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通史(一)

印度半島在19世紀才被命名了印度次大陸,二戰後改為南亞次大陸,“印度”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政治實體。在印巴分治之前,代指整個南亞大陸,包括尼泊爾、不丹、錫金、斯里蘭卡等國家,現在僅只“印度斯坦共和國”。而“印度”得名是由於印度河(現在大部分位於巴基斯坦),在梵文裡成為Sidlhu(信度,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裡說“信度河舊約辛頭河”),印度河流域曾是波斯帝國的行省,被稱為Hindhu(欣度什),古代波斯按習慣將S變成了H。後來希臘人沿用了波斯人的用法,“信度”就變成了“印度”。

地理環境對人類的生活和性格有很大的影響,比如同樣一脈的雅利安人,一個發展成了”佛系“”被動“”思索“的印度,另一脈在惡劣的環境下奮發圖強建立了一度橫跨歐亞非的波斯帝國。因此,介紹印度的開始,將他們的地理、氣候、人種等稍微介紹一下。

印度斯坦共和國國土面積297.47平方米,居於世界第七位。季節上和我們的四季不同,傳統上有兩種分法:一種分6季,春、夏、雨、秋、旱、冬;第二種分為3季,暑季(3-5月,天氣炎熱)、雨季(6-9月)、涼季(10-2月)。新石器時期就有土著人類活動,那個時候的印度人,中國古代南北朝記載翻譯過來叫”達羅毗荼人“他們身材稍高,皮膚淺黑,圓顱鉤鼻,現在是僅次於雅利安人的第二大民族。在雅利安人來到之前印度本土也發展出了哈拉巴文明(英國人發掘出文明遺址),該文明已能進行棉花栽培,是世界上最早的,比尼羅河早了幾百年。但是該本土文明如何消逝的,還是迷,有的說是外來民族屠殺有的說是瘟疫,不一而足。唐玄奘寫《大唐西域記》時,那裡存在著約80個國家。


一、雅利安人和《梨俱吠陀》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的一支移進了印度西北部。但是實際上”雅利安“並不是指一個民族,而是一種語言的稱呼,源於印歐語系的一種語言,現在稱的“雅利安人”指的是“講雅利安語的人”,現在都稱雅利安人是一個民族不算太準確,但約定俗成了,也就都沿用了。

《梨俱吠陀》是雅利安人早期的部落詩歌集(有點像我國早期的《詩經》?),早期沒有文字,是在祭祀、祭神時歌頌神的,沒有文字,世代口口相傳,成書為後人筆錄。根據其內容判斷,當時雅利安人主要佔據了印度河上游的五河地區(提到了恆河)。

雅利安人是以養牛為主的半遊牧民族,所以牛是財富的衡量標準(會不會和現代印度牛為聖物有關呢?),部落戰鬥接二連三,在著名的“十王之戰”中,最大的部落婆羅多獲勝。在雅利安人部落相互鬥爭的同時,還與本地土著居民戰鬥,其中達薩人最為頑強,強悍善戰,所以雅利安人對其耿耿於懷,“達薩”一詞後來竟轉意為“奴隸”(後演變為種姓制度的最低一級)

由於印度文字歷史記錄缺乏(和中國有很大不一樣),除了"吠陀"這一文體(以宗教、訓世的形式出現),影響力較大的還有史詩(以講故事的方式),文學和民間色彩很濃,代表有《摩柯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類似荷馬史詩或者三國志,在民間生活、文學影視作品很有影響,算是超級大IP,小孩識字也從這個開始。

公元前12-11世紀(中國大概處於西周時期),雅利安人逐步東擴,征服當地土著,鐵器、手工業、海路貿易等也都有了較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