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2017年3月30日(农历三月初三日),诏安张廖宗亲联谊会和张廖氏元子公文化研究会赴云霄县西林畲狗山参加西林张氏一世祖~五世祖墓祭,以及4月8日(农历三月十二日)莅临云霄莆美镇举行的五世张妈林氏太清明祭祖活动、春分日官陂张氏大宗祠春祭大典等等祭祀活动。张廖氏宗亲通过以清明祭祖盛典为脉络,阐述张廖姓氏一人两姓的特殊渊源,弘扬两地一脉相承的血脉情缘,共同感恩先祖们的恩德。张廖氏宗亲表示,一个宗族就好比一棵参天大树,大树之所以能枝繁叶茂,是根扎于大地,并吸收了土壤养分的缘故。以此同理,作为张廖氏的后人,族人不应忘本,还要继承、宏扬先祖的高尚品行,今天张廖氏族裔在享受祖宗带来恩泽的同时,也要积福积德留予子孙后代,并世代传承。

2017年4月8日(农历三月十二)张廖氏宗亲在云霄莆美五世祖妣林氏太孺人(即元子公生母)坟上祭祖盛况,时元子公裔孙约1300人,云霄西门、莆美、晋江(元子公兄弟的后裔)约200人,共约1500人参加墓祭: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据悉,张姓是诏安第二大姓氏,总人口大概9万多人。听过张姓和廖姓,而张廖氏又是一个什么姓氏呢?原来张廖氏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一个比较独特的客家姓氏,该宗族诞生于诏安官陂,他们的后裔姓张、姓廖,或姓张廖,实为一脉,迄今为止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传裔60万人。族裔分布于官陂镇辖区内的17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以及毗邻的红星乡进水、五峒、六峒、坪路,平和县廖安、赤安、小枋、山格白楼,云霄县水晶坪、白狗洞、常山,东山县西埔,广东的饶平、揭阳、潮阳,广西的永福、番寨,以及台湾云林的二仑、西螺、仑背,台中的西屯、大雅、南投县,台北的北区、三重、土城、板桥,以及南投县、彰化县等地,还有的远赴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宗支溯源

张廖姓,又称“双廖”,起源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官陂镇,是元朝末年张、廖两姓的结合联宗。张廖氏源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发祥于福建漳州诏安县二都官陂,张廖氏始祖张元子(1328-1392),祖出张虎(字伯纪),张伯纪于唐总章二年(669年)随陈元光入闽开漳,后在福建漳浦县南郊中营开基。元顺帝(1341-1364)时,白莲教猖乱,张伯纪第19世孙张元甫迁福建云霄县西林和尚塘居住,明洪武七年(1374年),张元甫第五世孙张天正的第三子张元子(字再辉)到福建诏安县二都官陂乡私塾教书,被官陂廖化(廖化,年以白米三百石贡献朝廷,乃封外部员外郎,赐九品衔,人称“三九郎”,廖三九郎单生一女名为“大娘”。)所赏识,并招张元子为女婿,元子入赘廖家视廖三九郎夫妇如亲生父母,翁视东床如己出,廖氏家业皆由元子执掌。明洪武八年(1375年)张元子48岁,张元子妻大娘生子依俗姓廖、名友来。友来未及加冠,有一年,廖氏中有犯国法的族人不敢见官,畏罪潜逃,祸及宗族,致使株连者无数。当时,张元子就以廖姓身份,往官申辩。不料官讼多年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致官事清白结案,张元子年事已高,返家途中身染重病,临终时遗嘱儿子友来说:“吾深受汝外祖父(廖三九郎)知遇之恩,欲舍命图报,未能如愿,汝当代父报德,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于前,死归姓张,以存父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友来遵父遗嘱,以张承廖,并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后书张,不违祖命,以报廖公之德。我本姓张,来源于河南清河郡衍派,云霄西林和尚塘有祖业,以后应回西林祭祖扫墓,以尽孝道,若移外地,张姓、廖姓听其自便。”

