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真的是五霸?从霸主的“行业标准”来看哪几个诸侯国符合条件

什么是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大家再熟悉不过,但其中仍有许多内涵值得探讨,比如我们由浅入深的先来讨论一个简单的话题,本身这四个字就蕴含很多知识点。“春秋”是历史时段的特定名词,“五”是量词,而“霸”是当时具有领袖地位诸侯国君的特定称谓。

春秋时期是指西周灭亡后,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到三家分晋之间这段历史时期。但当时的人们并不把它称之为春秋,只是因为鲁国是当时的文化大国,诞生了孔子、孟子等先贤,在当时的诸侯国中只有鲁国记录下了当时的一些史料,这部史书的名称就叫做《春秋》,于是乎后世史学家们就将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

春秋真的是五霸?从霸主的“行业标准”来看哪几个诸侯国符合条件

五这个数字是指整个春秋时期,曾经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这也正是我们这篇内容讨论的重点,咱们放在后面详谈。最后这个“霸”字,是不是我们后人看待春秋时期几个强大诸侯国曾经称过霸,因此我们就给它命名为五霸呢?当然不是,那样的话就真的搞反了,中国的词语、成语,甚至每一个字,都是先有人和事,才会有相应意思的词出现。因此正是因为有了春秋五霸,才有了“霸”这个字,在古音里“霸”跟“伯”是同一个读音,在商周时期也被称之为州伯、方伯等。虽然各时期称谓不同,但都代表同一种人物,那就是诸侯之长,通俗点说就是天下诸侯们的“老大哥”。这个角色在周礼中的有他特定的义务和责任,那就是会盟各诸侯,并率领他们一起朝见天子。后来这种会诸侯、朝天子的礼仪,因各诸侯国的崛起和周王室的衰微,而转变为诸侯之长才是实际的统治者。后来这个“伯”字就转化为了今天我们用的“霸”字,也才有了称霸、霸道、霸王等这些词语。

春秋真的是五霸?从霸主的“行业标准”来看哪几个诸侯国符合条件

霸主说法不一

关于春秋五霸是哪五个,《史记索隐》中表述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荀子·王霸》中表述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这也是当下最主流的两种说法,至于还有把郑国也加进来的“非主流”就不细说了,那完全是一种哗众取宠的观点。我们能从中看出《史记索隐》中是把吴、越两国排除在外,而《荀子·王霸》中则质疑了宋和秦,两个主流说法里都包含齐、晋、楚。而两千年来诸多史学家都提出过自己对于五霸成员的看法,唯独齐桓公和晋文公是从没有过丝毫争议的,当你要用一个成语来代替春秋五霸的说法,那么只有一个——“齐桓晋文”,因为根本没有“宋襄楚庄”或者“秦穆勾践”这类成语。

那么好了,就此我们可以将这些“有说法”的列国分成三类,即无争议的齐、晋,半争议的楚和有严重争议的秦、吴、越。如果我们要从中问个究竟,到底这些国家哪几个才真正配得上霸主称号,就需要首先知道作为一个春秋霸主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行业规范”,然后我们再把列国往这些“硬指标”上一卡,高下立现。

霸主的“行业标准”

我们当今所生活的经济社会,一个商品的合格标准或者一个行业的行业标准是谁制定的呢?当然是第一个从该产品或该行业成熟起来的企业制定的,它倒不一定是第一个生产这种产品的公司,但它一定是第一个完善这种产品的公司。所谓的春秋五霸,在齐桓公之前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齐桓公之后的霸主也基本都在尽力效仿他的所作所为,因为他就是制定霸主“行业规范”的那个人。

春秋真的是五霸?从霸主的“行业标准”来看哪几个诸侯国符合条件

这些规范包括:第一,本国国力必须得强,强到当时不可能有任何一个诸侯国可以与之单挑。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或者干脆说代理下,齐国无论是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叁其国而伍其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户籍管理制度、三军制被后来的晋国照抄、稷下学宫更是全世界历史上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第二,光自己强还不够,必须得得到大家伙儿的尊重和认可,当周天子被慢待甚至侮辱时,要能够第一个挺身而出,维护周王室安全和尊严;当边疆小国受到蛮夷入侵时,要能够舍身出兵驱逐,确保天下大小诸侯国的安危。这就是所谓的“尊王攘夷”,这一政策在当时周礼被灌输到每一个人血液中的时代,我们大可不必用“阴谋论”去揣测它,与后来的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是两码事。第三那就是大会盟,作为霸主你不仅能组织起绝大多数诸侯国参与的会盟活动,而且能在会盟“选举”中得到最多的票数,然后才有资格率领众诸侯朝见天子。

