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健身、云蹦迪、云买房……到底谁会坐上报复性消费的风口?

云健身、云蹦迪、云买房……到底谁会坐上报复性消费的风口?

作者 · 涓涓

来源 · 腾讯新闻×原子智库


持续近两个月的“居家抗疫”,使人们惯常的生活方式急剧调整,这其中便包括消费习惯。除了电商购物、尤其是生鲜电商版图极速扩张外,诸多此前鲜少尝试甚至难以想象的消费习惯开始“云化”,如云蹦迪、云现场、云买房……一次突然的疫情将如何重塑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又将如何重构商业版图?



“居家抗疫”成为大多国人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的规定动作。有限物理空间内的自我隔离,使人们的生活、社交、消费、学习娱乐等呈现与往常迥异的状态。


在消费领域,“剁手党”被迫成为“禁欲系”,原本该在传统旺季迎来业绩高峰的实体零售、线下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一片寂然。


消费因疫情而承受损失虽不可避免,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基于科技和互联网的经济新硬核正在加速形成,传统的线下消费场景纷纷转型线上,被压抑的线下消费需求在线上暗流奔涌。云复工、线上消费、远程医疗、生鲜配送等,因极大提高了社会整体效率,而成为特殊时期人们的首选。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疫情之后,被广大商家期待的“报复性消费”会否到来,但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改变已在悄然发生。新业态、新消费的巨大潜力能否成为引领未来消费复苏和经济增长的新潜能,值得期待。


01

线上消费红利 生鲜电商或绝处逢生


外出购物的不便,使消费者转而通过线上释放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需求,各大电商因此迎来销售增长的红利。


据京东到家的销售数据显示,今年除夕至初九,全平台成交额同比去年增长约374%。其中粮油副食商品成交额同比增长了736.40%,肉品同比增长了711.11%,休闲食品增长了527.16%,蔬菜增长了441.1%,水果增长了378.8%。


阿里健康平台的医疗器械类产品,在疫情爆发高峰期的日均交易额约1.25亿元,相较于疫情爆发前2519万元的日均交易额,涨幅高达396.8%。


网易严选发布的报告显示,春节期间家用护理类商品销量同比增长超8000%!


在众多线上消费品类中,生鲜电商最受瞩目。熬夜12点抢盒马的菜,凌晨1点抢每日优鲜的蔬果,6点半爬起来抢叮咚的菜,接着在每日优鲜买速冻早餐……这曾是许多人2020年春节假期的真实写照。无接触配送使用生鲜电商受到消费者欢迎,成为“线上菜篮子”。


我国的生鲜电商从2012年开始逐步发展,当年市场规模仅40.5亿元,此后市场规模年年攀升。2015年,生鲜电商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2018年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103.2亿元;2019年我国生鲜电商行业市场交易总额预计突破3000亿元。


虽短短几年,生鲜电商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由于自身的“烧钱”体质,2016年生鲜电商行业就曾出现过一波“倒闭潮”。多家生鲜电商开辟更多消费场景以吸引顾客。比如盒马鲜生和永辉超级物种,纷纷开设线下门店。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我国生鲜电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88%的企业亏损,其中7%是巨额亏损;仅有4%的企业实现盈亏平衡,只有1%的企业能够实现盈利。


2019年对生鲜电商来说,也是艰难求生的一年。盒马鲜生、超级物种都出现了关店的情况。同时,“鲜生友请”关店103家、欠债3亿元;吉及鲜于2019年12月宣布融资失败并大规模裁员。IT桔子数据显示,2019年,生鲜电商企业共有12家退出市场,原因多数为行业竞争、现金流断裂以及融资能力不足。


疫情似乎给生鲜电商带来转机,各大生鲜电商线上订单量猛增,交易额大涨。据统计,盒马鲜生线上订单量同比增长220%;美团买菜在北京地区的日销量最高为节前的2-3倍。春节期间,每日优鲜实收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50%,京东到家全平台销售额增长470%。此外,永辉买菜、叮咚买菜、多点等平台订单数均激增。


不仅如此,中老年人以往是线下买菜的主力军。疫情到来,促使很多中老年人尝试新事物,加入了线上买菜甚至是“抢菜”的队伍。阿里本地生活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60后”用户线上买菜的订单量翻了四番。


目前这种爆发式增长之后能不能延续,还有待观察,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留住用户显然是生鲜电商生存下去的关键。疫情期间不少消费者线上购物的消费习惯已经得到了强化,如果生鲜电商能解决解决供应链问题,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升企业的预测和管理水平,提高用户体验,从长远看,生鲜品类线上销售仍有空间。


02

在线卖房卖车可好?


面对惨淡的线下消费,倒逼了实体商家积极寻求转型,挖掘自身潜能,积极拥抱线上业务,艰难求生。


反应速度较快的餐饮巨头已经打响了自救的战斗,虽然不能堂食,很多企业仍通过平台维持外卖业务;麦当劳、百胜、星巴克等快餐巨头正在加强“非接触式”取送服务,以保证员工和顾客的安全。


部分企业选择与盒马鲜生合作,比如海底捞在盒马APP上出售自热火锅,还有企业派出员工支援盒马的工作,由盒马发工资,目前这类企业已经有几十家。虽然无法挽救全部损失,但可以部分解决用工成本问题。


即便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百货业态,也出现了到家业务快速增长的态势。比如,天虹百货目前基本全部通过到家方式销售,实现了过去10%左右的销售。


在销售模式上,企业也积极探索多种线上形式,包括朋友圈卖货、微信秒杀活动、社群营销、直播、云店等。比如银泰百货就通过淘宝直播,随时随地“营业”,一名导购直播3小时服务的消费者人数,相当于复工6个月服务的客流,新增用户中90%是新客。


过去很难在网上售卖的商品如房地产、汽车,因为疫情影响居民外出,消费场景被迫线上化,推动了消费者教育和接受程度提升。


以房地产为例,受疫情影响,房地产开发项目停工、建筑工人复工遇阻、售楼处销售业务叫停等,线上看房、VR看房,成为各大房地产企业特殊时期的选择。


恒大集团于2月13日率先全面实施网上销售,引入包括“24小时在线看房”、“720°VR实景展示”等模式,目前线上销售可完成在线交材料、在线验资、在线选房、在线交易等购房流程。短短三天时间,消费者认购恒大房屋4.75万套,相当于房屋的总价值约580亿元,全国600多个楼盘均有认购,其中最高的一个楼盘认购870套。


面对惨淡的汽车线下交易,汽车经销商们也将注意力转移到线上,不少品牌都开启了网上销售渠道和抖音直播卖车。


虽说在线卖房卖车远不足以改变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但至少是一个尝试的开始。


03

服务消费线上化


如果说,SARS结束后中国零售业开启了电商时代,淘宝、京东迅速崛起。那么此次疫情影响可能更加广泛,或将开启服务类消费线上化的新机遇。疫情之下,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云会议、云蹦迪、云健身等新的生活消费方式已不同程度的被人们认识并尝试。


以互联网医疗为例,互联网医疗诞生超过10年,虽然备受推崇,但普及率并不高。据卫健委数据显示,互联网医疗渗透率从2009年的0.52%上升到2018年0.85%,提高不过0.33%。


因新冠病毒的强传染性,很多慢性病患者不敢去医院,而大多医院的常规门诊也限额或关闭,在此情况下,慢病患者怎么复诊开药成了问题,卫健委则4天内两次发文鼓励在线医疗。疫情客观上推升了在线医疗的需求。