  张元子死后,廖友来奉父神主往廖姓祖祠安奉,廖氏族亲善意奉还,廖友来转奉神主往云霄西林张姓祖祠,并将张元子遗嘱告知亲族。张族嘉勉曰:“生廖死张,是一嗣双祧,宜自立一族以光张廖门楣。赐祠堂堂号“崇远堂”,并赐灯一对书“清河衍派,汝水流芳”,清河为张氏郡望,而汝水(南)则为廖氏郡望,又赐谱序辈序诗五十字:“宗友永元道,日大继子心,为朝廷国士,良民万世钦,信能光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远,诒谋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其庆式玉金。”后用篮轿八台鼓乐送张元子神主牌回官陂,廖友来并将官陂坪寨故居中厅改为祖祠为父祖立祠。奉父为“张廖”始祖,自己改名“张廖友来”,自立一族“张廖氏”。 从此张、廖两家遂成一脉,后裔“张廖姓”,派衍“张姓”、“廖姓”。于是,一个包含张、廖两姓的特殊宗族,就在诏安官陂诞生了。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祖训家规

张廖一族为了发扬祖先勋业,训勉世代子孙,族谱的封面均书为《张廖氏族谱》,并叙述“张廖氏”的由来,承认“张廖”之本姓,并制定“七条祖训”刻碑文嵌入祖祠墙壁,教导子孙明白本源的由来,这就是“七嵌”的来源。

七嵌箴规:

第一嵌:生廖死张,故曰张廖;

注解:张廖氏族人在世的时候一切相关事务,都以廖姓为本进行记载,逝世后神主牌和墓志、祭祀则写成张姓,代表廖、张实为一家,不分血缘。

第二嵌:不食牛犬,知恩无类;

注解:张廖氏二世祖友来公为了报答牛、犬的救命之恩,发愿不吃牛肉、狗肉,并告诫后世裔孙要恪守此规。

第三嵌:得正祀位,篮轿八抬;

注解:友来公因家父元子公逝世,发愿“生而姓廖,以报母族。死而姓张,归宗父脉。”先祖得正祀位,内心甚感安乐,比坐八抬大轿还高兴。

第四嵌:嗣续为女,继绝为先;

注解:张廖氏族人招了上门女婿,生男婴遵循“生廖死张”的原则,如果上门女婿是家中独生子的,那么生身之父无归宿的人,待子生孙必须先继承祖父为当务之急;如果是次嗣女继承生父香火的须写明“张廖妈”,以明由来。上门女婿回归本姓,不入张廖祠堂奉祀。

第五嵌:制无苟且,恐生戾气;

注解:在守制中如果有女孩子怀孕,恐生脾气暴躁的婴儿,应注意胎教,不能疏忽。

第六嵌:堂教修谱,敦亲睦族;

注解:即祠堂除了作祭祀、修谱之外,还兼作教育后代子孙阐明祖训,引导后代和睦相处。

第七嵌:迁籍修谱,天下一家。

注解:指后裔迁居外地,要姓张或是姓廖都可以,但必须在家谱中注明。后裔如果从母系本姓“廖姓”又称“活廖死张”、“张骨廖皮”;后裔若从父系本姓“张姓”则系承继本姓,这些都要在书谱中要写明缘由,以使后代子孙了解自己的来源。这样的作法可以使“张姓”、“廖姓”、“张廖姓”三姓相通为一家,确保以后子孙各房分散再远,一看序谱,也知道是一家人。

张廖一族历代对祖先所制定的这七条祖训(“七嵌箴规”),都非常的遵守并刻意经营,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第五世廖道文、廖道行在祖祠旁兴建“溪口楼”时,更将其大门的门嵌特设为七嵌,用意是要子孙时时刻刻铭记祖先留下的“七条祖训”,足见张廖族人对这个祖训的重视。

官陂张廖氏《上祀堂族谱》清代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秋月置原版照片,张能炮、张振良收集整理: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宗族荣耀

伴随着张廖氏人口与财富的增长,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该宗支的士绅不断涌现了出来,据族谱记载,6世祖日旺官授通判,7世祖兆基,讳灿,检选侍卫,历官瑞安协镇。此后族中有功名的人才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十、十一、十二、十三世最为密集。其中最显著的为:1644年张耍(即万礼)抗清参加了郑成功的队伍,于1653年被赐封为建安伯,1727年张廖氏宗族出现了第一个武举人,1751年廖宝国中武进士,1886年又有廖锦华中武科进士。

官陂张廖氏功名仕宦:

6世:

张日旺 明代通判

7世:

张灿 明检选侍卫 瑞安营协镇

8世:

