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2017年3月30日(農曆三月初三日),詔安張廖宗親聯誼會和張廖氏元子公文化研究會赴雲霄縣西林畲狗山參加西林張氏一世祖~五世祖墓祭,以及4月8日(農曆三月十二日)蒞臨雲霄莆美鎮舉行的五世張媽林氏太清明祭祖活動、春分日官陂張氏大宗祠春祭大典等等祭祀活動。張廖氏宗親通過以清明祭祖盛典為脈絡,闡述張廖姓氏一人兩姓的特殊淵源,弘揚兩地一脈相承的血脈情緣,共同感恩先祖們的恩德。張廖氏宗親表示,一個宗族就好比一棵參天大樹,大樹之所以能枝繁葉茂,是根扎於大地,並吸收了土壤養分的緣故。以此同理,作為張廖氏的後人,族人不應忘本,還要繼承、宏揚先祖的高尚品行,今天張廖氏族裔在享受祖宗帶來恩澤的同時,也要積福積德留予子孫後代,並世代傳承。

2017年4月8日(農曆三月十二)張廖氏宗親在雲霄莆美五世祖妣林氏太孺人(即元子公生母)墳上祭祖盛況,時元子公裔孫約1300人,雲霄西門、莆美、晉江(元子公兄弟的後裔)約200人,共約1500人參加墓祭: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據悉,張姓是詔安第二大姓氏,總人口大概9萬多人。聽過張姓和廖姓,而張廖氏又是一個什麼姓氏呢?原來張廖氏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一個比較獨特的客家姓氏,該宗族誕生於詔安官陂,他們的後裔姓張、姓廖,或姓張廖,實為一脈,迄今為止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傳裔60萬人。族裔分佈於官陂鎮轄區內的17個行政村,72個自然村以及毗鄰的紅星鄉進水、五峒、六峒、坪路,平和縣廖安、赤安、小枋、山格白樓,雲霄縣水晶坪、白狗洞、常山,東山縣西埔,廣東的饒平、揭陽、潮陽,廣西的永福、番寨,以及臺灣雲林的二崙、西螺、崙背,臺中的西屯、大雅、南投縣,臺北的北區、三重、土城、板橋,以及南投縣、彰化縣等地,還有的遠赴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宗支溯源

張廖姓,又稱“雙廖”,起源於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官陂鎮,是元朝末年張、廖兩姓的結合聯宗。張廖氏源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發祥於福建漳州詔安縣二都官陂,張廖氏始祖張元子(1328-1392),祖出張虎(字伯紀),張伯紀於唐總章二年(669年)隨陳元光入閩開漳,後在福建漳浦縣南郊中營開基。元順帝(1341-1364)時,白蓮教猖亂,張伯紀第19世孫張元甫遷福建雲霄縣西林和尚塘居住,明洪武七年(1374年),張元甫第五世孫張天正的第三子張元子(字再輝)到福建詔安縣二都官陂鄉私塾教書,被官陂廖化(廖化,年以白米三百石貢獻朝廷,乃封外部員外郎,賜九品銜,人稱“三九郎”,廖三九郎單生一女名為“大娘”。)所賞識,並招張元子為女婿,元子入贅廖家視廖三九郎夫婦如親生父母,翁視東床如己出,廖氏家業皆由元子執掌。明洪武八年(1375年)張元子48歲,張元子妻大娘生子依俗姓廖、名友來。友來未及加冠,有一年,廖氏中有犯國法的族人不敢見官,畏罪潛逃,禍及宗族,致使株連者無數。當時,張元子就以廖姓身份,往官申辯。不料官訟多年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致官事清白結案,張元子年事已高,返家途中身染重病,臨終時遺囑兒子友來說:“吾深受汝外祖父(廖三九郎)知遇之恩,欲捨命圖報,未能如願,汝當代父報德,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於前,死歸姓張,以存父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友來遵父遺囑,以張承廖,並立誓“凡我子孫,生則姓廖,歿後書張,不違祖命,以報廖公之德。我本姓張,來源於河南清河郡衍派,雲霄西林和尚塘有祖業,以後應回西林祭祖掃墓,以盡孝道,若移外地,張姓、廖姓聽其自便。”