互联网医疗平台纷纷推出抗“疫”专页,用户数量呈现倍数级增长:疫情期间,微医疫情专区在最高峰单日访问量翻10倍,平安好医生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丁香医生在线问诊平台总咨询量超过100万次;再如企鹅杏仁集团,公司平台上的线上咨询量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达到了2019年的最高峰值,平台的用户数增长接近120%。不少线下的公立医院也纷纷开设线上问诊服务。


在医疗资源被挤兑之际,线上平台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医院压力。


据了解,互联网医疗行业火热时,行业内竞争者达5000多家,这次疫情前,行业内活下来的、规模相对比较大的,可能只有五十家,存活率不到百分之一。原因在于,绝大部分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无法形成闭环,即解决不了为什么患者需要线上服务的问题。另外,医保支付也成为困扰行业的一大问题。


近日,政策方面也迎来利好。3月5日,互联网医疗被首次纳入中央级医保文件。


在资本市场,在线医疗也因疫情而备受追捧。以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为例,截至2月21日,阿里健康的每股价格为15.05港元,年后涨幅为67.22%;平安好医生的每股价格为77.5港元,年内涨幅也超过了35%。


虽然,互联网医疗并不可能颠覆传统医院,疫情过后,大部分的医疗需求仍然会回归线下,但是疫情带来的用户认知的提升不可逆转,医院逐渐也意识到互联网的价值。可以预计,在接下来一段时间,传统医院或将刮起触网风,在线问诊平台也可能与更多公办医院合作,形成更加完善的医疗服务生态体系。


在线教育,也因疫情收获了一轮流量红利。


教育部提出“疫情期间,严禁开展任何形式的线下培训”,在延迟开学和“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不少公立学校被迫转战线上,线教育培训机构也流量暴增。


据作业帮披露的数据,免费直播课在2月3日正式开课后,短短两天时间内,全国报名人数就突破了一千万。此外,松鼠AI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16日,公司当月学生人数同比增长429%,学习课时数同比增长897%。


包括新东方、学而思、VIPKID在内的等头部平台,纷纷推出在线直播课程。一些小的线下教育机构,也被挟裹着开启了艰难自救之路,推出免费或低价线上课程。


根据 Quest Mobile 发布的报告,2月3日-2月9日,教育学习类 App的日均活跃用户规模比今年平日(1月2日至1月8日)增长了46%。教育学习类微信小程序的日均活跃用户规模在春节后比平日增长了218.1%。


在线办公也成为复工后很多企业和员工的选择。


根据调研显示,疫情期间,有81%的公司全员在家办公,18.9%的公司指定某些部门和分支机构实施在家办公策略。全国员工远程办公中有37.3%的人仍在异地未归,另有62.8%的员工返回工作城市并依照当地政令居家办公。


可以料想,远程办公、云会议等将成为未来真正渗透到各行各业的正常工作形式。


而更小众一些的小型演出、迪厅等娱乐业,也在线上寻求生机。


比如作为中国最早的音乐内容社群应用之一的唱吧,用户数已达2.8亿,近日唱吧联手中国最大的独立音乐公司摩登天空,合作推出“唱吧Live House摩登OK!”专场,满足用户在线观看音乐演出需求的同时,为音乐人提供线上演出机会,并与音乐人共同创收。


夜店品牌ONE THIRD在抖音上做了一场直播,当晚9点开播后仅10分钟,直播间在线人数超过1万;至凌晨2点,直播间累计在线人数超过121.3万人,共赚了193.16万元的打赏。


一时间,各大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纷纷发起“云蹦迪”活动,B站还联合音乐圈的流量音乐人趁机弄起了“云现场”表演。原本一场线下娱乐业的自救活动,逐渐变成了竞相追逐的“风口”。


总之,疫情重压之下,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商家而言都是艰难的。非常时期的创新和改变,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疫情后的经济和生活也许还未可知,但5G、产业互联网等技术因疫情加速了对社会肌体的渗透,使得社会整体效率提升,必将赋予经济生活更大的韧性和可能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