说到这儿,有的读者可能会问:“春秋时期的诸侯霸主有那么高尚么?那时候不是战乱年代、互相征伐、尔虞我诈么?”其实这种印象的来源是后来的战国,与春秋没有半毛钱关系。春秋时期是一个周礼尚在、道义尚存的时期,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出现像后来战国长平之战那样的血腥场面。在春秋两国之间要想打仗,那还得“预约”,就是通过使者互相送信,两个诸侯国君约定好时间、地点之后才能正面开打。哪一方要是耍小聪明(就是我们看《三国》里的那些内容)、使绊子或者没有按照约定时间而迟到,都会受到全天下的不耻甚至群起而攻之。这种文明的社会状态不只是我们今天不可想象的,而且是在离它最近的战国都是不可想象的。这种风气在整个春秋时期也并不是从一而终的,而是随着这漫长的三百年间逐渐退化,直到被春秋末期的孔子发现而大声疾呼天下将礼崩乐坏。

既然明白了春秋的意识形态、清晰了作为霸主的三大要素,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把那“老哥儿几个”往上“卡一卡”。首先齐桓公就不必多说了,他要是做不到那就没有霸主这个历史产物了,很多像楚王不向天子进贡而被讨伐、燕国被北戎差点灭国而被齐桓公复国等这类事件,网上很容易查得到,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

我们重点来看下晋文公,在他治下的晋国强么?真的强,虽然地处四战之地,东有齐、西有秦、南有楚、北有胡,但是晋文公时期能够在接过霸主接力棒的同时与齐国保持友好,北边扫平林胡扩展疆域,向南讨伐楚国在退避三舍的情况下依然赢,搞的晋楚之间的中原小国集体做了晋国的附庸。另外对于秦的几次战争,都是捎带手就解决了的,因为那时候的秦还没有任何窥视中原的能力。

春秋真的是五霸?从霸主的“行业标准”来看哪几个诸侯国符合条件

晋文公维护周天子么?当然,晋国与周王室是姬姓同族,当初周平王迁都建立东周都是在晋国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晋文公保护弱国么?是的,整个春秋时期与晋国纠缠最多的就是楚,楚国虽大,但在农业社会全是山脉丘陵的土地上,可以忽略不计的部分太多了,因此楚一直觊觎中原小国的土地,比如郑、蔡、陈、许、宋等。可是每一次只要楚国“一伸手”,晋国上去就是“一巴掌”。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晋国这是在维护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完全是出于私利。可是对于一个霸主来说,全天下都是他的势力范围,而且晋国所救下的那些小国与晋国因战争所付出的兵力、财富相比,又带来了多少“利”呢?

最后晋文公举办过大会盟并被推举为盟主么?是的,而且不止一次,甚至到了后来的晋襄公、晋悼公都是会盟盟主,也就是说自晋文公从齐桓公手里接过盟主职位后,把持了百年之久。要知道秦穆公、楚庄王这些人可都是在这百年间出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会有争议了。

那我们就来重点看看这些存在争议的诸侯国。首先是楚国,楚国所谓的称霸玩得特别“花哨”,因为出现了很多诸如“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问鼎中原”之类的成语和典故,这就搞得一些对于客观历史不是那么感兴趣的人会觉得楚国好厉害的样子,但这实在经不起推敲。为了不脱离主题,我们简洁概括一点说,一鸣惊人其实就是楚庄王从游手好闲到用心治理,从而强大了楚国,而这种强大只是相对于之前的楚国发展程度而言的,也就是自己比自己强了而已。

所谓问鼎中原更是肤浅的很,往往由于我们中国的成语博大精深,而给我们养成了一种看到成语不能只看其字面意思,而要往深了思考的习惯。但问鼎中原这个成语的史实,恰恰就是它的字面意思,真的就仅仅是问了问鼎的情况而已,既没有对周天子动武、更没有吞并中原。那么有人非要说问鼎中原是实力的象征,因为其他国家没有这么做过。可为什么没有?因为这么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向天下人展示一下“我有多狂”,这也是为什么在楚国融入中原文化之前被视为南蛮的原因。所以问鼎中原不等于真的有能力控制中原,反而这种浮于表面的做法被当时的列国所不耻。

