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曹操為什麼沒有死?

小龍81739


《三國演義》,是元未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寫三國時候的事,小說,基本框架上要遵守歷史事實,小說家的文章,有很多的寫作筆法,常設懸疑引起讀者的興趣。



赤壁之戰,不是曹操方面軍武力不行,是一步步落入諸葛亮和東吳的圈套。連環計,反間計,詐降計,曹操是個生性多疑,足智多謀的人,但他也是個愛惜人才,廣攬天下賢臣之人。



赤壁之戰時,劉備的力量是最弱的,基本上還沒有站穩腳跟,蜀軍在幾處關口的阻截還不能置曹操於死地,華容道上,若是關羽不念舊情,或許這裡就是曹操的葬身之地。但這是諸葛丞相有意安排,他了解關羽,他們立軍令狀,只是殺殺關羽的傲氣。



小說是要環環相扣的,所以曹操應該有驚無險,因為北方還需要曹操的領導,這個時候的蜀國和吳國是沒有力量達到的。

赤壁之戰,對曹操造成重創,他要回到北方重養生息,而蜀國和吳國藉此機會發展,壯大。


sddz以書潤心


曹操被關羽網開一面放走了。

 

用《三國演義》裡的話來說就是:“曹瞞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

 

先說赤壁之戰,諸葛亮和周瑜用火攻,殺了個曹操措手不及,曹操逃走的時候,身邊僅僅剩下了三百餘騎,邊逃跑邊彙集被打亂的殘部。

 

曹操一路慌慌張張敗走彝陵,走到“烏林之西,宜都之北”的時候,人馬才稍微有些安心,結果曹操一看周圍“樹木叢雜、山川險峻”,覺得這是個伏兵的好地方,於是大笑“周瑜無謀,諸葛亮少智”,不知道在這兒埋伏兵馬,結果還沒笑完,就引出趙雲趙子龍來,諸葛亮早安排好人在這兒等著了。

 

一番亂戰,靠著徐晃、張郃兩員大將保護,曹操才得以逃脫。按說受這一嚇,損兵折將,曹操該安穩些了吧,結果到了葫蘆口,人困馬乏,埋鍋造飯的時候,曹操又笑了,說“要是我用兵,就在這兒埋伏一彪人馬。”於是如願以償,張飛又率兵殺出來了。

 

許褚、張遼、徐晃三人纏住張飛,兩軍混戰,損兵折將之下,曹操趁亂又跑了。等到甩開張飛追兵,一群殘兵敗將被曹操帶著好不容易來到華容道,只要出了這個地方,就到曹操地盤上了。

 

結果曹操沒憋住,再次大笑,笑這兒沒有伏兵。想啥來啥,關羽橫刀立馬,默默站出來了。曹操手下這回真跪了,說打是打不過了,你們是熟人,要不你去求求他吧,說不定他就把我們放了。

 

曹操和關羽確實是熟人,當年曹操打徐州,劉備吃了敗仗,關羽沒辦法投降了曹操(當然名義上是歸降朝廷)。曹操對他挺好,在他幫曹操斬殺顏良之後,還給他封了個漢壽亭侯。但是架不住關羽和劉備才是“原配”,所以後來關羽一知道劉備消息,就立刻“掛印封金”跑去找大哥了。

 

面子和命哪個重要?當然是命,曹操就站出來求情,關羽說:“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然已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以奉報矣。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曹操又說,你忘了過五關斬六將的事兒了?你當時要走,我可沒攔你。現在你也別攔我,就當放我一馬吧。

 

關羽平時最是講義氣,聽到這裡,又見曹軍悽慘,心一軟,就放曹操過去了,曹操就這麼逃得一命。

 

所以說,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三國演義》塑造的孔明“多智近妖”,在這一場戰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赤壁之戰還沒打,基本上曹操敗退的後路,就被諸葛亮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如果關羽和張飛或者趙雲任何一人對調,基本上曹操就很危險了。但諸葛亮安排的時候,說過“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意思是我給曹操算了下命,他現在還死不了,留個人情給關羽做,還顯得他義氣深重。

 

所以雖然最後是關羽放走的曹操,但基本也算是劉備和諸葛亮默許的。

 

當然正史中,關於赤壁之戰,就記了簡單的幾句:“公(曹操)至赤壁,與備(劉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曹操並沒有敗得那麼慘,自然也就沒有性命之憂。





子不語新


戲說三國。赤壁之戰開戰之即,孫劉二家約定孫打水戰,陸地交由劉家。周瑜暗中自樂,火燒赤壁後,讓曹劉對殺,無論何種結果,孫家都是最後大贏家。

劉備與諸葛長考全局,將不過五員,兵不足五萬,既使曹水軍大敗,可仍然是最強的陸軍啊!戰將如雲,謀士如雨,堪稱是勁敵。打一場百團大戰,不輸也定然是傷亡累累。老本不能全部賠光。

當時只派了張飛丶趙雲等分別設伏打阻擊,而留下關羽做預備軍。

可關羽自吋自己是第一大將,豈有不上之理?