  張元子死後,廖友來奉父神主往廖姓祖祠安奉,廖氏族親善意奉還,廖友來轉奉神主往雲霄西林張姓祖祠,並將張元子遺囑告知親族。張族嘉勉曰:“生廖死張,是一嗣雙祧,宜自立一族以光張廖門楣。賜祠堂堂號“崇遠堂”,並賜燈一對書“清河衍派,汝水流芳”,清河為張氏郡望,而汝水(南)則為廖氏郡望,又賜譜序輩序詩五十字:“宗友永元道,日大繼子心,為朝廷國士,良民萬世欽,信能光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遠,詒謀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其慶式玉金。”後用籃轎八臺鼓樂送張元子神主牌回官陂,廖友來並將官陂坪寨故居中廳改為祖祠為父祖立祠。奉父為“張廖”始祖,自己改名“張廖友來”,自立一族“張廖氏”。 從此張、廖兩家遂成一脈,後裔“張廖姓”,派衍“張姓”、“廖姓”。於是,一個包含張、廖兩姓的特殊宗族,就在詔安官陂誕生了。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祖訓家規

張廖一族為了發揚祖先勳業,訓勉世代子孫,族譜的封面均書為《張廖氏族譜》,並敘述“張廖氏”的由來,承認“張廖”之本姓,並制定“七條祖訓”刻碑文嵌入祖祠牆壁,教導子孫明白本源的由來,這就是“七嵌”的來源。

七嵌箴規:

第一嵌:生廖死張,故曰張廖;

註解:張廖氏族人在世的時候一切相關事務,都以廖姓為本進行記載,逝世後神主牌和墓誌、祭祀則寫成張姓,代表廖、張實為一家,不分血緣。

第二嵌:不食牛犬,知恩無類;

註解:張廖氏二世祖友來公為了報答牛、犬的救命之恩,發願不吃牛肉、狗肉,並告誡後世裔孫要恪守此規。

第三嵌:得正祀位,籃轎八抬;

註解:友來公因家父元子公逝世,發願“生而姓廖,以報母族。死而姓張,歸宗父脈。”先祖得正祀位,內心甚感安樂,比坐八抬大轎還高興。

第四嵌:嗣續為女,繼絕為先;

註解:張廖氏族人招了上門女婿,生男嬰遵循“生廖死張”的原則,如果上門女婿是家中獨生子的,那麼生身之父無歸宿的人,待子生孫必須先繼承祖父為當務之急;如果是次嗣女繼承生父香火的須寫明“張廖媽”,以明由來。上門女婿迴歸本姓,不入張廖祠堂奉祀。

第五嵌:制無苟且,恐生戾氣;

註解:在守制中如果有女孩子懷孕,恐生脾氣暴躁的嬰兒,應注意胎教,不能疏忽。

第六嵌:堂教修譜,敦親睦族;

註解:即祠堂除了作祭祀、修譜之外,還兼作教育後代子孫闡明祖訓,引導後代和睦相處。

第七嵌:遷籍修譜,天下一家。

註解:指後裔遷居外地,要姓張或是姓廖都可以,但必須在家譜中註明。後裔如果從母系本姓“廖姓”又稱“活廖死張”、“張骨廖皮”;後裔若從父系本姓“張姓”則系承繼本姓,這些都要在書譜中要寫明緣由,以使後代子孫瞭解自己的來源。這樣的作法可以使“張姓”、“廖姓”、“張廖姓”三姓相通為一家,確保以後子孫各房分散再遠,一看序譜,也知道是一家人。

張廖一族歷代對祖先所制定的這七條祖訓(“七嵌箴規”),都非常的遵守並刻意經營,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第五世廖道文、廖道行在祖祠旁興建“溪口樓”時,更將其大門的門嵌特設為七嵌,用意是要子孫時時刻刻銘記祖先留下的“七條祖訓”,足見張廖族人對這個祖訓的重視。

官陂張廖氏《上祀堂族譜》清代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秋月置原版照片,張能炮、張振良收集整理: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宗族榮耀

伴隨著張廖氏人口與財富的增長,以及社會地位的提高,該宗支的士紳不斷湧現了出來,據族譜記載,6世祖日旺官授通判,7世祖兆基,諱燦,檢選侍衛,歷官瑞安協鎮。此後族中有功名的人才數量越來越多,特別是十、十一、十二、十三世最為密集。其中最顯著的為:1644年張耍(即萬禮)抗清參加了鄭成功的隊伍,於1653年被賜封為建安伯,1727年張廖氏宗族出現了第一個武舉人,1751年廖寶國中武進士,1886年又有廖錦華中武科進士。

官陂張廖氏功名仕宦:

6世:

張日旺 明代通判

7世:

張燦 明檢選侍衛 瑞安營協鎮

8世:

張廷輝 明崇禎貢生

10世:

張耍 南明前衝鎮提督、建安伯

廖興 清左都督、世襲南靖鎮守

廖推 清詔安守副

11世:

廖國亮 清協鎮

廖國程 清寧波定海中軍左都督中營遊擊

12世:

張樊襄 清總兵左都督

張敏垣 清殿前明威將軍

廖欽華 廣西南寧中軍府

13世:

廖綵 清乾隆年間貢生

廖國寶 清乾隆16年武進士

御前侍衛

廣東萬州營遊擊

廖國安 清乾隆30年武舉人

廖國棟 總兵

廖國選 福寧遊擊

14世:

廖周文 清乾隆3年貢生

廖從龍 清乾隆33年武舉人

廖朝興 清乾隆39年武舉人

廖朝良 清乾隆44年武舉人

廖觀德 清乾隆51年武舉人

廖其祥 清乾隆54年武舉人

廖盈 千總

15世:

廖士識 清乾隆年間貢生

廖士實 清乾隆21年武舉人

廖光國 清乾隆35年武舉人

廖國均 湖北道士洑都司署理興國營參將

17世:

廖彭年 清光緒27年貢生

廖日彰 清嘉慶5年武舉人

廖瑞臨 清咸豐9年武舉人

廖春英 清同治5年武舉人

廖耀烙 清光緒會試武舉人

廖廷芝 臺灣遊擊

18世:

廖錦華 清光緒12年武進士

藍翎御前侍衛

四川重慶鎮標右營都司

廖大力 清乾隆元年武舉人

廖珍奇 清乾隆21年武舉人

廖榮德 清光緒5年武舉人

廖清光 清光緒8年武舉人

廖奪魁 清光緒8年武舉人

廖國英 清光緒14年武舉人

廖行進 清光緒15年武舉人

廖秋汀 清光緒20年武舉人

廖丁魁 清光緒會試武舉人

廖彪炳 清光緒25年恩科武進士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選摘於廖醜主編《臺灣省廖氏大族譜》張廖氏22世張能炮整理: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宗祠沿革

官陂“張氏大宗”祖祠,始建於清朝乾隆十四年(公元一七四九年),民國十三年(公元一九二四年)再重修並擴建,2002年7月入選《八閩祠堂大全》。祖祠主體435.8平方公尺,西面廂房五間,面積1343.2平方公尺,前面魚池一口,整座祖祠佔地面積2430平方公尺。

“張氏大宗”是官陂張廖氏裔孫以及海內外張廖氏宗親所共有的唯一最高層次的祖祠,也是福建省詔安縣官陂、太平、秀篆等鄉鎮的祖祠中格局及建築式樣最為美觀的祖祠,福建省詔安縣誌卷三十五【文物名勝第三章建築】第五節【民宅書院三】【宗祠】即將“禋成堂”收錄在卷(注一)。“張氏大宗”內供奉廖三九郎公和張元子公等列祖神位。海內外宗親們,每年逢春秋二祭時,都聚集一堂祭拜列祖列宗。正祖張元子,肇基官陂迄今,傳下裔孫,繁衍昌盛,約有六十多萬人。分佈居住於美國、日本、加拿大、東南亞各國和臺灣、香港、澳門、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人才輩出,文風幟盛。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重修記事

附《官陂張廖氏大宗祠重修記事》:

世間人皆有祖,猶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官陂張廖氏源遠流長,據譜牒記載,明洪武七 年(公元1374年),雲霄縣西林張元子(字再輝)到官陂教書,為廖三九郎招為東床,成為官陂張廖氏正祖。六百多年來,海內外張廖氏派衍支分,蔚成巨族,如今人數據不完全統計有近60萬之眾,人才輩出,文風熾盛。

依照祖訓,“張公廖母”之子孫,既可姓廖,亦可姓張,還可張廖合用,故不論官陂之張姓,或從官陂外遷之廖姓、張姓、張廖姓,均同祖同宗同血脈,為“張公廖母”之後裔。

興建祠宇以敬奉列祖列宗之神位,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敬祖睦宗之傳統美德。官陂張廖氏祖祠禋成堂,建於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規模宏大,氣勢軒昂,祀奉始祖廖三九郎公及正祖張元子公,為張廖氏闔族祭拜之所,寄託著海內外宗親之孝思。所惜歲遠年深,風雨剝蝕,大宗祠已失威儀,惟有重新修葺,方能妥奉張廖氏列祖列宗之神位。公元1999年,官陂鎮元子公張廖氏宗親聯誼會成立,即籌劃重修之事,併發出《倡議書》,望張廖氏子孫思源報本,以期祖祠重現光彩。海內外宗親一片赤誠,紛紛解囊,竭盡所能。公元2001年仲秋,張廖氏大宗祠重修工程終於竣工,氣象一新。

公元2001年10月22日(農曆九月初六)上午6時正,海內外張廖氏宗親代表聚集官陂,隆重舉行祖祠重修落成、晉主、祭拜慶典活動,以告慰張廖氏列祖列在天之靈。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宗族尋親:

一、

(1)如果現姓廖,問死後書張嗎?