张廷辉 明崇祯贡生

10世:

张耍 南明前冲镇提督、建安伯

廖兴 清左都督、世袭南靖镇守

廖推 清诏安守副

11世:

廖国亮 清协镇

廖国程 清宁波定海中军左都督中营游击

12世:

张樊襄 清总兵左都督

张敏垣 清殿前明威将军

廖钦华 广西南宁中军府

13世:

廖綵 清乾隆年间贡生

廖国宝 清乾隆16年武进士

御前侍卫

广东万州营游击

廖国安 清乾隆30年武举人

廖国栋 总兵

廖国选 福宁游击

14世:

廖周文 清乾隆3年贡生

廖从龙 清乾隆33年武举人

廖朝兴 清乾隆39年武举人

廖朝良 清乾隆44年武举人

廖观德 清乾隆51年武举人

廖其祥 清乾隆54年武举人

廖盈 千总

15世:

廖士识 清乾隆年间贡生

廖士实 清乾隆21年武举人

廖光国 清乾隆35年武举人

廖国均 湖北道士洑都司署理兴国营参将

17世:

廖彭年 清光绪27年贡生

廖日彰 清嘉庆5年武举人

廖瑞临 清咸丰9年武举人

廖春英 清同治5年武举人

廖耀烙 清光绪会试武举人

廖廷芝 台湾游击

18世:

廖锦华 清光绪12年武进士

蓝翎御前侍卫

四川重庆镇标右营都司

廖大力 清乾隆元年武举人

廖珍奇 清乾隆21年武举人

廖荣德 清光绪5年武举人

廖清光 清光绪8年武举人

廖夺魁 清光绪8年武举人

廖国英 清光绪14年武举人

廖行进 清光绪15年武举人

廖秋汀 清光绪20年武举人

廖丁魁 清光绪会试武举人

廖彪炳 清光绪25年恩科武进士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选摘于廖丑主编《台湾省廖氏大族谱》张廖氏22世张能炮整理: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宗祠沿革

官陂“张氏大宗”祖祠,始建于清朝乾隆十四年(公元一七四九年),民国十三年(公元一九二四年)再重修并扩建,2002年7月入选《八闽祠堂大全》。祖祠主体435.8平方公尺,西面厢房五间,面积1343.2平方公尺,前面鱼池一口,整座祖祠占地面积2430平方公尺。

“张氏大宗”是官陂张廖氏裔孙以及海内外张廖氏宗亲所共有的唯一最高层次的祖祠,也是福建省诏安县官陂、太平、秀篆等乡镇的祖祠中格局及建筑式样最为美观的祖祠,福建省诏安县志卷三十五【文物名胜第三章建筑】第五节【民宅书院三】【宗祠】即将“禋成堂”收录在卷(注一)。“张氏大宗”内供奉廖三九郎公和张元子公等列祖神位。海内外宗亲们,每年逢春秋二祭时,都聚集一堂祭拜列祖列宗。正祖张元子,肇基官陂迄今,传下裔孙,繁衍昌盛,约有六十多万人。分布居住于美国、日本、加拿大、东南亚各国和台湾、香港、澳门、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人才辈出,文风帜盛。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重修记事

附《官陂张廖氏大宗祠重修记事》:

世间人皆有祖,犹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官陂张廖氏源远流长,据谱牒记载,明洪武七 年(公元1374年),云霄县西林张元子(字再辉)到官陂教书,为廖三九郎招为东床,成为官陂张廖氏正祖。六百多年来,海内外张廖氏派衍支分,蔚成巨族,如今人数据不完全统计有近60万之众,人才辈出,文风炽盛。

依照祖训,“张公廖母”之子孙,既可姓廖,亦可姓张,还可张廖合用,故不论官陂之张姓,或从官陂外迁之廖姓、张姓、张廖姓,均同祖同宗同血脉,为“张公廖母”之后裔。

兴建祠宇以敬奉列祖列宗之神位,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敬祖睦宗之传统美德。官陂张廖氏祖祠禋成堂,建于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规模宏大,气势轩昂,祀奉始祖廖三九郎公及正祖张元子公,为张廖氏阖族祭拜之所,寄托着海内外宗亲之孝思。所惜岁远年深,风雨剥蚀,大宗祠已失威仪,惟有重新修葺,方能妥奉张廖氏列祖列宗之神位。公元1999年,官陂镇元子公张廖氏宗亲联谊会成立,即筹划重修之事,并发出《倡议书》,望张廖氏子孙思源报本,以期祖祠重现光彩。海内外宗亲一片赤诚,纷纷解囊,竭尽所能。公元2001年仲秋,张廖氏大宗祠重修工程终于竣工,气象一新。

公元2001年10月22日(农历九月初六)上午6时正,海内外张廖氏宗亲代表聚集官陂,隆重举行祖祠重修落成、晋主、祭拜庆典活动,以告慰张廖氏列祖列在天之灵。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宗族寻亲:

一、

(1)如果现姓廖,问死后书张吗?

(2)如果现姓张,问祠堂灯笼(灯号)书廖吗?

二、

答:是的。就可以断定是我们宗亲了,“张廖氏”自立一族,如今已蔚成大族。各地宗亲寻亲访祖不断,宗亲间联谊频繁。去年,我们发出修《张廖氏族谱》倡议书,得到各地宗亲的积极响应、还有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以及有识之士的有力支持。我们将在修谱和祭祖联谊方面加强宗亲的凝聚力,不断发展宗亲事业。相信我们张廖氏会更兴旺发达,长江后浪推前浪,为宗族谱写新的辉煌!

揭秘与天地会、云霄有渊源的官陂“张廖氏”的双姓之谜

后记

自古以来,百家姓都各自建祠堂来祭祀各家的祖先,但是像诏安官陂张廖氏的张氏大宗祠由张氏、廖氏、张廖氏共祀,比较少见和独特。“活廖死张”这种跨越单一姓氏的情况,在诏安也有些类似的,如秀篆王游氏、四都马厝城一支李氏等等也存在这种情况。

秀篆陈龙村都姓王,又称王游氏,而在几百年前,还有“生王死游”的说法。明朝永乐年间,王、游两姓来客家秀篆开基,当时游姓人丁较少,王氏始祖就将儿子王益先过继给游氏为嗣,这一脉后裔遂称“王游氏”。至明末清初,秀篆王游氏很多人随郑成功的部队进入台湾,分布在台北、宜兰、桃园、高雄等地,人丁兴旺成为大族,“王游氏”也因此成为福建和台湾之间独特的姓氏。而秀篆的王氏,从王益先过继给游氏后,却人口一直发展不起来。于是,在清代乾隆年间,在台湾的游氏第十三世裔孙游祖送,返回秀篆,过继给王氏为嗣,由游姓改姓王。这一由台湾返回诏安祖地开基传衍的王姓支系后来居上,人口繁衍迅猛,家族也因此兴旺了起来。从此,秀篆的王、游两姓联宗,不分彼此,都以龙潭家庙“盛衍堂”为宗祠,共同祭祀始祖王念八公妣、远祖游忠义公妣。

相传,开漳功臣马仁的后裔,因为有族人支持拥护南宋小朝廷,惨遭元兵灭族,惨案发生时恰好有一马姓的小孩到诏安四都马厝城的姑丈家做客,幸而躲过这场浩劫。后来这个无家可归的小孩被姑丈李家养大,改姓为李。此后,这支由马姓改为李姓的族裔,他们在世的时候姓李,而往生后则要在灵牌背后注明一个“马”字,以此来告示后人永不忘祖。

为什么在诏安,会出现这种多姓氏改姓的现象呢?查看诏安的历史,不难得知,从宋元时期直至民国,经常发生地方上的老百姓暴力对抗官府的事件,以及爆发大姓宗族之间大规模的械斗,在这些因素下,为了生存,民众通过姓氏为契机,以忠义为信条组建强大的宗族来保障自己的生存权利,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在大宗族的保护下,无论彼此间的血缘亲疏关系如何,都可以组成强大的联盟,以此来应对各种来自社会与自然的危害。同时在那种不重血缘关系的理念驱使下,人们用灵活变换姓氏的方式,来不断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和庇护,以此来逃避法律的制裁和逃脱官府的追捕。这也许是诏安当地历史上出现这种改换姓氏的原因之一吧?

其实无论“生廖死张”、“王游氏”、还是“李皮马骨”等现象,这些都是展现人间真情的姓氏符号,诠释出中华传统美德当中所倡导的“知恩图报”,从而衍生了这种特殊的姓氏人文奇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