關羽跨上一步道:軍師何故不用關某?

諸葛看了一眼劉備:殺雞焉用牛刀。關將軍自有重任。

大敵當前,關某自當馳驅,那有袖手旁觀之時。

關將軍,要顧大局。仗有得是打,不在於一時一地。

軍師,關某隻願戰死沙場,不願無所作為。

諸葛大拍桌子:軍令已下,不得多言!

關羽不讓,慷慨激昂。諸葛手搖鵝毛扇,看了看地圖:曹軍最後之途必經華容道,要對搏的話,不是兩敗俱傷,就是…

關羽立馬醒悟過來:曹操當年之恩,我已報了。今日一定拿下曹操。

關羽領了軍令狀,奔赴華容道。

劉備對諸葛說:華容狹道,困獸猶鬥,曹軍上百將領做生死搏,二弟險矣!

諸葛笑道:軍中無絕境,曹軍身經百戰,豈能輕易戰勝。然關羽忠義,曹操以情動之,關羽必有所不忍。權當買個人情。而曹命不該絕,北方有他能制約,沒他當大亂。局勢不知如何混亂,更難應對啊!

果然如此,曹操回去後再無大的動靜,死後曹丕就急於稱魏帝。劉備乘勢建立蜀漢。三國呈鼎足之勢。


夏雨風


《三國演義》中,曹操率83萬兵馬南征,劉備和孫權迅速結成孫劉聯盟共同抵抗曹操。雙方在赤壁進行了一場激戰,周瑜用火攻大破曹軍,曹操敗逃。曹操率殘兵敗將走到華容道時被關羽攔截,曹操求關羽放過他,關羽念在昔日投降曹操時,曹操待他不薄,於是感其恩情,就放了曹操。曹操這才逃回了北方。

赤壁之戰曹操為什麼沒有死?



那麼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關羽在華容道把曹操放了,但實際這都是諸葛亮故意這麼做的。諸葛亮知道關羽是個重情重義的人,他料定關羽在華容道不會殺曹操,而且會放了他,所以諸葛亮故意讓關羽還曹操一個人情,派他鎮守華容道。那諸葛亮為什麼要放曹操一馬呢?

如果殺了曹操,北方必大亂,這時孫權則會趁機北上攻城掠地擴充勢力,這樣就會造成孫權一家獨大的局面。當時的劉備實力太弱,連個自己的地盤都沒有,如果出現這種形勢,孫權要想滅劉備相當容易,這是劉備不願看到的。對劉備最為有利的局面是三足鼎立的局面。具體是:曹操赤壁之戰敗而不死,退回北方後繼續保留一定的勢力;孫權呢,讓他見好就收;劉備則趁此機會拿下荊州,先有個棲身之地。



這樣,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他們互相牽制,劉備相對來說才安全。因為曹操還是最強一方,孫權還會和劉備結成聯盟,這樣也符合東吳的利益。

總之,曹操不死最符合劉備的利益,諸葛亮算準了這一點,所以才讓關羽放了曹操。




聲明:本文為“博超講堂”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創作不易,抄襲必究。作者水平有限,不足之處還望朋友們批評指正,歡迎留言!

博超講堂


赤壁之戰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一部分,也是三分天下奠定基礎的三大著名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之一,其中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據正史《三國志》記載,曹操赤壁戰敗後,的確是由華容道敗走江北,退守烏林的。但是並未記載是誰駐守華容道,更沒有記載曹操如何逃脫。而且關於赤壁之戰大體上有三個版本,分別站在魏、蜀、吳的角度進行了記錄(眾所周知,陳壽《三國志》是由最初的《魏書》、《蜀書》和《吳書》合併而來,可以說記錄者各為其主,立場不同)。《魏書》記載赤壁之戰如同蜻蜓點水,似乎沒有發生過。《蜀書》記錄也極為簡短,自然以劉備為主導,卻沒有太多詳實記載。看到這裡,諸君估計已經“呵呵”了。《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詳細的記載了赤壁之戰,應該是《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雛形和依據。

作為小說的《三國演義》,為了增強其可讀性和趣味性,自然免不了上手段,同時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豐滿。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出現在《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該章題目是: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

單從題目就可以看出一點名堂:關雲長駐守華容道是按照諸葛亮的部署。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深知關羽性情,以他近乎於“妖”的算計,他能算到曹操肯定會由華容道敗走,又怎麼會想不到或者算不到關羽會放走曹操?

所以,可能性只有一個:放走曹操是諸葛亮的主意,關羽雖說替人背黑鍋,但卻落下了忠義的美名——這也是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要求。

所以,這裡關鍵的問題是諸葛亮為什麼要放走曹操。其實原因很簡單,當初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就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戰略。赤壁之戰時,曹操實力最強,孫權次之,劉備是最弱的一方,所以才需要和東吳聯手,共同抗擊曹操。如果這個時候曹操被擊殺,劉備也會很快被孫權擊敗,那麼三分天下的戰略平衡也就自然而然被打破。如果這樣,諸葛亮的夢想也會隨之破滅,一世英名毀於一旦。又何來“鳳雛臥龍,得其一可安天下”之說?

故而,按照諸葛亮的安排,赤壁之戰中,曹操是不可以死的。

當然,有人會問那東吳那麼多謀士,周瑜魯肅呂蒙等也都不是吃乾飯的,怎麼會想不到諸葛亮會放走曹操?原因很簡單,首先兩方分工不同,東吳將士負責水上作戰,而劉備的手下負責的岸上。其次,諸葛亮故意安排關羽,又讓關羽立下了軍令狀——如此安排,誰還能又疑議?!

所以,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曹操赤壁之戰是不能死,也死不了的。








竹林聽雨815126


我認為如果赤壁之戰曹操被關羽殺死,第一不符合歷史事實,曹操在東漢歷史時期是個重要人物,也是《三國演義》的中心人物,如果小說描寫赤壁之戰被殺死,嚴重不符合歷史事實,小說也失去了主人翁,沒有下文可寫了。其次是作者通過關羽不殺曹操襯托關羽講義氣的性格以及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三生40250241


以當時態勢,曹魏實力最強,東吳次之,劉備實力最弱。劉備孫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如果乘勝追擊,殺死曹操,那就不是三國鼎立,而是東吳一家獨大,劉備是不堪一擊。所以,只能大敗曹操,而不是殺死曹操,讓曹操制衡東吳,好讓劉備養精蓄銳,慢慢強大。



李想話人生


歷史上赤壁之戰曹操沒死不知道為什麼。演義裡華容道捉放曹是諸葛亮安排的。演義裡的孫劉聯軍只是迫於曹操大軍壓境之下的產物。曹操死了北方必亂。這樣周瑜絕對第一個對劉備開刀。所以諸葛亮故意讓關羽去華容道。這樣曹操才能牽制孫權。然後趁機入主荊州。 關於曹操死後北方的局勢問題,我想說兩句。曹操在赤壁之戰時對朝廷的掌控力還沒有達到後期魏王那種程度。在皇帝身邊還有很多效忠於皇帝的極有影響力的重臣。這個是曹操內部最大的不安定因素。然後是馬騰韓遂等人在曹操死後必然攻魏,而且是內外聯合,再加上孫權對壽春汝南等地的攻擊。甚至連宛城都有可能丟失。其次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的問題了。這是外因。相對於上面兩個因素,曹操兒子爭權的可能性極小。袁紹死後兒子爭權的原因是袁紹的兒子本身就有各自效忠的臣子,袁紹的重臣中也是涇渭分明的幾個派系,袁紹兒子們的鬥爭在袁紹在時就已經開始了。曹操則對手下的控制是極嚴的,曹操所信賴的重臣中幾乎都是隻忠於曹操本人對曹操繼承人的問題從來就沒有明確的表態過。這種情況下,曹操死後他的重臣最有可能的是根據長幼順序立曹丕,以賈詡,程昱等人的作風,絕對是在火速回到許都後殺光皇帝身邊的人,然後除了必要的留守幾個重地以外,迅速集中兵力以應對事態發展。曹操死後的北方亂局將是以曹操派系和帝黨之間的爭鬥,和孫權馬騰等人的攻擊。兄弟相殘之類的發生的可能性幾乎沒有的。其他的什麼將領叛亂等事情發生了也是迅速被撲滅根本構不成威脅。


打個高光


原因一:在華容道被關羽放掉啦

原因二:死了三國就得改名字變成兩國演義

原因三:也是最重要的,按照專業人士分析,如果這個時候殺掉曹操,孫劉聯軍戰勝魏國,對蜀國不利。三足鼎立,各方互相牽制,蜀國才能在夾縫中求得生存,逐漸壯大。如果,此時曹操死掉,魏國滅亡,那麼此時局勢就變成了孫劉兩個政權的爭奪。以劉備此時的戰鬥力而言是無法與孫權相抗衡的,那麼最好的選擇就是說放掉曹操,保持這種三足鼎立的局面,好從中取利。中國共產黨的八路軍不也是在抗日戰爭中逐漸壯大的麼?


一百萬斤的微塵


其實,按道理講曹操是應該死的。因為到了劉備的駐地,關羽所守之地就應該死了,這個時候曹操集團人困馬乏戰無鬥志,又是泥濘小道。能到這裡完全是因為火燒赤壁戰船之後,一些捨命將士拼命死搏,全力護衛,神魄末定的曹操才稍有定神。但危機未過,精明諸葛亮早就算到這一地這一點,他也知道關羽講情義,講交情。曹操集團示弱並由曹操代為遊說,關羽也就只有放的份了。然而歷史果真到這,曹操死了,社會就徹底亂了。所以當時當地曹操是不能死的,這也算是天意吧!雖然諸葛亮的人為成份很大,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及應變識人之材。據此曹操得以生還,三國演義得義以後續延說,沒有英雄的對手,勝利能叫勝利嗎?此後三國典立,劉曹孫再論輸贏,一統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