(2)如果現姓張,問祠堂燈籠(燈號)書廖嗎?

二、

答:是的。就可以斷定是我們宗親了,“張廖氏”自立一族,如今已蔚成大族。各地宗親尋親訪祖不斷,宗親間聯誼頻繁。去年,我們發出修《張廖氏族譜》倡議書,得到各地宗親的積極響應、還有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以及有識之士的有力支持。我們將在修譜和祭祖聯誼方面加強宗親的凝聚力,不斷髮展宗親事業。相信我們張廖氏會更興旺發達,長江後浪推前浪,為宗族譜寫新的輝煌!

揭秘與天地會、雲霄有淵源的官陂“張廖氏”的雙姓之謎

後記

自古以來,百家姓都各自建祠堂來祭祀各家的祖先,但是像詔安官陂張廖氏的張氏大宗祠由張氏、廖氏、張廖氏共祀,比較少見和獨特。“活廖死張”這種跨越單一姓氏的情況,在詔安也有些類似的,如秀篆王遊氏、四都馬厝城一支李氏等等也存在這種情況。

秀篆陳龍村都姓王,又稱王遊氏,而在幾百年前,還有“生王死遊”的說法。明朝永樂年間,王、遊兩姓來客家秀篆開基,當時遊姓人丁較少,王氏始祖就將兒子王益先過繼給遊氏為嗣,這一脈後裔遂稱“王遊氏”。至明末清初,秀篆王遊氏很多人隨鄭成功的部隊進入臺灣,分佈在臺北、宜蘭、桃園、高雄等地,人丁興旺成為大族,“王遊氏”也因此成為福建和臺灣之間獨特的姓氏。而秀篆的王氏,從王益先過繼給遊氏後,卻人口一直髮展不起來。於是,在清代乾隆年間,在臺灣的遊氏第十三世裔孫遊祖送,返回秀篆,過繼給王氏為嗣,由遊姓改姓王。這一由臺灣返回詔安祖地開基傳衍的王姓支系後來居上,人口繁衍迅猛,家族也因此興旺了起來。從此,秀篆的王、遊兩姓聯宗,不分彼此,都以龍潭家廟“盛衍堂”為宗祠,共同祭祀始祖王念八公妣、遠祖遊忠義公妣。

相傳,開漳功臣馬仁的後裔,因為有族人支持擁護南宋小朝廷,慘遭元兵滅族,慘案發生時恰好有一馬姓的小孩到詔安四都馬厝城的姑丈家做客,幸而躲過這場浩劫。後來這個無家可歸的小孩被姑丈李家養大,改姓為李。此後,這支由馬姓改為李姓的族裔,他們在世的時候姓李,而往生後則要在靈牌背後註明一個“馬”字,以此來告示後人永不忘祖。

為什麼在詔安,會出現這種多姓氏改姓的現象呢?查看詔安的歷史,不難得知,從宋元時期直至民國,經常發生地方上的老百姓暴力對抗官府的事件,以及爆發大姓宗族之間大規模的械鬥,在這些因素下,為了生存,民眾通過姓氏為契機,以忠義為信條組建強大的宗族來保障自己的生存權利,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在大宗族的保護下,無論彼此間的血緣親疏關係如何,都可以組成強大的聯盟,以此來應對各種來自社會與自然的危害。同時在那種不重血緣關係的理念驅使下,人們用靈活變換姓氏的方式,來不斷尋求社會力量的幫助和庇護,以此來逃避法律的制裁和逃脫官府的追捕。這也許是詔安當地歷史上出現這種改換姓氏的原因之一吧?

其實無論“生廖死張”、“王遊氏”、還是“李皮馬骨”等現象,這些都是展現人間真情的姓氏符號,詮釋出中華傳統美德當中所倡導的“知恩圖報”,從而衍生了這種特殊的姓氏人文奇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