錢沒用在刀口上,十分不值!

二,漢文帝是個儉省皇帝,該用錢的時候,他出手大方,一次就花一萬二千斤黃金。

漢文帝是個非常節儉的皇帝,他的勤政儉省在中國古代史上赫赫有名。

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

就是這麼個斤斤計較的皇帝,用了12000斤黃金,形成鮮明的對比。

那麼,他用的錢,比呂太后還要多1000斤黃金之多。漢文帝時又沒打仗,與四鄰國家均是"和為貴",這12000斤金用到哪裡去了?

回答是用錢賞給諸位大臣去了。

漢文帝是庶子,漢高祖八個兒子,在呂后的調教下,剩下劉肥,劉恆,劉友三兄弟。漢朝陳平周勃要抓個軟弱的王子充數,權衡利㢢後,認為劉恆聽話,家裡的人又賢慧,是最好的人選。詔令一到代國。群臣狐疑,最後宋昌力主代王派人進京哨探,結果是真的。這就出現了兩批有大功的人員。漢朝中央的陳平周勃等倡議迎立代王的大臣,代王自己在代國的原班人馬,而且原班人馬判斷正確,更是功不可沒,應當巨金酬謝才慰功臣心。這兩班人馬該用多少黃金賜與,又該用多少戶口加封或者新封?

沒打大仗,沒搞基建,呂后、文帝們的百萬斤黃金上哪去了?

漢文帝劇照圖

擁立代王為皇帝的朝中大臣必須籠絡

,必須慰勞其用心和辛苦,所以周勃第一大功,賞五千斤黃金,加封萬戶……其餘最孬的,也是上千金,增封邑:

太尉勃萬戶,賜金五千斤。丞相陳平、灌將軍嬰邑各三千戶,金二千斤。朱虛侯劉章、襄平侯通、東牟侯劉興居邑各二千戶,金千斤。封典客揭為陽信侯,賜金千斤。”

剛好12000斤黃金,一次性搞定,擁護他上帝位的功勳人員一個也不能少

漢文帝重賞功臣,傳出的信息是:咱們兩清了,今後君臣格守"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方針辦事。以後來漢文帝的作派,也確實如此。陳平周勃按袁盎的話說,連社稷之臣也算不上,剷除諸呂的目的是貪賞而不在先前的危亡中拯救國家於水火之中。漢文帝是"深以為然"。

劉恆一當上皇帝就接管了要害部門,讓朝臣們交出南、北軍兵權,宮中換了所有的衛隊長官,用國庫裡的黃金來辦自己的大事(也可以說是辦國家大事)。這時黃金的力量和賞賜的戶口,顯示了無比的威力。一切不平之心,均在黃金的光芒下黯然失色。

不久,漢文帝的儉省本性凸顯出來,對自己的原班人馬只給官職和封侯,並不提黃金的事,他要存錢了。

上曰:“方大臣之誅諸呂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勸朕,朕以得保奉宗廟。已尊昌為衛將軍,其封昌為壯武侯。諸從朕六人,官皆至九卿。”

但是,為了皇恩浩蕩,漢文帝不忘革命先輩,把與先帝一起反秦抗楚的叔伯們都澤潤了一遍,団結了更廣泛的擁護者。雖沒有提黃金的事,但土地可以創造財富,一樣換得出黃金來!

漢文帝可謂"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把裡裡外外,用金錢土地換來了上下歡欣,人人喜歡,個個稱讚。

上曰:“列侯從高帝入蜀、漢中者六十八人皆益封各三百戶,故吏二千石以上從高帝潁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戶,淮陽守申徒嘉等十人五百戶,衛尉定等十人四百戶。封淮南王舅父趙兼為周陽侯,齊王舅父駟鈞為清郭侯。”秋,封故常山丞相蔡兼為樊侯。

漢文帝賞賜的錢,用在刀口上了,這麼些稍有不同意見的三杆子打不著的人,均封為侯,讓他們閉嘴。他從此穩穩地坐在寶座上,一直把他這一大宗貫徹下去。這叫昭然遠見,該用黃金,財物打點的地方,要捨得,以12000斤黃金,換來無限江山,肯定值得。更何況,要收回來也容易。周勃的黃金一大半給了漢文帝的舅舅薄昭,薄昭後來犯事,這黃金又流回國庫,繞了一圈,還不是替漢文帝存下來,墊出個"文景之治"。漢武帝用助祭的醮金詐奪諸侯黃金,更是一種黃金回籠的絕招!所以,千萬別和不作聲的皇帝鬥……

沒打大仗,沒搞基建,呂后、文帝們的百萬斤黃金上哪去了?

故劍情深,許皇后

四,漢宣帝繼位,重賞霍光七千斤黃金

漢昭帝英年早逝,無後。昭帝的兄弟是有,但不入朝臣的法眼,免強找到昌邑王劉賀,幹了二十七天,被霍光趕下了臺,理由是"不可以承天下之大任",二十七天,犯事千餘條。平均每天三十餘條。每小時一條半。想必昌邑王劉賀跪聽廷臣宣讀懿旨時,雙膝一定跪麻了。霍光廢了劉賀。幾個不眠之夜後,才找到十八歲的劉病已。立為漢宣帝。

漢宣帝劉病已比昌邑王劉賀情商高,會隱忍,明勢利,揣臣心。因此,上位第二年就再對霍光加封,賞賜鉅額金錢財物。加封一萬七千戶,黃金七千斤,錢六千萬,絲綢三萬匹,人奴一百七十人,良馬二千匹,豪華甲等府第一棟。霍光一滿足,其餘也就滿足了。漢宣帝才"芒刺在背"地做了近乎傀儡的皇帝。如果不是年紀關係讓霍光撒手,不知何日才是盡頭。

明年,下詔曰:“夫褒有德,賞元功,古今通誼也。大司馬大將軍光宿衛忠正,宣德明恩,守節秉誼,以安宗廟。其以河北、東武陽益封光萬七千戶。”與故所食凡二萬戶。賞賜前後黃金七千斤,錢六千萬,雜繒三萬匹,奴婢百七十人,馬二千匹,甲第一區。

重賞得讓人覺得有些反常。也可以反證一下一毛不撥的劉賀為什麼會"古道西風廋馬"地回到鄉下去做海昏侯

五,討論一下淺顯的是非成敗

呂后,文帝,宣帝所用的黃金幾乎差不多。他們面對的對手,有著強大的顛覆勢力。如果說呂后的遭遇特別,阻力更大的話,文帝和宣帝該是劉姓現存的"長房長孫"吧

?陳平,周勃,霍光們為什麼要找"弱藩王或者在野王孫"承大位?目的簡單,好控制,能滿足自己對權勢利益的渴望。雖說他們都沒有奪位,但奪權卻是存在的,他們剷除異己,實行權利地位壟斷,搞一家獨大,這對於霍光更是集中體現。這種相權危害皇權,皇權一旦旁落時,一切均可發生。這對初繼位的皇帝是個考驗。聰明的初繼位者,首先大賞群臣,存撫百姓,慰問鰥、寡、孤、獨、老、病、殘,大赦天下,收取天下民心。

沒打大仗,沒搞基建,呂后、文帝們的百萬斤黃金上哪去了?

霍光劇照圖

呂后是費盡萬金,也收買不了大臣們的執著;漢文帝用萬金堵住文武大臣干政的道路;漢宣帝用萬金穩住權臣的慾望,避免了自己重蹈劉賀的覆轍,可謂明智。

他們不是不愛財,但在關鍵時刻,拋擲萬斤黃金也只是圖個順利把皇帝做下去,皇帝也得用戰買平安吶,這些盤根錯節的勢力也讓皇帝如履薄冰。

六,結論

皇權PK相權時,不是皇權旁落,就是相權壟斷。皇帝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補救,皇權就會旁落,聰明的沒有足夠支持力量的初上位的皇帝,這時應該發御府金銀錢財分化瓦解強大的臣下勢力,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上述三例證明這些方式有用處。

資料源自《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