春秋真的是五霸?从霸主的“行业标准”来看哪几个诸侯国符合条件

转过头来看宋国,宋襄公是真的儒雅、真的大度、真的高尚、真的特殊,如果你非要在三百年春秋里找个诸侯国君作“圣人”,那就是他,因为实在没有其他人选。比如齐桓公人家自己就承认自己有三个改不了的毛病“好打猎、好酒、好色”,晋文公也做过恩将仇报的事。唯独这个宋襄公,看到楚国军队正在过河,坚决拉着自己的士兵不让打,说要等人家全部过完修整好再正式开战,不能乘人之危。这也是为什么宋襄公凭借如此小的国力而组织起大会盟,且得到全天下的认可和尊重的原因。但其国力实在不符合条件,宋国也实在没有扶立天子、远征蛮夷的庞大军队,就像一个男人,帅得很,也温柔的很,就是不会赚钱,因此只能在争议区徘徊。

春秋真的是五霸?从霸主的“行业标准”来看哪几个诸侯国符合条件

咱们再来看秦穆公,他主要露脸的事儿有以下几件:任用百里奚;趁着晋国内战入侵了一把;护送晋文公回国以为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大捞一笔,结果晋文公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大败秦国,秦穆公赶紧又舔着脸结“秦晋之好”;向西打赢西戎、向西南吞并巴蜀。咱们看待历史不能只看表面,也不用太过细致的分析而“陷进去”,只需站在整个历史轴上宏观的俯瞰一下,就非常明白了。其实就是一直偏居一隅的秦国,在整个春秋时期一直都不敢向东看一眼,只能欺负欺负西北少数民族部落,唯独在秦穆公任用百里奚加强了一点国力的时候,趁乱试探性地向东伸出了一只手,结果被打的鼻青脸肿,于是秦国发誓再也不“手贱”了,我还是老老实实的向西看吧,看着看着,过了个山口发现一块当时全天下都不在意的盆地。

春秋真的是五霸?从霸主的“行业标准”来看哪几个诸侯国符合条件

吴、越

最后吴、越两个我们一起讲,虽然我妙语连珠可以聊得再细些,但鉴于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的篇幅因素,只能选择简洁与概括,更何况这俩国家实在没什么好聊的。本身这俩国家的强大就仅仅是区域性的,更不可能被列国集体推举为盟主。这俩能够加入争议区,完全是因为吴王阖闾的短暂北伐彰显了昙花一现般的强盛,而既然把吴都加进来了,后面灭吴的越就也得拉进来。因此,如果要推选春秋“高光时刻”,那么吴是可以入选的,但当公认的盟主还是算了吧。吴王夫差倒是曾经举办过一次会盟,只有鲁、卫两个小国迫于压力参加,后来晋国举办黄池大会盟,夫差一看请不动你们我自己去,想借别人攒起来的局夺盟主之位,结果大家选的还是晋国。不仅如此,为了参会吴国精兵都跟着夫差去了,勾践借机背后捅一刀把吴给灭了。

春秋真的是五霸?从霸主的“行业标准”来看哪几个诸侯国符合条件

总结

好了,无论这些国家存不存在争议,对于符不符合作为春秋霸主的条件也都对照完了,总体上来看只有齐桓晋文完全符合,楚国确实从楚庄王开始,通过吸收和消化中原文化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但我们可以称之为楚国开始融入并走上强盛之路,称盟主还差点火候。秦国的“向东快闪”和吴越的区域性称霸更是与齐桓晋文没有可比性。唯独这个宋国,它符不符合霸主素养要从标准上看,如果你卡它硬件,那是绝对不符合的,但如果你从春秋大义的精神角度来看,它又是最符合的,所以它只能老老实实呆在争议区。

最后我想说,虽然春秋五霸的说法古已有之,好像“五”这个量词早已约定俗成,但说起春秋霸主就非得是五个么?对此每个人心中根据自己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和理解角度不同,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比如我的观点:春秋就只有两霸——齐和晋。


分享到:


相關文章: