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91歲顧教授談教育,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從本質上講,教育產生於人類的生產勞動和生活,最終也要反作用於人類的生產勞動和生活。它也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

教育活動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它區別於動物的生物本能,人類的教育具有主觀能動性,具有目的性、計劃性。

  • 1

教育的起源學說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而不斷演化。教育起源學說的發展變化也反映了人類認識世界的發展變化。

北師大91歲顧教授談教育,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最古老的教育學觀點認為教育起源於神話,基本上所有的宗教都持有這種觀點。在這種觀點中人們認為,教育與其他萬事萬物一樣,都是由神創造的,教育要遵從上天的意志。這也是為什麼古代道統思想中有天地君親師之說。

這是由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當中,人們的生產力水平低下,認知世界的手段和水平有限,對很多自然現象都不能形成正確的認知,對於難以解釋的現象,則歸為神的意志。

這種教育觀點是人類對自然有所敬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但是這種觀點也對人性有所束縛,尤其是嚴格的等級制度,男尊女卑思想,將很多“下等人”或者女人排除在教育之外。

北師大91歲顧教授談教育,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 2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認識世界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於是在19世紀興起了生物起源論。持這種觀點的人物主要有法國的利托爾諾、美國的桑代克和英國的沛西·能。這些人認為人類的教育起源於動物界中各種動物的生存本能活動,這正好與文章開頭是衝突的,這種說法混淆了動物的生存本能與人類特有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

北師大91歲顧教授談教育,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當然這在當時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情況下,相比於神話起源論,還是有一定的進步的。

與此同一時期的還有美國心理家,孟祿提出的心理起源論。心理起源論認為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孟祿認為原始社會沒有學校,沒有教師,沒有教材,一切的教育活動,都是兒童無意識下對成年人的模仿行為。

北師大91歲顧教授談教育,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這與生物起源論的觀點差別不太大,都忽略了人類教育所特有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以及其主觀能動性。

  • 3

除此之外還有勞動起源論和交往起源論。勞動起源論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論和心理起源論的基礎上,借鑑了《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闡述的人類社會起源的觀點,推斷出人類教育起源於勞動,起源於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的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

我們回過頭來看,勞動起源論似乎更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簡單來講,教育起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最後又迴歸於生活。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生活經驗,提高人類福祉,這似乎正是教育的功能和目的。

北師大91歲顧教授談教育,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而交往起源論者認為教育起源於人類的交往活動,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葉瀾等。儘管人類社會最初的交往活動是在勞動中進行的,但他們依然不認為生產勞動是教育的形態起源。他們強調教育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勞動者的關係是人與物之間的關係,所以他們堅持認為教育的形態起源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若是依照這樣的觀點,似乎自我教育就不成立了。當一個人不存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我們是否就可以判定他無法再接受教育。比如魯班被帶鋸齒的草割破手從而發明了鋸子,那這種情況又被稱為什麼呢?

北師大91歲顧教授談教育,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對比勞動起源論和交起源驗論,個人更傾向於勞動起源論。但勞動起源論依然存在著它的侷限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認知水平的提升,人們對於教育的認識水平也會有所提升,但這種認識不會有終點。

  • 小結:

不論是神話起源論、生物起源論、心理起源論、勞動起源論還是交往起源論,它們都不會是我們對教育的最終認識,也不是我們認識教育的目的。

北師大91歲顧教授談教育,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我們對於教育的認識,就好比是實踐和認知的關係。認知不是目的,認知是為了更好的指導實踐。

對於教育的各種起源學說,都是人類社會歷史上的文化財富,它屬於全人類,我們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對於神話起源,我們可以吸收其對自然的敬畏,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對於心理起源論主張的觀點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問題就是我們自身的問題。也許網課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並不是網課本身,它是其他問題在教育上的反應,只不過是孩子居家學習恰巧被你看到罷了,不然孩子的成績怎麼會那麼差?

正如北師大91歲老教授顧顧明遠所說,教育上的問題並不是教育本身的問題,而是其他問題在教育方面的反應。這話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北師大91歲顧教授談教育,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如果我們想要孩子更愛讀書,那麼就需要我們在閒暇的時候捧著一本書去讀。

如果我們想讓孩子遠離手機,熱愛運動,或許我們就應該先遠離手機,起身運動。

對於勞動起源論,我們要抓住教育起源於勞動,還要反作用於勞動,多掌握一些有用的技能,學以致用,提高生活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